回頁首

真光禪寺將過去留在PCHOME留言板的學佛答問資料,彙整保留下來供給網友參考,
非常感恩大家的奉獻!


109、靜坐與平日生活中該如何減少妄念? 110、 和朋友有摩擦和溝通上的誤解
111、我也要猜! 112、怎樣讓我們這顆心,能夠保持不退轉?
113、要如何才能增長智慧? 114、怎麼樣才是精進? 為什麼要精進?
115、何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16、什麼是自在? 要如何才能自在?
117、什麼是"無念"? 如何能無念? 118、人生"有生有死";而佛法要我們觀"無常";
但是<心經>又說"不生不滅"?
119、如何觀無明? 120、"圓通"和"神通",有無差異?
121、< 心經 > 中為什麼說" 無智亦無得 " ? 122、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認同"不垢不淨"?
123、何謂"對境不生"? 如何對境不生? 124、為何菩薩聽不見我的聲音?
125、如何尋找"內心的清泉"? 126、該如何洗塵除垢?
 
                     

學佛釋疑

☆★☆★☆常船法師☆★☆★☆

109、靜坐與平日生活中該如何減少妄念?

請問師父,
靜坐的時候總是有妄念,該怎麼辦?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妄念相續不斷.該如何減少妄念?
謝謝師父!
(三寶弟子  2002-12-28 19:29:07)

(1)在靜坐時,要制心一處(止),絕不能單單坐在那裡,心才有依靠,
如心放置人中,注意息進息出,或放置鼻頭、丹田都可,
或者是念佛……,這是修定的方法;
如果還有妄想,就換觀的方法,可思考佛法的意思,
如對經文的思維、觀空……,方法很多,
可依照平時所領悟的佛法,來提醒自己,
如果妄想還會跑出來,表示心力不夠,要加深願力,
如慈悲、忍辱,讓心降伏,
所以在靜坐中要懂得止、觀互用使心安住。
(2)在靜坐中拿得出來,在動態才有方法對治,所以要多思維,讓佛法能真正入心,碰到問題煩惱就能降伏。

110、 和朋友有摩擦和溝通上的誤解

師父,阿彌陀佛:
感謝師父的指導,鼓勵,開示和提醒!
我和朋友有摩擦和溝通上的誤解;
雖然心中掛念著朋友和衷心的感恩!但是礙於自尊和唯恐受傷,
而一直沒有付出行動. 鼓起勇氣,放下自尊,去探望朋友;
朋友一樣掛念著我! 非常感恩這樣一位好友!
新年新氣象!除舊佈新,煥然一新!
和朋友有誤解的網友們,趁著這歲末,讓一切的不愉快,隨風而逝!
付出行動!明天就是元旦,新的一年,去探望,感恩您的好友吧!
不要在這一生中,留下後悔和歉意!只有感恩,放下自尊.
師父,您是良師,是善知識!
師父,由衷感恩您!
敬祝大家: 元旦快樂! 新年新氣象!
<< 點一首"祈禱".敬祝大家 健康法喜! 新的一年自在快樂! >>
(三寶弟子  2002-12-31 20:06:52)

人生中與人摩擦,是一種正常過程,
因為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很多,所以毛病也不少,
因此,彼此間要互相體諒,如此都能再進一步成長。
第一步是比較困難的,但想到好的一面,就容易放下自己難以釋懷的一面,
這畢竟都是自己內心的無明在作祟,
所以能看得開,就是一種成長、進步,
是值得讚嘆、恭喜!
111、我也要猜!

新年快樂! 我也要猜!
逆來順受,順來---要能保持善心.(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答案?)
因為我的電腦桌面,是師父的"第46篇"智慧法語: "
....在順境中能保持善心 在逆境中也能逆來順受..."
(我也要猜!  2003-01-01 19:48:01 )

在順境中心比較歡喜,所以不能得意忘形,否則容易產生煩惱,
因此要懂得安心,心要安,就是要保持在善法中,
讓心發慈悲心,先掃除過去心中不愉快的事,
因為這時的心力比較強,比較不會鑽牛角尖、計較,
對煩惱而言,容易降伏,如此的話,可讓心靈更開闊,進而幫助別人,
這樣的順心才能長久,所以可說:『順來安心』。
這是我的看法,你們也可以發表一下高見!
112、怎樣讓我們這顆心,能夠保持不退轉?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要怎樣讓我們這顆心,能夠保持不退轉?
謝謝師父!
(三寶弟子  2003-01-05 12:20:42 )

心要保持不退,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因為對法的認識不夠,心量就不大,
所以要保持不退,在現象中不能太計較,
尤其對眾生的缺點,要能學習包容,多想想,一切都會過去的,
人的相處是無常的,有時雖然很不好受,
但以惜緣的心態,學習忍辱,讓彼此間留下美好的回憶,
自己才能淨化、無惱,也能讓別人有成長的空間,
畢竟凡夫的缺點是存在的,要進步必須要有時間、空間才能改進,
多退一步想想,才能歡喜面對、接受,進而達到不退。
113、要如何才能增長智慧?

請問師父:
今天看到了師父刊出的"難為"和"淨化",還有師父補充的開示.
看了這些文章和法語,常常像拿著鏡子,再照一照自己的心念.
要如何才能增長智慧?
想要"脫胎換骨"之前,"我執"這個假面具,總是脫不掉,扯不下來!
(佛弟子  2003-01-10 17:33:18 )

一般談智慧都以空來說,但這可分靜態與動態。
(1)靜態:直接觀空,因為空,當念頭生起時,
不管任何事情就能放下,不在乎。
(2)動態:知道空就要包容一切,所以對任何事情,都要接受;
但這方面就比較不易,因為眾生的我執存在,
所以要增長智慧確實不容易,要進步,就要修慈悲、忍辱,
才有可能去掉我執,如此智慧才能生出,
在這一層面是最難做的,尤其是忍辱,
忍辱做不好,也表示慈悲心不夠,所以慈悲是基礎。
有心想慈悲別人,對眾生的缺點就比較不會計較,學忍辱就比較容易。
所以真要脫胎換骨,對自己就要要求,不要怕麻煩、煩惱,
這是正常過程,只要朝慈悲喜捨、忍辱的方向前進,自然會有消息。
114、怎麼樣才是精進? 為什麼要精進?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怎麼樣才是精進? 為什麼要精進?
謝謝師父!
(三寶弟子  2003-01-12 10:04:06 )

精進在菩薩六度裡面,是排第四,
也就是說在生活上要布施、持戒、忍辱,
具足以上三種條件,相續不斷才可稱之為精進,否則就是懈怠。
如此的精進才會開發智慧,
換句話說,所付出的才有代價。
有時好心待人,碰到逆境,如果不懂修忍辱,雖是好心,
所換來的也是煩惱一堆,所以發好心要堅持到底,
雖然有時會很無奈、不願,但學習忍辱,讓它過去,會雨過天晴的,
在這方面的思想,要懂得突破,智慧會流露出來的!

115、何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請問師父,
何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兩者的心境和境界有差異嗎?
如何修持?如何去行?
謝謝師父開示!
(小豬  2003-01-12 18:00:58 )

色即是空:
即是只指當下,空是指空性,這裡的空不能用無常歸空來說,
因為當下的空,只有空性才能圓融。
整句就是色法中,當下不離空性,
如此色不離空,空也不會破壞色,是一體的。
空即是色: 空性是一切法的本體,
換句話說一切法都不離空性,所以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這兩句話是對真理的描述,使修行者有明確的方向去求真理。

116、什麼是自在? 要如何才能自在?

請問師父:
什麼是自在?
要如何才能自在?
(三寶弟子  2003-01-13 18:22:00)

(1)自在就是沒煩惱,不受任何束縛,
任何境界都能隨意進出,這要聖人的境界才可稱之。
但現代人可能會認為沒什麼煩惱就是自在,
事實上與真正自在,還有很大的差別,
再講白一點,只是一小點的安樂而已,因為這樣的作用不大,
如果再擴大生活範圍,瓶頸、不如意的事情就會接踵而來,
所以這樣的自在,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
(2)去掉我執就能自在。

117、什麼是"無念"? 如何能無念?

請問師父,
什麼是"無念"?
如何能無念?
謝謝師父開示!
(三寶弟子 2003-01-16 19:05:43 )

(1)無念是指對現象不起心動念,
換句話說,就是如如不動,
不管現象如何都能接受,沒關係。
(2)現象本來就有善惡、是非,
如果要能接受達到無念,可從空、有來說:
1.空:能觀破現象,體會到現象是空、假的,
如此心就不會受現象干擾,如此心就能無念。
2.有:把現象都當作三寶來看,
也就是當作佛想、菩薩想,這方面心要認同才會做的到,
如果認同度不夠,要多讀誦大乘經典,來幫助善根的增長;
如果能認同後,當六根接觸六塵時(念),
不管現象如何,心都會接受(無念),
就像虛空一樣,包容一切。

118、人生"有生有死";而佛法要我們觀"無常";
但是<心經>又說"不生不滅"?

請問師父,
人生"有生有死";而佛法要我們觀"無常";
但是<心經>又說"不生不滅".
這是否有不同的心境,觀法和層次?
謝謝師父!
(三寶弟子 2003-01-17 20:02:15 )

佛法有二諦,就是真諦與俗諦。
俗諦是在講現象,一切現象都有生滅,
所以觀無常,是對俗諦的認識。
真諦是在講自性,自性是不生不滅,
就像虛空一樣,本來如是,
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會因任何事物所改變。
在佛法中對真諦與俗諦要清楚、融通才能成就,
所以在佛門晚課八十八佛句頌中
有一句:「二諦融通三昧印」。

119、如何觀無明?

師父,阿彌陀佛:
無明來時,如排山倒海! 如何觀無明?
謝謝師父開示!
(三寶弟子  2003-01-18 20:46:28 )

無明來時已在煩惱當中,要觀照實在不容易,
所以當時最好:
(1)一個人靜下來,讓自己的思緒重新整理,
來改變自己的心態,或者看一些法語、經典,
提醒正念,去掉煩惱,
否則與你相處的朋友,都要受到波及;
(2)另一種方法,找一個善知識具有慈悲、耐力的人,
可以讓你舒通,雖然自己的言詞有不當的地方,
他能包容、接受你的苦水,進而改變你的思想;
平時就要在思想上求進步是最實在的,
雖無明來時,可以縮短時間,很快就能恢復;
否則無明來時,煩惱是少不了。

120、"圓通"和"神通",有無差異?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圓通"和"神通",有無差異?
謝謝!
(三寶弟子 2003-01-19 17:50:34)

圓通是修行成就,當下沒有煩惱,且具足神通,
如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
同時可聽百千萬眾生的聲音,也可聞聲救苦。
神通不光佛門,外道也有,
但此通還是有漏,表示煩惱還是存在,
因為只是求神通,而不是斷煩惱,
所以碰到不如意時,煩惱還是會現形,
甚至神通使不出來,比較不可靠。

121、< 心經 > 中為什麼說" 無智亦無得 " ?

請問師父:
< 六波羅蜜 > 中說" 智慧 ";
那< 心經 > 中為什麼說" 無智亦無得 " ?
(三寶弟子  2003-01-21 18:10:07 )

智慧是修行的成果,可由兩方面來說:
一.生活上(俗諦)透過事相上的磨練,
行菩薩六度,達到事事無礙,
成就智慧,會回歸無我。
二.這個無我是在講佛性,
佛性如同虛空,本來無一物,
這是在講本體,所以說無智亦無得。

122、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認同"不垢不淨"?

師父您好:
請問<心經>中提到"不垢不淨".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認同"不垢不淨"?
為什麼要觀照"不垢不凈"?
謝謝師父開示!
(三寶弟子  2003-01-23 17:27:19)

不垢不淨也是在講本體。
但眾生對垢、淨的分別很強,
這樣的心態不能趨向無我,所以要與佛性相應,
對現象要從慈悲、忍辱下手,
如此才能包容一切,這需要願力,雖然吃苦也能走下去,
如此的心力要觀照才有力量;
否則很快就隨波逐流,煩惱時常現形,
同樣要吃苦,要吃的有代價!

123、何謂"對境不生"? 如何對境不生?

請問師父,
何謂"對境不生"? 如何對境不生?
對境一定要不生嗎?
對境--生與不生;當下的心念,有何差異?
(小豬  2003-01-24 17:49:26)

(1)對境不生是指能保持如如不動,不受現象影響,
否則會時常受現象干擾,自己很難做主,
所以要學習對現象不取不捨,才能說不生。
(2)其下手處,要瞭解現象的假(空),可觀無常,
看到現象的變化,就知道很快就過去,
是無常的,所以能放下不在乎;
另一種(有)可把現象當作佛想、菩薩想,
因為對三寶的恭敬、依靠很深,
而且也認為是最好的,可以喜捨,
所以能放下不在乎。

124、為何菩薩聽不見我的聲音?

師父,您好:
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
弟子苦不堪言!為何菩薩聽不見我的聲音?
請師父明示,謝謝您!
(網友  2003-01-25 17:22:41 )

(1)觀世音菩薩是有聽到你的聲音,
但你是否有真心求觀世音菩薩?
如果有:菩薩就會救你,如果沒有,表示善根不夠,
可能要苦一段之後,才會真心求菩薩幫助,
但這段期間,是在培養善根,也算是救苦的!
(2)救也是一種開導,
有時會利用你周圍的人、事、物,來點醒,
換句話說,不見得現菩薩身,
因為你有求,表示相信菩薩,因此,會讓你有所領悟,
來導正思路,自然就能離苦;
有時是要你吃這個苦來磨練,
因為智慧的成長,是要經過磨練才能成就,
也表示你有善根,可以進一步再雕塑,
磨的越久,開的智慧會越高,
要如此看待,把苦當作修行,它是幫助你成長,
所以菩薩不幫你解決,但會從中引導,讓你增長智慧,
事實上,還是有幫助的,千萬不要懷疑、氣餒!

125、如何尋找"內心的清泉"?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要如何尋找"內心的清泉"?
謝謝師父開示!
(三寶弟子  2003-01-26 11:45:51)

現象的好壞,完全取決於自己,
所謂:「心淨則國土淨」。
所以還是要改變自己,多看佛經、多聽開示,
讓自己的思想領悟佛法的觀念,多思考,
進而從生活上去實踐,
自然會有清泉流露,希望你能找到!

126、該如何洗塵除垢?

師父,阿彌陀佛:
快過農曆年了!這些天大家忙著大掃除.
請問師父,該如何洗塵除垢?
謝謝師父!
(三寶弟子  2003-01-27 19:05:52)

外在環境容易打掃,內心煩惱不易清除,
因為凡夫的慈悲、忍辱不夠,對法又不清楚,
所以要真正洗塵除垢,要從(聞)讀經、聽經,
(思)從中體會,(修)在生活中如實做,
才能對治煩惱;否則時常說要放下、慈悲、忍辱,
是知道,但做不到,
因為體會的不夠深,所以做不出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