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頁首

真光禪寺將過去留在留言板的學佛答問資料,
彙整保留下來供給網友參考,非常感恩大家的奉獻!


199、人真的不要有任何執著掛礙嗎? 200、在家心入佛地,出家亦墮紅塵,以大宇宙為家,還有家可出嗎?
201、法師對人間佛教的評判如何呢? 202、為何寺院也會有很嚴重的鬥爭?
203、『吃葷即度此眾生、禪修就能解脫』 我極為不認同,我的想法是對的嗎? 204、人人共同祈福的願力很大嗎?
205、成長痕跡還是牽絆著學習的腳步,該如何走下一步? 206、何謂四生九有?若執著空;則依然未到究竟,原因為何?
207、人是有情的眾生,對於親人慟,想忘懷是很難的. 208、世尊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所傳之佛教,是屬於小乘佛教還是大乘佛教?
209、要如何斷情欲?情欲的範圍有多廣 ? 210、慈濟為何放棄上訴? 慈悲、包容是這樣示現的嗎?
211、在那幾種情況會喪失人身? 212、若遇到假冒出家師,是否可已逮捕依法偵辦?是否造業?
213、學佛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214、宗教團體辦學碰到這樣的事情,該如何處理較圓滿?
215、為什麼要超度冤親債主、祖先,誦經真的有功德有幫助嗎? 216、患有憂鬱症的人,若從佛法改變心境,是否可以漸漸改善?該怎麼做呢?
 
                     

學佛釋疑

☆★☆★☆常船法師☆★☆★☆

199、人真的不要有任何執著掛礙嗎?

人真的不要有任何執著掛礙嗎?
人學佛後似乎有段時間會更煩惱,如果能有覺,就是所謂的菩提境界嗎?
( 純涵 於2003/9/19 下午 09:43:00)

經中云:『眾生皆有佛性,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人的妄想、執著是很深厚的,所以來學佛就是要把這些拿掉,
剛開始會苦,很難接受,這是正常的,但雨過會天晴,
如果沒有經過這一層,內心的煩惱一樣存在。
所以修行也是苦,但會比較認同、接受,
如此的心態來改變原有的執著、分別,趨向覺悟。

200、在家心入佛地,出家亦墮紅塵,以大宇宙為家,還有家可出嗎?

縱一闡提也能成佛;偶爾我覺得有那份道心學佛,但仍會質疑,
因為就是天生有那份緣願深入經藏深入佛海探究,卻也因此而思想有矛盾或衝突,
反而是一闡提,因為本來無一物,一旦接觸佛理,便可以全盤接收甚至深信不疑•••
雖然不是完全如此,這僅是我的一些偏見吧!
在家心入佛地,出家亦墮紅塵,以大宇宙為家,還有家可出嗎?
( 純涵 於2003/9/20 上午 01:51:00 )

(1)學佛是在改變思想,同樣的東西,不同的看法,其差別在於心態不同。
沒有透過佛法的燻習、歷練,思想就是不能改變,所以能改變成佛法的思想,
善根要很深厚,能如此學佛就很有代價,因為一切處都能隨遇而安,
生活如此,將來果報亦是淨土。
(2)一闡提能成佛是表示佛性還是存在,不因沒有善根而失去機會,
只要有因緣,慢慢學佛,也會進步的。
(3)在家來學佛,是希望能領悟佛意,進而帶入家庭、生活,才能感受其用處,
如此的範圍才能寬廣,從一個小點到線而成面,所以從出世到入世,都應該接觸;
出家也是一樣,但要有基礎才可接觸,只是差於心態的改變,
如此的心態可遠離一般的貪、嗔、癡,這個時候才知道佛法的奧妙,
才知道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都不離開「心」。

201、法師對人間佛教的評判如何呢?

感恩版主師父﹝您應該是法師吧﹞。
常常聽到人間佛教的理念,也聽過一些不認同的聲音,法師對人間佛教的評判如何呢?
現在許多較大的佛教團體是不是都算人間佛教的實踐者?有否偏離原始佛教的精神?
佛教該維持原本的精神與特質,還是也要跟著時代一直改變?
那會不會到後來佛教的本質就失去了?
( 純涵於2003/9/20 下午 08:16:00 )

(1)佛教本來就不離開人間,所以講人間佛教這個名詞沒錯,
但要實踐人間佛教需要有基礎,因為靜態、單純的環境,容易修行,
這方面要先做好,表示在空方面有體悟,如此發心才能隨時覺知,
不會受外境影響,也可從中進一步的歷練,如此對法的認知會更深,
在發心的過程中也能隨緣的利益眾生。
(2)人間佛教的範圍比較寬廣,所以在實踐時,要以慈悲為出發點,
而要與原始佛教相應,其出發點要從包容下手,能包容眾生的缺點,
表示不在意,如此發慈悲心才會真誠,也才能與空相應,能如此去實踐,
其難度比較高,因為生活中看到眾生的缺點很多,如果包容度不夠,
是很難去認同、接受,如此說要空是很難做到。
所以能夠真正實踐人間佛教,是可以把佛法推廣出去,也不會違背佛教,
因為可以隨緣讓眾生種善根。
(3)如果不懂佛教的真理,雖然有心利益眾生,容易摻雜自我意思,
當然久了之後,可能會失去本質,因為外在的環境不容易讓人覺知,
這樣就比較不好。
所以想利益眾生,本身在法上就是要認識清楚,自己多認識一分,
眾生就多得一分的好處,因為可以隨順因緣來利益眾生,是很自在、舒服的事情,
不會侷限在某種環境之下,可以達到自利利他。

202、為何寺院也會有很嚴重的鬥爭?

為何寺院也會有很嚴重的鬥爭?而且很複雜?
感覺上出家好像又進入一個更複雜的家,這是否也是動搖道心的因素?
現在許多年輕人會憧憬出家生活,許多學子也在畢業後出家,
然之後會覺得和理想中的出家不符,因為覺得為何佛門深似海
﹝當然不是每一處道場都如此﹞,還俗的機率也就很高。
這會成為佛教傳承的隱憂嗎? 當有不明白佛教的人,
詢問我們﹝有接觸佛門之人﹞類似以上的問題之時,
我們如何使他們不要有這層的想法?
( 純涵於2003/9/21 上午 09:38:00 )

(1)修行者在還沒有真正了知佛法前,雖有心學佛,
但所做的還有很多是自己的思想,所以比較有得失心,
因此在碰到問題時,發生爭執是一種常態,我們只能說還在學習中。
一般人的缺點、習氣是很重的,要改變有時也沒那麼快,所以看到負面性,
以目前來說算是很高,畢竟眾生的善根還是很薄弱。
事實上,不光是佛門,望遠看去,在這社會乃至世界,是非是更多的,
只不過對佛門修行的道場期望高,沒達到心中的理想,因而失望、傷心。
所以要用平常心來看待,也期望三寶加被,
希望佛弟子能成為棟梁,讓眾生有信心。
(2)佛教也有他的因緣,也就是當眾生都沒有得度的因緣時,
佛法也就滅了,只要有因緣,佛菩薩是不會放過的,
所以也不要擔心佛法的傳承,只要有因緣,自然會繼續傳續下去,三寶會加被的。
可知佛菩薩的示現,是因眾生而來,佛法能繼續流傳,也是如此。

203、『吃葷即度此眾生、禪修就能解脫』 我極為不認同,我的想法是對的嗎?

感恩法師。
佛教中的密宗有「吃葷即度此眾生」之說,而現在也有一些類似禪修團體提倡此說,
可是我覺得這必須要有很深的修持吧,如果每個人只因禪修而吃葷就能度眾,
那大家都可以成佛了;另外,要先聞法然後精進禪定才對吧?
但是,這種團體都跟信眾說不必念佛或鑽研經典,只是禪修就每個人皆能解脫嗎?
那下課就一個人發一個涅槃回家就好了,罪大惡極之人禪坐就可成佛了!
況且不是每個人都是利根菩薩,有那麼快就能頓悟嗎?
我個人覺得似乎這樣的觀念﹝吃葷即度此眾生、禪修就能解脫﹞常在身旁聽說,
我極為不認同,我的想法是對的嗎?我該如何改變其觀念呢?
感恩法師。
( 純涵 於 2003/9/22 上午 02:16:00 )

(1)我覺得在台灣是應該吃素,因為吃素很方便,
如果說吃葷是在度眾生,我認為應該先從慈悲眾生下手,
對討厭的人能包容,不在是非裡鑽,比較實際,這感受的到,
真正可達到利益眾生,所以應該先從身教下手,讓眾人肯定比較好。
如果平時一點小事就發脾氣,連一點慈悲、包容都沒有,身教都做不到,
如何說吃葷是在度眾生,根本沒有度眾生的心,
只是自己歡喜吃葷而已,實在談不上度眾生。
要解脫,思想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也就是正見,
如果不研讀經典,不聽善知識開導,如何認識佛法?
(2)如果他們都認為是菩薩,就叫他們學習喜捨、吃虧,
讓眾生感受他們的慈悲。

204、人人共同祈福的願力很大嗎?

感恩法師
人人共同祈福的願力很大嗎?
這樣能不能為眾生避免殘酷的天災?
(純涵 於2003/9/22 下午 08:37:00 )

我覺得是增加善心對自己有幫助,在團體中能增加一些和諧的氣氛。
眾生不善之心很強,且人多,實在很難改變。
所以真正能改變的是,教化眾生,只有內心改變,才有可能。

205、成長痕跡還是牽絆著學習的腳步,該如何走下一步?

師父:阿彌陀佛
在智慧法語裡您提到『快樂不是追求得來的,而是改變自己的看法』,
這一點末學非常認同;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一些內心的痕跡(挫折、迷惑、不滿),
它並不是那麼容易從生命裡消失;雖知道學佛是殊勝難得更是究竟圓滿,
但這些成長痕跡還是牽絆著學習的腳步,慢慢的會有些無力感了.
該如何走下一步?
請師父開示.感謝您.....!
( 慈融 於 2003-09-24 02:42:28 留言 來自 : 61.229.217.177)

人生有很多是需要磨練的,在還沒有把思想調整過來時,煩惱是跑不掉的,
所以要改變自己的看法,就需要有善知識的牽引,
因為是過來人,知道其中的甘苦,如同開車在隧道中,雖比較暗,
瞭解是正常的,因此能面對接受,能很快的走出來,如此才能符合「煩惱即菩提」。
在煩惱與智慧的轉換確實需要一段磨練,雖然比較苦,但是必經過程,
如此才能體會煩惱中的人,更能發出慈悲心,
所以你可為眾生著想,讓自己有更大的耐力,因為這些的歷練,
都是要拿來利益他們的,讓自己再穩定下來,
如同一家之主,賺錢雖辛苦,但為家庭,也要不辭辛苦,也容易忘記辛苦,
反而不會覺得累,因為是正常的。

206、何謂四生九有?若執著空;則依然未到究竟,原因為何?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四生九有?
當一個人修鍊到空的境界,若執著空;則依然未到究竟,原因為何?
( 黃超偉 於 2003-09-25 17:08:43 留言 來自 : 210.69.180.250)

(1)四生是指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九有是指〈1〉欲界五趣地(地獄、餓鬼、畜生、人、天),色界有
〈2〉離生喜樂地(初禪天)。
〈3〉定生喜樂地(二禪天)。
〈4〉離喜妙樂地(三禪天)。
〈5〉捨念清淨地(四禪天)。
〈6〉空無邊處地(無色界第一天)。
〈7〉識無邊處地(無色界第二天)。
〈8〉無所有處地(無色界第三天)。
〈9〉非想非非想處地(無色界第四天)。
(2)因為不懂空性,所以還有微細我執,表示對空沒有真正瞭解,因此不能解脫。

207、人是有情的眾生,對於親人慟,想忘懷是很難的.

師父:"阿彌陀佛"
一個人獨自在夜中,仰望著星星,感覺像黑緞上鑲著鑽石般的亮麗;
萬籟俱寂的夜晚,只有風在輕輕的吹拂,秋夜的泌涼,使人有一種思念的愁懷.
回想人生已過一半的旅程,在四十幾個年頭,有喜有悲,有順境亦有逆境,
承受生命誕生的喜悅;也嚐受失親的別苦.雖有接觸佛法,也知人生無常,
在娑婆世界生命的結束,也是另一境界生命的開始.
總之,人是有情的眾生,對於親人慟,想忘懷是很難的.
目前也只能多作功課,祈求三寶加被,保佑先母與兄長能往生西方淨土免受六道輪迴之苦;
也保佑在世的父親,家人福慧增長,有情與無情眾生同種圓智.
( 黃超偉 於 2003-09-25 17:34:39 留言 來自 : 210.69.180.250)

這是常態,不過也表示佛法的認識還不夠深,應該再努力才對,
有空也可多讀大乘經典,對思想的啟發也有很大的幫助。
願三寶加被,能早日開智慧,洗滌塵垢。

208、世尊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所傳之佛教,是屬於小乘佛教還是大乘佛教?

師父:"阿彌陀佛"
聽人說世尊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所傳之佛教是原始佛教,
是屬於小乘佛教還是大乘佛教?
它們之間的大略關係如何?
日本的佛教是屬於大乘佛教還是小乘佛教?
( 黃超偉 於 2003-09-26 00:28:40 留言 來自 : 210.69.180.250)

(1)佛是應眾生的根基而說法,有菩薩心腸,又有耐力、慈悲心者為說『大乘』;
對畏苦者,想離苦的人說『小乘』,等善根成熟再為說『大乘』。
佛自己本身成佛,當然要跟眾生說成佛之道,也就是『大乘』,
如此佛才沒有慳貪、嫉妒。
(2)所以大、小乘是因人而異。

209、要如何斷情欲?情欲的範圍有多廣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五欲八風?
與友人聊天,他是一位三寶弟子很虔誠和熱心且脾氣相當好,
在例假日會帶車至苗栗縣銅鑼鄉的九華山一座佛寺;並兼任該寺的廣播站服務.
某日與他聊起佛法,他相當感觸說人的情欲很難斷,為何?
要如何斷情欲?情欲的範圍有多廣?
( 黃超偉 於 2003-09-26 13:28:32 留言 來自 : 210.69.180.250)

(1)五欲八風在學佛釋疑183有回答,請自行參閱。
(2)『欲』簡單講究是有需求。
所以要能離欲,就是要瞭解空,如此對現象才能如如不動,
要離欲界,要三果以上的聖人,才能做到,
可知眾生有欲是正常的,只是差在重與薄而已。
因此平時要在法上多下功夫,讓自己能如理思惟、體會,
才能趨向聖道。

210、慈濟為何放棄上訴? 慈悲、包容是這樣示現的嗎?

師父:阿彌陀佛
前些日子慈濟(一灘血)的訴訟案,一審慈濟敗訴;
既然這是個事實,為何放棄上訴?
慈悲、包容是這樣示現的嗎?
那真理何在?
( 文融 於 2003/9/24 下午 03:19:00)

很多事情不是一定要把對錯分的很清楚,
只要能將內心的紛爭化掉,才是學佛所應該走的目標。
所以人與人之間吃點虧沒關係,可減少紛爭,增加和諧,這樣不是更好。
如果一定要爭個對錯,眾生的我執很強,越爭只是增加瞋恨,
縱然有定案,也只能降伏外表,而不能降伏內心,
如此也沒結到善緣,而失去教化的機會,有什麼好處?
所以佛教講的真理,是讓眾生都能走向真理,而不是去爭真理,
因為越爭越失去真理。雖然眾生有錯,也只能等待善緣,
才能達到教化的作用,如此也才能真正改變,走向真理。

211、在那幾種情況會喪失人身?

師父:"阿彌陀佛"
有某法師說:若一生未皈依和受五戒,下次輪迴則很難保有人身.
請師父開示:在那幾種情況會喪失人身?
若沒有的話,是否會因累世千劫的原因,而喪失人身?
若有皈依和受五戒的話,若犯同樣情況,是否依然保有人身?
本寺的皈依法會,是從當日幾時開始至幾時結束?
( 黃超偉 於 2003-10-02 09:18:50 留言 來自 : 210.69.180.250)

(1)事實上佛門的五戒,是對自己言行的規範,如同社會上的倫理道德。
有受戒內心比較認同去實踐,沒受戒,比較沒有規範,容易隨心所欲。
但事實上,只要做的好,雖沒受戒也不會墮落;如果受戒沒做好,一樣也會墮落,
雖然如此,但因為有在佛門種下善根,雖然墮落,將來還是有因緣得度。
(2)皈依8:00教規矩 9:00正受∼11:00左右。

212、若遇到假冒出家師,是否可已逮捕依法偵辦?是否造業?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若遇到一個身穿僧服,沿路托缽化緣,但感覺並非真正出家師,
是否可以請教佛法方式來鑑別真偽?
若遇到假冒出家師,是否可已逮捕依法偵辦?是否造業?
( 黃超偉 於 2003-10-04 17:17:57 留言 來自 : 210.69.180.250)

一般很少去鑑別真偽,除非有犯罪。
所以不是出家人假冒出家人去化緣,只是在佛門中知道、認同,
這樣不好,有過失,這在地藏經有說。
在法律上是無法可管,因為化緣是眾生歡喜,他沒有去搶,只是方法不對,
所以知道就不要布施給他就好,縱然布施出去,也沒關係,
因為在內心中,也認為是真,「萬法唯心」,也算在三寶種下善根。
但如果知道是假就不要了,因為真不起來,也容易引人裝假,
這就不好,所以還是要多用心。

213、學佛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請問師父:
學佛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謝謝師父開示! 師父辛苦了!
(請法 於 2003-10-04 20:08:32 留言 來自 : 61.226.161.247 )

成就佛道。

214、宗教團體辦學碰到這樣的事情,該如何處理較圓滿?

師父:阿彌陀佛
今天在電視看到一則新聞:佛光大學舉辦內蒙週活動,
其中學校有安排殺羊、烤羊的活動內容,
因而引起信徒不滿甚至表示不再捐款給佛光大學.
末學想請教法師宗教團體辦學碰到這樣的事情,該如何處理較圓滿,
又能給大眾一個正知的機會教育.感恩.......!
( 慈融 於 2003-10-05 18:41:25 留言 來自 : 61.229.225.180)

宗教團體在舉辦活動時,一定要先認清自己的身份,
應該從何著手,自己要有譜才對。
活動有很多單位在辦,宗教有宗教教育的方向,
沒有特殊因緣,還是以『淨化心靈』為本,可真正幫助自己與別人,
就是因為如此,讓布施者才會覺得值得,
如果違背原本宗旨,實在很難令信眾認同。
所以類似這樣的活動,還是由其他單位舉辦比較得體。
因為殺生的事情在這社會上已經很多,還是讓社會大眾對
宗教團體有不同的看法比較好,如此想淨心,
才會往宗教來追尋,比較會有正面的效果。

215、為什麼要超度冤親債主、祖先,誦經真的有功德有幫助嗎?

師父:阿彌陀佛
有位年輕人提出幾個問題:
1.為什麼要超度冤親債主、祖先,我們看不到、感受不到,
誦經真的有功德有幫助嗎?
2.寺院舉辦的焰口為什麼要參加贊普,它的意義為何?
感恩法師慈悲開示......!
( 慈融 於 2003-10-06 12:59:23 留言 來自 : 61.229.226.195)

(1)超度誦經事實上是靠三寶的力量,使亡者能出離苦海,
這是有的,雖然感受不到,但有因緣的人,或從夢中讓你感受。
如果都沒有,就直接當作修行來看,因為誦經在修行中,是很重要的一環,
能體會佛意,雖然有的看不懂,不能馬上體會,但善根就是這樣慢慢累積,
到一個程度,自然能夠瞭解經中的意思,當能夠從中體會,
改變思想,其功德是很大的,好比一個小學能教育成中學、大學,不光是年齡增長,
最重要是心智的啟發,所以在一個開始時,就有功德,
因為能有好果,因自然也是好的。
(2)贊普是希望將心量擴大,不光是超度冤親債主與自己的祖先,
也希望一切受苦的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所以能增長慈悲心。
可知參與超度、贊普的人,是讓自己從中修行,
因為我們發慈悲心,受苦者也需要救拔,三寶就藉此因緣,讓受苦者離苦,
讓修行者因慈悲心的流露,進而開智慧,可說是冥陽兩利。

216、患有憂鬱症的人,若從佛法改變心境,是否可以漸漸改善?該怎麼做呢?

師父:您好!
我姑姑是一個患有憂鬱症的人,知道情況的朋友建議她去看精神科的醫生,
但是我有個隱憂,因為以前受挫折時,沒有談話對象常產生莫名的恐慌,
那時也曾經求助精神科醫師,結果蠻失望的;
想請問師父若從佛法改變心境,是否可以漸漸改善?該怎麼做呢?
( 仔仔 於 2003-10-08 14:26:34 留言 來自 : 61.229.217.163)

精神的問題,都是心所產生的,所以應該從佛法下手對治才是,
當問題解決,內心自然開朗,憂鬱就會化掉。
佛法是應病與藥,要知道問題所在,才能開導;
但一般都是在是非中取捨,轉不出來,因此其原則不離慈悲、忍辱,
所以多講有關這方面的好處,讓內心能認同,
自然會想去釋懷過去的是非、恩怨,讓內心恢復平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