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
居士於家中晚上可稱念佛號、誦經持咒嗎?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1、請問師父居士於家中晚上可稱念佛號、誦經持咒嗎?
某些法師於電視弘法中開示居士最好不要晚上於家中作課,
弟子有上述疑惑請師父開示。
2、弟子曾在睡前念佛,但入睡後就夢見許多眾生跟我要功德﹐
而我根本來不及給他們,當時先生叫我也叫不醒﹔想請問師父該如看待這個事情,
因為我和先生已心生恐慌不知怎麼辦。
弟子 秋萍頂禮
( 秋萍 於 2004-08-24 15:57:03 留言 來自61.31.177.223)
|
答 |
(1)做功課是好事,誦經、念佛,隨時隨地都可受持,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這樣才能與三寶同在,所以你可安心的受持,沒有關係。
(2)眾生會跟你要功德,有兩種: 1.是你本身的業感,過去有不好的地方,表示有虧,現在有在修行,有功德力,但還不夠償還,所以會來不及給他們,這也表示應該再用功,因為用功已經有反應了,是一件好事,現在還了,將來無債一身輕,容易往生淨土,不受障礙!
2.是希望你要發大心,因為受苦的眾生很多,需要救拔,也跟你有緣,而且你的修行,對他們也有幫助,所以應該要好好用功才對。
這兩者都是善,要當作是在做好事來看,因為讓自己還債、利益眾生,都是好事,將來也會結成好果,所以不要往負面性去看待才對。願三寶加被你,讓你有信心!
|
|
452、
何謂四邪命?它們的意義各為何?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四邪命?它們的意義各為何?
( 黃超偉 於 2004-08-24 19:03:01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四邪命是四種邪命食:
◆(一) 下口食,謂種植田園、和合湯藥以求衣食而自活命。
◆(二)仰口食,謂仰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等術數之學,以求衣食而自活命。
◆(三)方口食,謂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
◆(四) 維口食,維,指四維,乃堪輿家所用二十四方位中之四隅;謂學種種咒術,
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 這些都是有如做生意的心態。
佛法是希望給眾生種福田,是用佛法來教化眾生,讓眾生產生信心,
在三寶中種下善根,彼此都能增長福慧,往解脫之路。
|
|
453、何謂大圓鏡智?除了大圓鏡智外,尚有何種稱呼的智慧?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大圓鏡智?除了大圓鏡智外,尚有何種稱呼的智慧?
弟子在超度壇外,正好趕上超度時間前,有感覺先後兩股風,
●第一股是感覺很溫和的涼風,帶點淡淡檀香味.
●第二股感覺較寒冷的涼風讓人感覺很寒冷.
請師父開示:這二股風各代表何意義?若本人有感覺到,是好還是不好?弟子該如何作?
( 黃超偉 於 2004-08-26 22:30:01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1)大圓鏡者是一種比喻,其智體清淨,離有漏雜染之法。
從眾生的心裡第八識,都是善惡之業報,而佛卻能顯現萬德之境界,
沒有一切雜染,如大圓鏡照的清楚,不受阻礙,故名大圓鏡智。
(2)第一股是感覺很溫和的涼風,可當作三寶有光臨法會。
第二股感覺較寒冷的涼風讓人感覺很寒冷,可當作幽冥道的眾生有來參與超薦。
也可表超薦是有好處、利益,才能蒙三寶光臨,讓幽冥道的眾生受益!
所以感覺到應該是要讓你增加信心才對!是好沒有壞!
|
|
454、若個人欲禮拜梁皇寶懺是否可以?
若可以,要注意些什麼? |
問 |
法師:阿彌陀佛!
請問法師若個人欲禮拜梁皇寶懺是否可以? 若可以,要注意些什麼?請法師開示!
( 家怡 於 2004-08-29 16:54:11 留言 來自 61.31.176.195
)
|
答 |
(1)可以。
(2)念佛、誦經、拜懺,都以恭敬心來行持,如何表達,就依自己的環境,
以自己認為最好的為原則,就可以了,沒有什麼忌諱的!
|
|
455、我們將如何轉業成道將阻力化為助力?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有時深知不可為,而依然為之;有時想奮發向上,卻冥冥之中被阻礙
而停滯不前,即為業力所引與所阻,我們將如何轉業成道將阻力化為助力?
若共業能不受或重報輕懲,將如何懺悔才能有所成?
( 黃超偉 於 2004-08-30 15:30:18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業力產生這事正常的,平時除了念佛、拜佛、誦經之外,就要靠自己去轉念。
這是修行所開發出的智慧,所以對法的思維也是不能少,這樣能幫助領悟,
善根會增長,自然就能轉念。 念頭轉雖壞也能看出善的一面,乃至當作好的來看。
自然不受干擾,猶如晚上開燈,還是看的清楚。
|
|
456、凡人死了以後,那家屬七七四十九天內還要吃素念佛,
做種種功德給亡故的人, 是什麼意思? 中陰是什麼意思?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師父:凡人死了以後,那家屬七七四十九天內還要吃素念佛,
做種種功德給亡故的人,是什麼意思?
中陰是什麼意思? 感謝師父開示!
家怡頂禮
( 家怡 於 2004-09-01 15:38:26 留言 來自 61.31.171.89
)
|
答 |
一般人死後還沒投胎,在49天內等待家屬替亡者(屬於中陰身)作功德,
再決定其往生的地方,所以為親人著想,一定要吃素、念佛、誦經,
對亡者有實質的幫助。
如果亡者在生平時很好,會幫助亡者,往生更好的地方;如果不好,
可減輕罪業,乃至出離三途。
|
|
457、人若在逆境惡緣中,除了要忍受當作修行外,是否還有經書可以誦持?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人若在逆境惡緣中,除了要忍受當作修行外,是否還有經書可以誦持?
以減輕怒意避免造業.
以下是敝人拙作請多指導:
※生命中有很多驚嘆號與問號,人生旅途難免有順境與逆境;
一幕幕生活歷程彷彿彗星般,剎那而過徒留瑰麗的回憶。
※你吃山珍海味,我吃粗菜淡飯;你住豪華別墅,我住破舊公寓。
千萬轎車你乘坐,我用二隻腳行走;提心吊膽你難過,安樂逍遙我自在。
( 黃超偉 於 2004-09-02 18:33:54 留言 來自 61.230.90.158
)
|
答 |
經書也是希望你能瞭解義理,進而融入生活,所以平時誦經、念佛,
就是要培養善根、開智慧,自然能對治煩惱。因此在平時可以把經文一字、一句,
對自己感覺受用的,不斷去思維、提醒自己,也是很好的方法。
|
|
458、何謂受持金錢戒?應供與如供的意義有何不同?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受持金錢戒?應供與如供的意義有何不同?
( 黃超偉 於 2004-09-04 19:19:58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1)何謂受持金錢戒: 是不拿金錢的意思。這適合南傳佛教,
因為國家本身是以佛教為主,在家也能護持出家人,坐車也免費(不是很高級的車),
所以能受持不捉持金錢;我們這邊屬於北傳,走大乘思想,是站在利益眾生的立場,
且沒有國家護持,都要靠自己,沒金錢很難做事情,所以一般都有拿,除特殊因緣,
有專門的護法居士護持可以不拿。可知拿者,是在作佛事(本身發心要正確),
也是在行菩薩道,沒有違背佛法。
(2)應供:是出家人受在家人的虔誠邀請,所以回應接受供養。
如供:是在家人如法供養出家人。
|
|
459、何謂「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六組壇經》(第七———機緣品)中提到: 唐朝•法達法師背誦《法華經》三千部。
一日參拜六祖惠能大師,以為自己背誦了三千部法華經, 非常了不起,起了貢高我慢心。
在頂禮六祖惠能大師時,頭不至地。 六祖洞悉其心,對著他說:「禮不投地,何如不禮?」
法達法師回答,因為他背誦了三千部《法華經》。
六祖對著他說: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請問師父:何謂「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 妙真 於 2004-09-04 23:34:48 留言 來自 61.31.165.171
)
|
答 |
背法華經是很殊勝的,但反而自認為了不起,心表示有所執,
所以說是心迷法華轉;背法華經能領悟佛遍一切處,自然對一切都能恭敬,
如此才能推動法輪,所以說是心悟轉法華。
|
|
460、基督教【愛的真諦】聖歌與佛教的精神教法有哪些相得益彰?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
【愛的真諦】-------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
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要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這是出自基督教,聖經新約【歌林多前書】的 一段章節,
現代基督教會把它編成一首聖歌,在此與大家共同思惟此首歌的真實含義;
請師父慈悲開示:此首聖歌與佛教的精神教法有哪些相得益彰?
( 黃超偉 於 2004-09-05 16:32:59 留言 來自 192.72.77.82
)
|
答 |
在現象的表現上,好像一樣,但佛教講無我,形容徹底,
與一般所說的善有不同(還有我執),猶如色界、無色界也知道空,但還是有我。
|
|
461、醫生建議拿掉畸形胎兒,算是殺生?這是我的疑惑?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我已懷孕八週,日前檢查發現是個畸形胎兒,
醫生建議拿掉,我想請問師父:畢竟是個生命,拿掉不也是剝奪了他生存的權利,
算是殺生?這是我的疑惑?
請師父慈悲開示 !
( 家純 於 2004-09-08 17:30:10 留言 來自 61.31.164.203
)
|
答 |
我瞭解你的心情,你可以念普門品一次念7遍,有空可以多念,
請求觀世音菩薩加被,由佛菩薩作主好了。 如果是業感就償還,如果能化解,
就自然墮胎,與你無關。
|
|
462、1.如何培養內觀與內省的能力?
2.內觀和內省有何不同?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師父=======================
1.如何培養內觀與內省的能力?
2.內觀和內省有何不同?
( 妙善於 2004-08-26 02:29:37 留言 來自 21.169.80.50
)
|
答 |
(1)培養內觀要瞭解真理,才能進一步去實踐,好比講無常都知道,
但碰到煩惱時都拿不出來,所以平時要去觀察變化,才能真實體會。
內省是對自己的要求,期望自己好,就要多反省自己,有注意就會進步,
會減少很多缺點、過失。
(2)內觀是一種對佛法的實踐力,能觀察自己四大是苦、空、無常、無我;
換個角度來說,能瞭解真理,所以時常觀照自己,不管現象如何,煩惱也不現前,
達到解脫的境界。
內省是一種自我的檢討,雖然能改過,但內心貪嗔癡的煩惱頂多能降伏,
不能斷除。
|
|
463、觀想佛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有兩個問題請師父慈悲開示。
1.
家中設有佛堂,佛像非結彌陀印(為兩手指節背對背靠彎向大拇指,
大拇指相碰接觸),佛像背圖莊嚴為西方祥瑞,所以每次禮佛、
念佛心中如觀佛像皆以西方祥瑞圖內阿彌陀佛為本尊,是否如法?
應否觀想換成所請佛像為本尊?所結不知何印?
2. 身為某公司高階主管,也屬很小很小的股東,公司有規定上班時間,
但因責任制領責任薪無加班費,下班時間亦不固定,時於規定上班時間內工作斷落之餘,
手邊恰無接續工作時,會上網或等方式接觸佛學是否如法?有無犯偷盜戒,盜時?
( TC於 2004-09-21 09:12:15 留言 來自 21.16.80.15
)
|
答 |
(1)佛像看的歡喜就好,如此心中就能不忘,但還是以持名念佛為主;
至於觀想的方法,是要以16觀經為主,才是正觀,這是以觀佛的方式在修行,
與持名念佛的方式有些不同。所以還是把佛號聽清楚才對,這是與觀佛入手不同之處。
這個結印我也不清楚是結什麼印。
(2)充分利用時間,表示沒虛度光陰,是一件好事,好比我們看到會利用時間的人,
在空閒之餘,還會充分利用來充實自己,都是會讚嘆才對,因為沒有妨礙公事,
所以沒有犯偷盜戒。
|
|
464、蒙佛來接引,應於何者為真?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又一個問題請師父慈悲開示。
若平日未達念佛三昧,然臨終前念佛,蒙佛來接引,而西方祥瑞圖內阿彌陀佛、
所請佛像的佛、佛寺的佛皆來接引,應於何者為真?
( TC於 2004-09-22 09:22:20 留言 來自 21.16.80.15
)
|
答 |
佛來接引,是以你平時所熟悉、歡喜的像來,會讓你安穩,有歡喜心,
如普門品所說:「因以何身得度者,則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這方面你不用擔心,
只要好好用功就可以。
|
|
465、何謂緣慮心?何謂一合相?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
何謂緣慮心?何謂一合相?
以下二短篇詞,是我最近的靈感所作的愚作,請師父與諸位師兄姐不吝指導:
※深山古剎今猶在、昔時聖僧已圓寂,晨鐘暮鼓依嘹喨、獨不復見古佛心。
※晨鐘醒人心、暮鼓省己過,誦經求智慧、唸佛懺罪業。
( 黃超偉於2004-09-10 20:17:28 留言 來自210.69.180.250
)
|
答 |
(1)緣慮心
是指攀緣境界,思慮事物之心。也就是從眼耳乃至阿賴耶八種之心識也。
(2)一合相
一合相者,是眾緣和合的意思。
|
|
466、"非一非異,心境一如"之義為何?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
"非一非異,心境一如"之義為何?何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它們之間差異在哪裡?
( 黃超偉 於 2004-09-11 22:07:41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非一非異:
非一是指體與相不同。非異是指體像雖不同,但兩者是不相遠離。
心境一如:
境是不動,所以一切的好壞都是心所分別出來,因此心要遠離分別,
也就是對現象學習要接受,自然能與境一樣,達到不動。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這是在講本體,本體是不生不滅。有所說,
有所想都是一種作用。所以要遠離說、想的心,才能回歸本體。
也表示對所說的好壞不要太在意、執著,對心也是如此。
|
|
467、不知道該如何找,內心智慧的泉源到底在哪裡?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接觸宗教多年,每當心裡苦悶、 有苦難言的時候, 會想到一句話:遇到矛盾向內找。
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找,內心智慧的泉源到底在哪裡?
至今仍是很迷惘,請師父慈悲開示。感恩!
( 志涵 於 2004-09-26 12:58:38 留言 來自 61.31.168.171
)
|
答 |
向內找要先知道心,如此才有方向。
在佛門中我想你應該聽到自性是不生不滅,
也就是說自性本來清淨,不受任何的影響,過去是如此,現在、未來也是一樣,
就像虛空一樣,能包容一切,不管好壞,對他來說依然不變;對現象而言,
猶如浮雲一樣,只是暫時性。 所以你要去觀察現象的無常,能認同它是無常,
才懂得釋放我執,自然就能不受影響,因為是能體會到空; 或者以印光大師所說:
「觀眾生都是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也就是,把所碰到的事情都當作菩薩來想,
就不會有惡覺,好比被雨淋到,如果當作是被大悲水灑到時,就不會覺得不舒服,
但這需要內心的認同才能做到。 可知向內找,是找回真心,所以不管在如何的處境,
都要將心往善處去看待,才能包容一切,消化煩惱,這樣才能與心性相應,
進而開發智慧。 也可知學佛是從付出、忍辱中走出來,這是必經過程,如此才能空,
應該要在這方面多體會才是。因為要把所遭遇不好的、委屈的,都能淨化確實不好作,
但要讓自己瞭解,這是開發智慧與心性相應的過程,如果知道他是好的,雖然有苦,
也會接受,猶如醫生打針,雖有一點痛,會接受的,因為對身體有幫助!
|
|
468、若撲殺害蟲後,應如何做,才能減輕它們的瞋恨心呢?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釋:學佛之人都知道五戒,有一條是不殺生.除了日常飲食的不食眾生肉,
這一點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是眾生並非單只豬.雞.魚....而已,像蒼蠅.蜘蛛.蚊子.
紅火蟻....等等,它們也是眾生之一,對我們生命財產不構成威脅,
或許大家可以拿出慈悲心,不予以撲殺趕它走而已;若是構成自己或家人健康的危害,
甚至生命的喪生,則多數人會選擇撲殺,則犯了殺生的戒律,如此三寶弟子將如何做,
才能避免殺生的戒律?若撲殺害蟲後,應如何做,才能減輕它們的瞋恨心呢?
淨空老和尚對於是否犯戒,有開.遮.持.犯的開示,請問對於殺生此戒,是否能適用?
( 妙善於 2004-08-26 02:29:37 留言 來自 21.169.80.50
)
|
答 |
(1)眾生被殺,怎會不起嗔恨心。好比自己在同樣情況,能夠不起嗎?
不要說被殺,只要被責罵,很少能說不氣的,除非自己理虧、接受。
被打、罵尚且作不到,何況是被殺呢?所以有被殺的眾生,只有多為他們求福,
可誦經、念佛回向,能蒙三寶加被,脫離三途。 殺生是要為眾生才能作。
好比蜂窩,對眾人有危險性,可以將他拆除,但也不是拿來泡酒,
可拿到不影響別人的地方去放生,但其中間難免會有殺生,因為利益眾生,
不是有心、惡心殺害,這是屬於開緣,可以作,也代表持戒。如果完全是出於私心、
好玩,這就不行,這是屬於遮,表示制止的意思。如果做則犯戒。
可知,學佛為眾生是不犯戒,是屬於開緣的部分。但儘量將傷害降到最低的範圍才對。
(2)戒律要懂其精神,才能在生活上活用,因為學佛就是要運用在生活中,
所以淨空老和尚所說的開遮持犯,也是生活受持的準輒,是融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