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
長輩家中已是空屋但前有擺置祖先相片弟子不知如何處理 ? |
問 |
阿彌陀佛: 學佛多年,但並不精深故遇有難題即不知所措,
弟子家中長輩中風目前正在照護中感恩有師父的指導故學會許多臨終常識暨佛學 ,
目前長輩家中已是空屋但前有擺置祖先相片弟子不知如何處理 ?
懇請師父是否可告知處理方式!感恩不盡 !阿彌陀佛
( 慧誠 於 2004-04-29 15:00: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相片要掛也好,要收也好,這與家族的作風有關。有的是都掛起來,
當作是一種感恩、懷念;有的是直接掛佛像,讓心想佛、念佛,可使內心更安穩,
不要停留在悲傷中,所以將祖先的相片都收起來,這都沒有關係,只要能讓心安,
用善去看就好,都可以。
如果不適合掛,可用報紙包好收藏起來,將來有因緣可拿出來看。
|
|
362、
經文一般有分序分、正中分、流通分,這三者代表何意?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經文一般有分序分、正中分、流通分,請問師父這三者代表何意?
( 本如 於 2004-04-30 10:42: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序分、正中分、流通分:
這是古德道安法師最先提倡。
★序分:代表開始,把佛講經的地點、發起因緣、聽法眾交代清楚,讓看經者生起信心。
★正中分:對經的內容說明,才知道這本經在講什麼。
★流通分:是指對本經受持的好處說明。讓讀經者生起歡喜心,因為利益很大,
才有心繼續受持不斷,如此就能真實得到法益。
|
|
363、
親證菩薩歡喜地,龍華三會願相逢,彌勒佛前親授記。請師父開示是何意?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粱皇懺讚:梁皇懺一卷功德力,願滅信人亡者一障罪,親證菩薩歡喜地,懺文舉處罪花飛,
解了冤,懺了罪,消災增福慧,脫苦生忉利。龍華三會願相逢,彌勒佛前親授記。
請問師父:
★1.祈求消災的時候,願滅信人亡者一障罪。這一句信人亡者是否都要念消災增福慧,脫苦生忉利是不是也一樣?
★2.親證菩薩歡喜地,龍華三會願相逢,彌勒佛前親授記。請師父開示是何意?感恩!
(本如 於 2004-04-30 11:15:00 留言 來自 61.31.7.63
)
|
答 |
(1)信人亡者:這句是主法者針對拜懺的對象來念。信人是指來拜懺的人,
亡者是替往生者懺悔的。等於是一種回向給拜懺的對象,所以與消災增福慧,
脫苦生忉利是不同的含意。
(2)親證菩薩歡喜地,龍華三會願相逢,彌勒佛前親授記,親證菩薩歡喜地:
是指因拜懺而發菩提心,希望能親證菩薩初地(歡喜地),如此不會再造惡,
因為了知發菩提心是歡喜、快樂,所以會很認真的去做,可遠離惡法(不會再做)。
龍華三會願相逢,彌勒佛前親授記:是指修行發願往生彌勒內院,將來與彌勒佛
一起從兜率天一起下來,在龍華三會中能在相逢,都能得到彌勒佛的授記
|
|
364、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其真實義為何?"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金剛經裡的"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其真實義為何?"
三心不可得"的真實義為何?
(黃超偉 於 2004-04-30 07:25 留言 來自 203.66.231.187
)
|
答 |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發心本來就要度脫苦難的眾生,
眾生因迷才把現象當作實有,菩薩有智慧瞭解一切都空,雖說是度眾生,也是空,
所以也就沒有眾生實滅度者,表示不執著。
★三心不可得:三心指過去、現在、未來。表示對過去不管好壞因已過去,要放下,不要執著。
現在雖然存在,但也剎那、剎那在變化中,所以也不要停留,否則也是執著。
未來雖有目標、理想,但也會過去,如風一樣,有來有去。 三者同時表明都不是永久性,
隨時在變化中,因為每個人執著點不同,有的停留在過去、現在、未來,如此都是煩惱的因緣,
所以要瞭解三心的無常,才能放下。
|
|
365、浴佛法會的意義與由來?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每年農曆四月八日寺院會舉辦浴佛法會,請問師父浴佛法會的意義與由來?感謝師父!
( 家怡 於 2004-04-30 19:43:00 留言 來自 61.30.68.68
)
|
答 |
農曆四月八日是當時佛出生的日子,所以身為佛教徒舉辦浴佛是代表慶祝的意思。
★浴佛由來:佛剛出生時也是嬰兒,據記載佛一出生,有九龍灌浴,
所以後人舉辦慶典就稱為浴佛,如同還原現場一樣。
★浴佛意義:佛的降生,對後人有鼓舞的作用,因為悉達多太子(佛未出家的俗名)能修行成就,
同樣的,只要能依法修行,也是可以成就。表示修行不是盲修瞎練。
|
|
366、楞嚴經說的因、緣、自然其義為何?三者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宴晦清齋"其真實義為何?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楞嚴經說的因、緣、自然其義為何?三者之間的關係又如何?
佛法有句:"宴晦清齋"其真實義為何?
( 黃超偉 於 2004-04-30 19:04:34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1)因、緣、自然: 因可說是業因;緣是外緣。
自然:因為有業因,當碰到外緣,因緣合和自然產生。
如蠟燭有可燃的本質(因),當碰到火(外緣),自然可燃燒。
(2)宴晦清齋: 宴:休息。晦:夜晚。清齋:過午不食,只喝水。
整句是說當天是過午不食,只有喝水而已。
|
|
367、請師父對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再慈悲開示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很感恩師父對四念處的開示,本如對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又有更清楚的認識,心中很法喜!懇請師父對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再慈悲開示,感恩!
( 本如 於 2004-04-28 23:28:07 留言 來自 61.31.4.163
)
|
答 |
觀身不淨: 是一種去貪的方法,因為眾生都有貪欲,時常因此產生貪愛、執著,
相對的,煩惱就產生。所以要觀察身的不淨,對愛欲就能遠離,遠離貪欲煩惱就能降伏。
觀法有不淨觀、白骨觀...。
觀受是苦:
在受中有樂也有苦。對苦而言,自然不會執著;但對樂而言,
當樂受消失後,因有貪著,相對的煩惱也就跟著產生,所以雖然樂受也是苦。
能如此觀,在樂受中也就不會貪著。
|
|
368、什麼是世間的真理?感謝開示!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師父什麼是世間的真理?感謝開示!您辛苦了加油。
( 本如 於 2004-05-01 08:35:33 留言 來自 61.31.4.163
)
|
答 |
出世間的真理需要瞭解真諦與俗諦。
俗諦是指現象一切都是無常,所以對現象就能放下,遠離我執。
真諦是指空性,因本性是空(猶如虛空),所以對自我的執著就能放下。
真諦與俗諦都能融通,如此在三界中才能超出不受束縛。
|
|
369、何謂"共業"?"牽業"?"引業"?"自業"?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共業"?"牽業"?"引業"?"自業"?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
( 黃超偉 於 2004-05-01 19:12:41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共業:是指多人在同一件事情上,有共同的命運。
★牽業:這名詞在資料上沒看到。但從字義來說是受業力牽引,
自己不能改變,只能隨業力走。
★引業:如人在終陰身時,看往生那一道的業力強,就牽引去投胎。
是引導投胎的業力。
★自業:譬如人這輩子沒有作惡,但由於過去自己有造惡,同樣會感受惡果。
|
|
370、人的本性是空,為何會起無明?若無明升起,引發瞋恨,是否會火燒功德林?
應該如何降服?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人的本性是空,為何會起無明?若無明升起,引發瞋恨,是否會火燒功德林?
應該如何降服?
( 黃超偉 於 2004-05-01 19:27: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答 |
本性是空,但未見到空性者怎知是空。雖說空,也只是口頭說說,
一但碰到問題還是會起分別,所以就產生無明。
★火燒功德林是形容當無明生起,所引發的瞋恨很大,把所修的善行蓋住不能顯現。
如陰天雖看不到太陽,但太陽還是存在的,不過要等烏雲離開才能顯現出來。
★降伏的方法,如果會觀空就直接觀空,否則多修慈悲、忍辱,雖苦一點,
但好處很多,應該要如此的認同才能降伏。
|
|
371、何謂微細智?微細智與微細惑有何不同?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微細智?微細智與微細惑有何不同?
每個人的修為不同,若在學習中很容易起無明怒火,對其修習有何障礙?應如何降服之?
( 黃超偉 於 2004-05-04 19:41:05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答 |
(1)微細智是一種形容,如在很小的地方也能畫出佛像,讓人感覺很不可思議,
所以表示心很細,在微小的地方也能注意、展現。
(2)微細惑相對的就形容比較粗心,只注意到大目標,對比較微小的就比較沒有心,
所以在展現時就比較沒有那麼細膩。
(3)無明怒火容易讓自己失去理性,對智慧的顯現有影響。
要降伏需要修慈悲觀。
可以多去體諒眾生的苦,意思是說,雖然眾生有犯錯,但多去想他為何會犯錯,
能夠瞭解他的動機(苦因),先不要去想他犯錯所造成的過失、損害。
能如此,對眾生的惡比較能生出憐憫心來包容。
|
|
372、『四聖諦』是何意?
該如何修學?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師父『四聖諦』是何意? 該如何修學? 請師父慈悲開示!
( 本如 於 2004-05-05 12:14:42 留言 來自 211.72.236.28
)
|
答 |
四聖諦是指苦、集、滅、道四締。
★(1)苦是指苦果,感受人生是苦,因有苦,才想修行離苦。
★(2)集是指苦因,人有苦要去瞭解苦從那裡來,追根究底可說是貪、瞋、癡。
換句話說,就是思想不正確,有錯誤的執著(癡),所以有(貪愛)產生,
當與自己的心相違背時,就產生(瞋)。
★(3)滅是指修行得到解脫的成果,可以自在,有大神通、大智慧,可以運用自如,
不會再受煩惱。
★(4)道是指修行的方法,要得到解脫,一定要透過修行才能達到,
所以可修三十七道品。
|
|
373、佛教有五色線,意義是什麼?
也有幢幡代表何意?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佛教有五色線,此五色線的意義是什麼?
佛教也有幢幡,此幢幡代表的意義是何意?
( 黃超偉 於 2004-05-06 00:37:57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答 |
(1)五色線是代表五智(密教來說)。
顯教轉八識成四智,密教再加上轉九識成轉法界體性智,合稱五智。
以顯教來說,也可想成五根這五法,只要能觀心就好,不用侷限。
(2)幢幡就像現代的雨傘。當時佛陀時代是一種遮陽用的,
現在的道場當作是一種裝飾,也可莊嚴道場。
|
|
374、往生被是否是西藏密宗流傳?它的意義是什麼?
淨土宗是否也有往生被?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往生被是否是西藏密宗流傳?它的意義是什麼?
淨土宗是否也有往生被?若無,則與往生被類似含義,是什麼東西?
( 黃超偉 於 2004-05-06 12:59: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答 |
現代人流傳往生被,我也不知從何開始。稍早傳說蓋往生被有加持的作用,
對往生者有幫助,由於有法師不斷的在宣傳,一般家屬認為既然對往生者有好處,
就自然會蓋,所以佛教徒對往生者蓋上往生被,已經有共同的認同、默認。
但事實上對往生者來說,我個人認為是沒有什麼影響,因本身沒有覺知,
心不在往生被上,蓋什麼都沒關係。往生有無是看心念,是否能念佛放下塵勞
(遠離是非、執著),如此才能與佛相應。所以助念是在提起往生者的正念,
這才是重點。
|
|
375、對於死亡總有一份莫名的擔心和恐慌,如何破除生死執著?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死亡總有一份莫名的擔心和恐慌。雖然知道這是人生必經之路,
但還是不自在!請問師父如何破除生死執著?
( 本如 於 2004-05-06 08:53:00 留言 來自 220.89.160.210)
|
答 |
人因為有我,所以有我執的觀念產生,這是正常的。
修行就是要破除我執,所以平時可多發心幫助別人,喜捨心夠,對自我容易放下;
或者學習觀空;或者多看經典,多思維經義,思想提升,會掃除內心的恐慌。
|
|
376、妄想與雜念的分別在哪裡?妄想與雜念的分別對治是什麼?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妄想與雜念的分別在哪裡?妄想與雜念的分別對治是什麼?
( 黃超偉 於 2004-05-06 21:22:31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答 |
(1)妄想是自己作意去想的,有好念頭也有壞的念頭,但都是在分別中。
雜念是自己不能控制,念頭一直湧現,讓身心不得安寧。
(2)現象看不開,妄想是跑不掉的,如果產生雜念,是比較嚴重。
所以要對治的方法,不外乎在「善」法中多思維,才有寬容的心;
或者多請善知識開導讓內心釋懷;或者多讀頌大乘經典,讓心有所專注,
也可將心放在經文上去思維。
|
|
377、禪宗有句話:即"禪通三藏"請示其義?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禪宗有句話:即"禪通三藏"請示其義?
我們人一向忌諱死亡,尤其年紀欲大,常常會碰到與自己年紀相彷的親朋好友往生時,
對死亡欲感到無明恐懼。究其原因是:一來對自己此生的善惡相半,所以不知將來投生何處?
而未來的環境陌生,就感到惶恐與不安。二來是對世上,目前所擁有的感到滿意,
若一往生則一切都喪失,而感到不捨與不甘。三來對自己往生的方式:如睡眠中安祥往生或病死、
意外事故往生的不知,而感到害怕與驚慌。
所以大體說,人在此世上,對自己一生的善惡功過並不明瞭,因此我們在此世上,
要時時刻刻告訴自己諸善奉行,萬惡莫作如能常恭誦:"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相信很快能克服死亡的恐懼,而坦然面對人生的旅程。
( 黃超偉 於 2004-05-06 21:57: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答 |
禪通三藏:禪是佛心。所以參禪能悟道佛心,自然能通達經、律、論三藏。
這是對參禪者一種鼓勵與明示,雖整天在參禪,也不離開經、律、論三藏。
|
|
378、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若有人對佛教,教義不了解,且信仰不同,若無心而毀謗三寶,將會有何果報?
另一種情形,是對佛教教義稍微了解,而因信仰不同,而毀謗三寶則其果報又如何?
這二種人若晚年,因善知識因緣,而懊悔所為,想要懺悔,應建議其以何方式,懺悔罪障?
若其最終往生將會有何果報?是否會下五無間地獄?
(黃超偉 於 2004-05-11 19:16:2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1)毀謗三寶的過失很大,但要看其輕重,一般都下地獄;如果教義知道,
又故意毀謗,是屬於知法犯法,過失會比較大。
(2)懺悔方式可拜佛、讀誦大乘經典,如理思維,知道罪性本空,是最殊勝,
可將罪障消除。
(3)努力用功祈求三寶加被是最實在,在這種原則之下,至於果報如何是一種變數,
這只有佛菩薩能了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