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頁首

真光禪寺將過去留在PCHOME留言板的學佛答問資料,彙整保留下來供給網友參考,
非常感恩大家的奉獻!


91、如何化解心中的恨? 92、 請問師父,對<八敬法>的觀點?
93、為什麼要大蒙山? 94、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源自於哪裡?
95、人真的很可憐! 96、"聰明"和"智慧"的差別
97、我們該宿命嗎? 98、給學佛的家人,一些正確的學佛觀念
99、"自己的本來面目"和"自性"和"見性",是相同的嗎? 100、很喜歡師父非常生活化的開示---深入人心!
101、周遭的人觀念不一樣, 而且僵持不下時該如何? 102、世間路望眼看---何處是歸處?
103、何謂隨緣? 如何隨緣? 用什麼心態隨緣? 104、請問師父,怎麼樣是"中道"?
105、<凡事有主見>或是<凡事都隨和>,哪個好? 106、在這一生中,應該以什麼為重?
107、為什麼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108、"真光"是指什麼?是什麼意思?
 
                     

學佛釋疑

☆★☆★☆常船法師☆★☆★☆

91、如何化解心中的恨?

師父,
我心中累積了好多無法碰觸的---恨!
好痛好恨的恨!
......看似冰山;實是無法碰觸的活火山...
愈積愈多,愈滾愈大!
恨---難消!!!

瞋恨來自於貪著.表示不順汝意,
因而生惱,進而生恨.
現象有些問題不大,很多是自己的思路不通,
容易鑽牛角尖,所以越想越氣,應該要換個方向去看才對.
稱三寶弟子,要以佛法的理路去思維.
先用無常的心態,了解一切都會過去,讓心沈澱下來;
冷靜後再看看,可能與你所想像的不一樣,
說不定會因禍得福,更進一步.

92、 請問師父,對<八敬法>的觀點?

師父,阿彌陀佛!
有一篇專題<廢除八敬法>.
不知師父如何看待這件事?

修學佛法,要與法相應,從中開發出智慧來;
而斷除煩惱,才能顯示佛法的珍貴,如此學佛才有代價.
現代人講求平等,有他的道理;因為不平等,吃虧很多,心裡很難接受.
但是在這世界上,不平等的事很多,有的是沒辦法改變的;
如果不能去接受、認同,內心的煩惱永遠無法化解.
在佛門中,比丘尼有<八敬法>.
以現代來看,也有很多不平等.
一般佛寺裡,比丘尼發心多,比丘發心少;這是因為<八敬法>的緣故,
也表示比丘尼恭敬比丘.如果比丘都做得好,或許女眾就會接受,
有可能是看到不好的,才會如此.
女眾有很多優點.如果能繼續行<八敬法>,會把美德襯脫出來;
更能感受到佛法的深奧.
在不平等當中也能自在生活.這樣的智慧,可以造福很多人.
我們時常聽說叫人放下,可是不是當事人,說的都很容易.
如果自己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指導別人才有力量,是一種身體力行,
所以可以當做磨練,是一種增上緣,應該是好事才對.
如果不去行<八敬法>,原本的美德發揮度不夠,不能再進步,失去很多修行的機會.
或許女眾(比丘尼)會認為,讓男眾(比丘)造很多業,這也不必想太多;
因為這規矩,是佛陀時代定的,依法而行.
如果真有心,可以發願,將來成就時再來度他.
忍辱不好修,但一定有代價.
佛在《金剛經》中 說,
修五百世忍辱仙人.我們的苦,要是比起來,實在是差得很遠!
一些小苦都不能犧牲、接受,將來說要沒煩惱、無我,談何容易?
因為佛法,在事相上的歷練,是不能少;真實的去磨練,才可去掉我執.
現象雖不平等,可當做修行來看,對道業會有進步.
所以要把<八敬法>當做善,不是惡才對.
93、為什麼要大蒙山?

請問師父,
為什麼稱"大蒙山"?
為什麼要大蒙山?
謝謝師父開示!

放蒙山,是一種施食,
是針對惡道眾生. 因為他們過去都是造惡多端,
所以苦特別多、特別長. 雖然造惡很多,
但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仗三寶之力,為之超渡,以拔其苦.
此種做法,也可增加參與的願力,這樣的眾生就想救拔.
那平時與人相處時,對別人的缺點也會增加包容度,乃至無礙.
所以僧團每晚都要做,不斷培養願力.
大蒙山內容,再加上六番開示.讓參與者及惡道眾生,都能明了佛法,改變思想;
讓惡道眾生,能覺醒,不再造業,
發出菩提心,藉此因緣能脫離惡道,離苦得樂.
讓參與者,對佛法也能深一層認識.在生活中不受外在干擾,
能繼續保持菩提心,不斷積功累德,能自利利他,增長智慧.
94、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源自於哪裡?

請問師父,
人與人之間,
那一份不動搖的信任, 源自於哪裡?
謝謝師父開示!

凡夫都是無常的,時好時壞.
因為隨著環境因緣變化,內心也會跟著起浮.
這不能怪眾生,是正常過程,畢竟還在成長.
所以要信任眾生,必須能接受朋友的缺點,自己的信念才有力量.
因為自己不會受任何的變化而動搖自己.
可知"信"要從自己下手,而不是看對方的好壞.
所以"信"的淵源,應該來自於───包容.
95、人真的很可憐!

師父,阿彌陀佛:
最近每當夜深人靜時,總想到人真的很可憐!
假使一個人一口氣不在了,或者只有一口氣在,
但身體動彈不得,身不由己,甚至必須別人扶你一把,那時還有什麼可爭?
經常聽到人與人之間的對談,
或在批評第三者,或當事者在互相爭論.
也許只是一點小事,或者根本沒事,或轉個念,退一小步事情就解決了.
但當事者總是無法覺察,任由小事變大事,大事變得無法收拾,而終身後悔!
弟子深感無力!自己所學有限,不知如何幫這些人?
表達能力不好.人的接受度有限,或者根本不聽,深 感無力與悲哀!

人的心一般都是慳貪、嫉妒.當利益有衝突時,很容易把內心的無明煩惱引出來.
所以爭論、計較,是很正常的.
這方面的思想要先清楚,否則在還沒有幫助別人時,自己就先受傷,很划不來.
不過也因為這樣的薰習、歷練,如此的善根才能鞏固,發心都會開智慧的。
眾生有衝突、爭論時,能講最好,不能接受勸導時,也沒關係.
先讓他把氣消一消,有因緣再講.
一般氣頭上都是死愛面子,誰也不肯認輸,這方面要先了解.
人要真清醒、認知,不是容易的事,
除非有心想學佛.若是如此,也不見得不好.
一些因緣,讓內心的煩惱排出來,反而會增長善根.
因為一次一次的爭執,會慢慢清醒,是一種「吃苦了苦」,不要太過擔心.
不過在這當中,你自己要修忍辱,要能接受對方的成長過程,
彼此都能進步,當做是一種增上緣去看待.
對方若是沒有學佛,遇到時,就念佛幫他回向.
希望佛菩薩加被,讓眾生早點清醒,不要再造業,遠離苦海。
96、"聰明"和"智慧"的差別

請問師父:
"聰明"和"智慧"的差別在哪裡?
謝謝師父!
(來自 : 163.31.17.55網友  2002-11-06 18:44:30)

聰明是頭腦很好,但還有煩惱。
智慧是頭腦好,且內心慈悲,自在無煩惱。

97、我們該宿命嗎?

請問師父:
所謂"宿命論"---認為人生的行為和境遇,都由前定;不可避免。我們該宿命嗎?
謝謝師父開示!
( 來自 : 163.31.17.158 小松鼠  2002-11-10 18:59:29)

宿命是有的,但決不是一層不變,否則就不用努力了,
因為都不能改變,所以,只要努力,心存慈悲、包容,
隨因緣幫助別人,不要在乎眼前的挫折,
心想都會過去的,命會一直好起來,也會從中開發出智慧來,
反而是一種增上緣,就像梅花,越冷越開花。

98、給學佛的家人,一些正確的學佛觀念

師父,您好:
弟子想請師父開示.
請師父能夠給學佛的家人,一些正確的學佛觀念.
不要"人云亦云";"人為,亦爭相為之".
1.何謂"發心"?
<有的人只做佛寺的事,家事亂得一團糟; 無心於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本末倒置."學佛法,學到哪裡去了?">
2.何謂求"功德"?求"智慧"?求"福報"?
<跟著人家花大筆錢印經書,可以求智慧?讀經書或是將佛法 實行在日常生活中,輸給花一大筆錢印經書?> (因為花錢的人,自己沒有在賺錢,又花一大筆.)
請師父開示.
給學佛的人有正確的觀念. 感恩!
( 三寶弟子  2002-11-18 18:30:45 )

(1)發心是指發菩提心,也就是學習佛的心,
用基礎的來說,可用慈悲、包容來做起,
這樣的心態在佛寺學習,也要用在家庭與生活,如此才能學以致用。
佛寺是學習的環境,但要用於日常生活上,如此才能化解生活中的不愉快,
整個家庭才會和諧,家人也會認同學佛,
所以學佛家庭是要照顧的,也是發心的對象,這樣的學佛體會會更深!
(2)福報:一般所發心的事,可說是修福報。
★ 功德:能站在利益別人的立場發心,不在乎自己的付出,並能無怨無悔,可稱為功德。
★ 智慧:功德的累積,能成就智慧。
印經書是一件好事,但要確定有人看才好,否則變成浪費,因為看的太少,如此發心受益就不大。
現代人時常說,花錢要在花在刀口上,表示要用在需要的地方,才不會浪費資源;
學佛也是一樣,要知道輕重、需要與不需要,
發心是多方面,從身、口、意、錢,都可做,
這要看自己的環境、立場,不要用比較的心態,才不會苦,如此才能長久、安樂。
真光淨土

99、"自己的本來面目"和"自性"和"見性",是相同的嗎?

師父,阿彌陀佛:
今天上網,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新的"智慧法語"---又出爐了! 有二十篇啊!
用滑鼠的右鍵,將每一篇法語---另存圖片;
將這些法語列印,送給我的朋友;還有放在桌墊下,提醒自己.
好法喜! 感恩啊,師父!
請問師父:
什麼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為什麼要"見自己的本來面目"?
如何見"自己的本來面目"?
"自己的本來面目"和"自性"和"見性",是相同的嗎?
( 法喜  2002-11-14 08:51:11 )

(1)自己本來面目:是指自性,但要見性才知道。
(2)見到本來面目才知道無我,因為本性就像虛空一樣,能無限的包容一切萬物,自然不會受到現象影響,所以見性對法才能真實認知,可以自在、無惱。
平時說要慈悲、包容,雖然有在做,但內心還有起浮,表示還有我執,見性後就會很自然,不會有委屈、無奈,因為沒有受苦的自己(如同虛空)。
(3)如何見本來面目:要見性從六根根門下手,
任何一根都行,如耳根,心就住在耳朵,對一切聲音不去注意,有聽到、沒聽到都沒關係,
心就注意耳朵就好,但注意力怕不夠,所以對耳朵的輪廓要清楚,
如同眼睛釘住一樣,如此心才能定的更住,直到見性為止。
見性後,還要透過生活歷練,受用才寬廣。
如同六祖惠能大師,還要在獵人隊中磨練,如此才能動靜一如,
這樣磨練比較容易接受、安心,因為知道「空性」;
如果知道這樣思想,雖未見性,也沒關係,
把生活直接當作修行,保持慈悲、忍辱的心,就像在打隧道一樣,一直下去,有一天也能打通的,
只是煩惱會比較多,不過也不要怕,因為它是見性的過程。
(4)自己本來面目就是自性,但不能說見性,因未見到。

100、很喜歡師父非常生活化的開示---深入人心!

哇!真好耶!
把以前的"討論區"和"留言板"的問題,整理成"學佛釋疑".
很喜歡師父非常生活化的開示---深入人心!
"學佛釋疑"目錄和內容,整理的好清楚!
我和我的朋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問題哦!
好感恩!
( 三寶弟子  2002-11-27 19:48:04 )

這是張老師(dom)的構想、整理,很感謝;
在此也感謝發問的人,讓我有機會學習,使本網站能增加更多的內容!
在回答問題時,有時會有錯字發生,
在此說聲抱歉,我會儘量注意!

101、周遭的人觀念不一樣, 而且僵持不下時該如何?

師父,您辛苦了!
1.請問師父,若是和家人,或是周遭的人,觀念不一樣,
而且僵持不下時,該如何?
2.若是對方的觀念與一般的觀念,真的比較有所偏差,
又轉不過來,又該如何溝通?
謝謝師父!
( 三寶弟子  2002-11-24 09:55:21 )

(1)學佛是在學捨,如此才能開發智慧,
雖然有看不慣的地方,能改變就改變,如果不能,就嘗試去接受,捨去我執,這也是修行,
因為眾生善根有深淺,不見得要堅持自己的角度,如此家庭才會和諧,
自己也能更進一步體會包容,都有好處!
(2)觀念是要培養的,如同讀書一樣,
大學生與小學生雖然都是學生,但等級有差別,
需要時間、耐心,小學生也會成為大學生;
同樣的,修行也是如此,
要教化一個人,是需要時間與耐心,
把自己的尺度在放低一點,如此認同度就更高,比較不會受對方的影響,
如同看小學生一樣,因為不懂的地方還很多,是正常的,
也不會急於調教,要馬上轉過來,因為還小,如此就能不在乎。

102、世間路望眼看---何處是歸處?

師父您好!
一個人,若是從"走入信仰"到"走出信仰",
這樣有何不可?或有何不妥?
世間路望眼看---何處是歸處?
( 網友  2002-11-27 19:17:50 )

修行的路本來就不好走,所以在走的人跌倒、走不好,
是一種很正常的,這是能諒解的!
如果不走,在這社會上,同樣會看到、碰到不好的,煩惱還是會現前,沒有比較好命。
修行在學習慈悲、忍辱,從中去掉我執,
雖然苦,但是短暫的,有出頭的一天,
如打隧道一樣,有一天會打通的;
不修行或許會認為不錯,但事實上碰到問題,還是會以自我為中心,
容易與人產生磨差,這說要沒苦、好命,是很難的,
應該說是更多、深,因為換湯不換藥,沒有從根本下手,煩惱是不斷的。
修行要努力調整思路才對,沒看到路才會絕望、失志,事實上路是很寬大的,
畢竟有很多修行成就者,這條路是沒有錯的,
應該多往好處看才對,在加油吧!

103、何謂隨緣? 如何隨緣? 用什麼心態隨緣?

師父您好:
請問師父,
何謂隨緣?
如何隨緣?
用什麼心態隨緣?
謝謝師父的開示!
敬祝: 健康!
( 網友  2002-12-06 19:47:16 )

(1)隨緣:
是指隨順因緣,不管現象的好壞,歡喜不歡喜,
當作是一種人生過程,都能接受,
如此才不會受現象的干擾!
(2)如何隨緣:
瞭解現象都是因緣和合,是短暫的,
雖然在當時有覺得不好受,但要學習‘捨’,
無形當中讓自己減少掛礙,
也是一種佈施、成長,也能讓眾生歡喜!
(3)用什麼心態隨緣:
用修行的心來看世間,
人生不如意的是很多,
不懂隨緣,煩惱是很多的,只是氣,也是沒用,
倒不如改變自己,反而會覺得沒什麼事,也沒什麼好計較的,
對慈悲、忍辱的成長是有幫助的,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法,
把眼光看遠,不會吃虧的!

104、請問師父,怎麼樣是"中道"?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師父,怎麼樣是"中道"?
我們對任何人事物,都應該處於"中道"嗎?
用什麼心態?
為什麼?
(偶是小豬  2002-12-10 19:49:46)

(1)中道是指空有不二,
意思是說在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
能運用的恰到好處(有),
也不會產生慢心、執著,而能接受一切(空)。
(2)生活要趨向中道,如此在處理事情上,
才會拿捏的恰到好處,皆大歡喜,這屬於(有);
事情處理得當,不會產生得意忘形,
讓心情保持在歡喜心中,而不會有得失,
否則容易受外境影響,變成很情緒化,這屬於(空)。
(3)生活要中道,在心態上必須以慈悲心做出發點,
處理事情才會考慮周全,因為會想到別人,
才有可能調整自己走向中道。
(4)沒有中道慈悲心就是不夠,
做事往往缺乏頭腦,有時很簡單的事情,也不知該去做,
有如小孩一樣,所以要學習,才能看的到自己的進步、成長!

105、<凡事有主見>或是<凡事都隨和>,哪個好?

請問師父:
<凡事有主見>或是<凡事都隨和>,哪個好?
有沒有弊病?
兩者之間,如何處事?如何捉拿?
請師父開示.
(十全八美  2002-12-10 20:14:34)

(1)凡事有主見,如果對法很瞭解,是一件好事,
能正確指引別人走向正道,而不會走冤枉路;
如果不清楚,就顯的比較霸氣,
不容易受人歡喜,因為容易起爭執。
(2)凡事都隨和,如果對法很清楚,是一種修行,
能去掉我執,是一件好事;
如果不懂,會讓人感覺比較懦弱,不過這種人善根比較容易培養,
如果有因緣碰到好善知識,容易調教,乃至成就!
(3)主見可說是「有」的表現,
隨和可說是「空」的表現,兩者同時要具足才對,
如此在該說時,才能明確講出真理;
在碰到任何問題時,也能包容無礙,
不受現象干擾,如此的生活是很自在的!
(4)有智慧的時候,就懂得捉拿,
在還不懂時,要多培養慈悲、忍辱,
有空時,多讀誦大乘經典,
對思想的啟發,會有很大的幫助!

106、在這一生中,應該以什麼為重?

師父:
在這一生中,應該以什麼為重? 以何為輕?以何為重?
哪裡是修行的環境?出世?入世?責任?願心?
看著父親的無奈,憂心,鬱悶!而兄弟姊妹,有孝不順;
對父親和家人,不用心,不細心,不貼心.
擔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唯恐因為我的猶豫和遲疑不決,而遺憾終生!成為一生的痛!
是什麼樣的理想和願心?有這麼偉大和重要嗎?
人生以何為重?有些事情和觀念,是否本末倒置? 眾生?由誰先度起?何處度起?
四重恩,何者先報?
表相?道心?孝心?願心? 心心相扣;扣扣成結;結結藏憂;轉憂起疑;疑而生退.
心困囚牢,舉棋難下! 誰解棋局?
(笨豬  2002-12-17 18:27:04)

(1)輕重每個人看法不一,
以修行人來說,是以出世為主,
以一般人來說,或許是事業、感情、家庭,這要取決於個人來定論。
(2)修行剛開始最好在道場磨練,如果對法清楚後,則每個地方都是修行的好環境。
(3)人生對自己的理想、目標,是要做抉擇的,
在取捨之間,某方面多少都會有損失的,
如修行來說,剛開始家庭吃虧,
但如果好好修行,家人會得到很好的回報,是一種苦盡甘來;
如以一般來說,心放在家庭,要使家庭得到溫暖,讓家人歡喜,是一件好事,
但人總有愛礙別離的時候,所以苦是在後頭,這與修行走的路線,剛好相反!
(4)報恩有很多的方法,走出世也好,入世也好,但對法一定要清楚,
如此才能真實幫助別人,因為自己可以遠離煩惱,才能幫助別人也遠離煩惱。
以世間來說,吃好、吃壞是一回事,
只要思想能超越,對現象的好壞才能不在乎,否則容易情緒化,
因為世間的環境比較複雜如果不懂有時沒幫到忙,反而增加亂數,
所以有空時,要常讀誦大乘經典、親近善知識,
讓思路清楚,以達真實的效果。

107、為什麼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請問師父:
為什麼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謝謝師父!
( 網友  2002-12-25 19:52:51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是宇宙萬物的真理,
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合所生,
但所生出來的也會壞掉,終歸消失,那就是因緣滅的時候。
這是在說明對現象不要太在意,因為沒有永久性,
好也是如此,壞也是一樣,所以在人生中要學隨緣,
對一切都能去接受,如此可去掉我執,
開始可能苦一點,但對智慧的成長是有幫助的,能趨向真理。

108、"真光"是指什麼?是什麼意思?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師父:"真光"禪寺;"真光"淨土."真光"是指什麼?是什麼意思?
謝謝師父開示! 敬祝: 道安!
(三寶弟子  2002-12-26 20:11:09 來自 : 218.173.8.168)

真光:是一種名稱,但在佛門中可以當作觀心來看,
可當作真正智慧之光,
意思是說能進化心靈,可開啟真正智慧的道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