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光禪寺將過去留在留言板的學佛答問資料,
彙整保留下來供給網友參考,非常感恩大家的奉獻!
253、無明的簡淺易懂的解釋是什麼? 那「明」是什麼? |
254、人誤以為飛禽走獸蟲,鳥魚蝦是上天的恩澤,
供人任意享用 |
255、追出生命那永不熄滅的真如 |
256、將不會帶何物來到世上,亦將不會帶走何物 |
257、心在蕩泊,眼在追求;追出生命那永不熄滅的真如 |
258、請師父慈悲開示:佛門有"跑香"與"跪香"的涵義? |
259、何謂幽冥戒?哪些情況的眾生可以受此戒? |
260、何謂天龍八部?何謂無諍三昧? |
261、三性三無自性中的,'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和'勝義無自性'之間的
涵義與實際生活中如何觀之? |
262、人的一生,重點應該擺在哪裡? |
263、要能付出又能放下,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264、如何轉心迷為心悟,怎麼樣才能真正了知而身體力行? |
265、一般人念佛共修,應持何種止觀為宜? |
266、出家人以修行和弘法為宜,並不適合參與政治 |
267、若靜坐念佛時,若有昏沉想睡的情況,有何方法可以克服? |
268、佛法的道理,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斷的演示給我們看 |
269、曾有友人說:篤信佛教的人會逃避問題,不敢面對現實 |
270、世間很苦.縱然得一切榮華富貴.猶如石火電光.轉眼即逝.又有何歡? |
學佛釋疑
☆★☆★☆常船法師☆★☆★☆
    
253、
無明的簡淺易懂的解釋是什麼? 那「明」是什麼? |
問 |
請問師父:
有所謂的「無明」; 無明的簡淺易懂的解釋是什麼? 那「明」是什麼?
謝謝師父開示! 師父您辛苦了!
( 請問師父 於 2003-12-09 19:07:43 留言 來自 61.226.161.65
)
|
答 |
無明是不明。為什麼會不明,因為有錯誤的認知、執著所產生。
所以一般解釋無明,都用錯誤的執著,因為這是不明的源頭,
如此可說出本意,也可清楚知道從哪調整,這樣才能真正對治。
|
|
254、 人誤以為飛禽走獸蟲,鳥魚蝦是上天的恩澤,
供人任意享用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曾有人在廁所文學的牆壁上寫:天生萬物以養人,人一物可報天.
我回曰:天生萬物啟發人,人戀萬物迷自性.人誤以為飛禽走獸蟲,鳥魚蝦是上天的恩澤,
供人任意享用,而不思維它們是我們的警訊呢?
( 黃超偉 2003/12/2 上午 11:59:00 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一般人都以自我為中心,所以私心是很重的,這都是正常的狀態。
可知學佛要去掉我執,就是要去掉錯誤的思想,才不會以老大自居,
而是以老二思想,來服務別人,能從中開發智慧,達到自利利他。
|
|
255、
追出生命那永不熄滅的真如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身在漂泊,淚在眼流;宛如流星尋不回原來的起點.身在漂泊,淚在眼流;
漫天的蝴蝶找不回原來的蝶蛹.
心在蕩泊,眼在追求;宛如追求那永不滿足的欲求.心在蕩泊,眼在追求;
追出生命那永不熄滅的真如.
( 黃超偉 2003/11/29 上午 10:45:00 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一般人都是在六塵裡奔波,只是不懂真與假,所以往往有錯誤的判決,
當懂之後,會發現六塵也不離開佛性,一樣是在修行中。
所以應該多學習佛法,且要達到認同,如此思想就能真實轉換,才能處處安心,
因為能說到做到,對現象才能安住在善法中。
|
|
256、
將不會帶何物來到世上,亦將不會帶走何物 |
問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是從古至今的兩句名言,
但是我自從接觸佛法,深深感覺情與財,雖然是娑婆世界的眾生,每位眾生難避免的事.
但是,當大家若有參加過,他人的出生嬰兒滿月飯局或他人的喪禮,
用心體會,將會發現人是兩手空空來到世上,也是兩手空空而辭世,
將不會帶何物來到世上,亦將不會帶走何物,對這兩件事情不須太執著,
因為萬物萬事畢竟是空的.
( 黃超偉 2003/11/17 下午 07:36:00 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人在欲界對五欲本來就有執著,這是常態。
所以在這世上,看到有人在爭奪,是難免的事。
學佛者在平時中,要多學喜捨,才能減輕分別、執著,最後才能看破、放下,
如此就像蓮花出於污泥一樣,清淨無染。
所以在思想上時常站在慈悲眾生的立場,心才能調順,就像水一樣,能順流而下,
不會在乎環境的好壞。
|
|
257、
心在蕩泊,眼在追求;追出生命那永不熄滅的真如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身在漂泊,淚在眼流;宛如流星尋不回原來的起點.身在漂泊,淚在眼流;
漫天的蝴蝶找不回原來的蝶蛹. 心在蕩泊,眼在追求;宛如追求那永不滿足的欲求.
心在蕩泊,眼在追求;追出生命那永不熄滅的真如.
( 黃超偉 2003/11/29 上午 10:45:00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一般人都是在六塵裡奔波,只是不懂真與假,所以往往有錯誤的判決,
當懂之後,會發現六塵也不離開佛性,一樣是在修行中。
所以應該多學習佛法,且要達到認同,如此思想就能真實轉換,才能處處安心,
因為能說到做到,對現象才能安住在善法中。
|
|
258、
請師父慈悲開示:佛門有"跑香"與"跪香"的涵義?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我於本月十一日騎機車至真光禪寺,欲捻香禮佛;我將車停好,把安全帽放一樓上樓梯前,
有一排櫃子的桌上.當禮佛完畢,欲返家時,發現我的安全帽不翼而飛,我內心很難過;
難過的不是我的安全帽,而是不告而借走的人,因為安全帽一頂不過是五百元而已,
但是在佛寺不告而借走的人,將負很深的業,很划不來.若是無心的人借走,
期望他能至佛寺禮佛懺悔,那一頂安全帽不必還我,算是我與他結善緣.
若是有意借走的人,更期望他能至佛寺懺悔,祈求三寶原宥,安全帽也不必還我,我也不想追究,
我內心在想或許他有不得已的苦衷吧.期望他永不再犯.
"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佛門有"跑香"與"跪香"的涵義?
( 黃超偉 於 2003-12-15 02:39:34 留言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1)寺裡本身有放很多安全帽,平時都有信徒借去戴,事後在拿回來,
或許有人也認為你那頂安全帽是寺裡的,所以就很自然的拿去戴了,
應該沒有惡心才對,改天有空你再上來看看,有沒有!
(2)跑香是指坐禪後的一種經行,因為要讓腳的氣路通順,所以走起來就比較大步且快,
雖不是用跑得,但比平常快,我以用跑香來形容。
(3)跪香就是罰跪。
香在過去是代表時間的長短,現在雖然看時鐘,還是沿用過去的名詞,
如此的感覺比較有修行味。
|
|
259、
何謂幽冥戒?哪些情況的眾生可以受此戒?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釋:何謂幽冥戒?哪些情況的眾生可以受此戒?而若此眾生,
生前並非是佛教徒,受此戒對他們而言,是否有利益?
一個人若以學佛修行,其往生後是依業力而生,還是念力而生?假使,其業障太深,
"意指其生前災難不斷"有可能依念力而生嗎?要如何做,才有可能?
( 黃超偉 於 2003-12-17 19:32:47 留言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1)幽冥戒是針對往生者還沒出離三途而言。以超渡來說,是比較講究、用心。
所以只要是往生者,不確定往生何處,有超薦時,都可參與,不限對象,
就像有病的人,平時雖不吃藥,但當有病時,也懂得要去吃藥;可知,生前雖沒有學佛,
但當知道有好處時,也會受戒的,因為知道有好處。
(2)往生是依業力,但業力的好壞在於念力,所以只要念力好,雖業障多,也能逢凶化吉。
|
|
260、
何謂天龍八部?何謂無諍三昧?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在佛教裡的天龍八部護法鬼神,是否有包括大蟒蛇?
而哪天龍八部護法鬼神,是哪八位護法鬼神?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無諍三昧?我們一般人要如何修行,才能實踐"無諍三昧"?
在唯識學中,所緣境知性境'獨影境'帶質境'的簡單涵義?例子是什麼?
( 黃超偉 於 2003-12-22 13:11:08 留言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1)天龍八部:
1、天 2、龍 3、夜叉 4、阿修羅 5、迦樓羅(大鵬金翅鳥)
6、乾闥婆(樂神,以香為食) 7、緊那羅(歌樂神,其狀為人形,但頭有一腳,故稱疑人、疑神) 8、摩侯羅迦(大蟒神,也是樂神,其形為蛇首人身。)
(2)無諍三昧:
要無諍需要瞭解空,因為知道空,所以對現象的一切,
才不會在是非中打轉;換個角度來說,能在是非中,還能繼續保持清淨心,
不受甘擾,如同在善法中,內心安定,正念不斷。 要修可從慈悲、包容下手,
在逆境中,才能達到無怨無悔,進而瞭解空,內心才能無諍,否則嘴巴不說,
內心還是在是非中轉不出來。
(3)
1、所緣境:是指心所緣的對象,如眼看的東西,這東西就是所緣境。
2、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合稱三類境。 性境是在講自性,不隨心所轉。
獨影境是指現象出現時,還沒有趣分別其好壞得狀態。
帶質境是指當我們看到現象時,會以自己的看法來分別其好壞,所以有個人的意識型態。
這三類境就是在講體、相、用。
|
|
261、
三性三無自性中的,'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和'勝義無自性'之間的 涵義與實際生活中如何觀之?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三性三無自性中的,'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和'勝義無自性'之間的
涵義與實際生活中如何觀之?
( 黃超偉 於 2003-12-23 10:54:39 留言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1)相無性:說明一切現象不是永恆,是暫時的。因為眾生容易執著,
以為實有,所以要除此妄執而說的。
(2)生無性:現象的假有,我們知道,但要再進一步去探討其源由,
也就是萬法的有,是眾緣而生,也不是永久性,如此是要讓學佛者看破,
不要執著,因為從因緣和合所產生的萬法(生無性),當緣盡時,也就消失(相無性)。
(3)勝義無性:是針對真如自性來說,雖本體是實在,但卻不受外竟所牽制,
猶如虛空一樣,這表示在本體來說,還是要離念,才能相應。
|
|
262、
人的一生,重點應該擺在哪裡? |
問 |
師父,您辛苦了!
弟子這陣子一直矛盾、思索著: 「人的一生,重點應該擺在哪裡?」
今日看到一本書籍,書上寫著: 「所有的知識都是相對的。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
「自己所做的決定,正好適合自己而選擇。」
請師父開示! 感恩!
( 佛弟子 於 2003-12-25 21:59:11 留言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每個人的重點、看法,當然有差別,所以在世間上有形形色色的人物,
因為著重點不同,可知在這方面以世間法來說,很難下定論;
但以出世間來說,一切都是無常,都將歸空,不管你爭的多大、地位多高,
也不能改變事實,如果不懂出世間的真理,人生要快樂長久,實在是不可能,
所以在平常生活中,多學習「慈悲喜捨」,能付出又能放下,對真理就能體會,
自然能知道路該怎麼走!
|
|
263、
要能付出又能放下,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要能付出又能放下,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緣成熟時甘願做歡喜受,一旦無常現就處於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殃及無辜,如何放得下?
"慈悲喜捨"是願意學習的,但近在咫呎卻又遙不可及.
感恩師父慈悲開解!
( 樂樂 於 2003-12-26 23:43:12 留言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眾生的我執很重,平常沒感覺,當與自己有利害衝突時,就知道自己的善根深度,
現在雖然做不好,不代表就不會做,還是要慢慢學習,有空多靜下來思惟、讀經,
當善根成熟,自然能轉過去,不要太自責,因為進步是需要時間的。
|
|
264、
如何轉心迷為心悟,怎麼樣才能真正了知而身體力行?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六組壇經》(第七———機緣品)中提到: 唐朝•法達法師背誦《法華經》三千部。
一日參拜六祖惠能大師,以為自己背誦了三千部法華經, 非常了不起,起了貢高我慢心。
在頂禮六祖惠能大師時,頭不至地。 六祖洞悉其心,對著他說:「禮不投地,何如不禮?」
法達法師回答,因為他背誦了三千部《法華經》。
六祖對著他說: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請師父開示:如何轉心迷為心悟,怎麼樣才能真正了知{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而身體力行?感恩.....!
( 樂樂 於 2003-12-27 15:08:49 留言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人在欲界對五欲本來就有執著,這是常態。
所以在這世上,看到有人在爭奪,是難免的事。
學佛者在平時中,要多學喜捨,才能減輕分別、執著,最後才能看破、放下,
如此就像蓮花出於污泥一樣,清淨無染。
所以在思想上時常站在慈悲眾生的立場,心才能調順,就像水一樣,能順流而下,
不會在乎環境的好壞。
|
|
265、
一般人念佛共修,應持何種止觀為宜?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唯識學中的三性:"遍計所執","依他而起","圓成實性"的涵義
與它們之間的關係?解深密經所講的止觀與禪宗的止觀之間異同?
一般人念佛共修,應持何種止觀為宜?
( 黃超偉 於 2003-12-28 08:00:42 留言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1)遍計所執:是指對依他而起所產生的執著。
依他起:是指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不是單一的,所以說是依他而起。
圓成實性:是指本體是真實的,所產生的萬物是隨因緣和合,可圓滿眾生的心,
換句話說,你怎麼做都行,好壞都可以產生,而本體還是不生不滅。
(2)止觀名相都是一樣,看個人的入手而有差別,修止法門很多,
修觀也一樣,這是因人而異,只要能定能達到空就好。
|
|
266、
出家人以修行和弘法為宜,並不適合參與政治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最近幾天前,看蘋果日報獲悉"釋慧昭法師"參加核四公投,以靜坐方式報紙把相片刊登很明顯;
雖然佛法不離開世間法,對這五濁惡世的人世間須有慈悲心關懷;但是出家僧眾,
應以鑽研佛經的道理方法和弘法利生為重;因為核四公投已變質為兩黨的政治角力.
敝人感覺應以修行和弘法為宜,並不適合參與政治,避免被野心的政客利用而不自知,
純粹是個人觀點,並無毀謗三寶的心態.請師父慈悲開釋:敝人的觀點,予以指正.
'感恩'"阿彌陀佛".
( 黃超偉 於 2003-12-29 01:32:11 留言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出家人盡量要遠離政治,除非有能力,如梁武帝的國師是寶智禪師,本身能自利,
又能利他,所以既然要行菩薩道,直接開導梁武帝,其效果會更好。
可知要行菩薩道,自然要走入人群,但本身一定要真實領悟佛法,才能名符其實教化眾生,
否則,虛有其名,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沒有一點好處,
所以好不好,在於他自己本身對佛法的領悟,這瞭解就好,不用去評斷對錯。
|
|
267、
若靜坐念佛時,若有昏沉想睡的情況,有何方法可以克服?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佛門禪宗修行有四禪八定,而比八定較高的境界是滅盡定,
而定的最高境界是那伽定.'滅盡定'與'那伽定'的含義?
若靜坐念佛時,若有昏沉想睡的情況,有何方法可以克服?
今日在想又是新的一年,在過去的一年中,我收穫什麼?又失去什麼?人的一生,又有幾年,
可以昏昏沉沉的過去?所以在新的一年.我將如何充實而過?應當如何改掉昔日的惡習呢?
( 黃超偉 於 2004-01-01 15:22:18 留言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1)滅盡定是指出三界的阿羅漢來說。
那伽是指佛也可稱阿羅漢,
但一般都指佛來說,以區別阿羅漢。形容佛在一切時,都在定中,沒有不定的時候。
所以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2)昏沈可將心安住在鼻頭、人中、或思維佛法,讓心不要太沈。
|
|
268、
佛法的道理,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斷的演示給我們看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我最近在想佛法的道理,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斷的演示給我們看.
如:每天,每時刻不斷有人出生,亦不斷的有人往生;在生命存續,過程中的老、病
應當體會人生的生、老、病、死.
美國雙子星大廈,從建造的生,使用的住,致被客機衝撞的一剎那直致倒塌的異,
最後清除廢墟的滅.報紙上常常上演男女為情而殺人或自殺,
說明貪情慾而表現的愚痴行為......等等.
所以我們需理智的看待世間一切事物.但不能沉迷於事物假相的迷惑;應以慈悲包容一切眾生,
勿因小小困擾而大發瞋心;更應對於貪欲方面有所理解,而不被境界所轉.
祝福大家新的一年"道業精進","法喜充滿","共證菩提","阿彌陀佛".
( 黃超偉 於 2004-01-06 23:36:39 留言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現象的變化,站在客觀的立場,容易瞭解,但當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時,
往往都忘記,這表示內心對真理的認同度不夠,
所以在修行中,要把真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才能發揮其作用。
|
|
269、
曾有友人說:篤信佛教的人會逃避問題,不敢面對現實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大部分人對自己生命旅程中,都很想掌控關於自己的一切事物,甚至擴及與自己親近的人,
若任何點點滴滴的事物與自己本身認知不同,即很容易引發內心很大的波動,
而從心境引發的波動則每人因內心意識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有人會極度沮喪而憤憤不平;
有人會產生強烈報復心思意圖報復;亦有人則會產生畏縮心態,而逃避問題.
曾有友人說:篤信佛教的人會逃避問題,不敢面對現實;因為佛法是出世間法;不問紅塵俗事.
但本人會說:一般人對佛法認識不清,斷章取義,其實佛法的出世間法,
是指了解佛祖所說的道理和方法,用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達到不執著外界的一切假相,
了脫生死,出離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的出世間法;非指在這娑婆世界不問一切,
過著獨善其身的生活,且佛門常強調佛法不離世間法,而佛門三寶弟子在這娑婆世界,
一樣要吃喝一樣要生活,一樣要用世間的一切物品,在生活過程中遇到事情一樣要處理;
唯一差別是三寶弟子依照佛祖所教導的道理和方法,來面對世間問題,解決世間問題,
且不問在這世間是富貴或貧賤,一樣不執著這世間一切事物假相而已.
( 黃超偉 於 2004-01-08 14:04:29 留言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修行本來就不離世間,只是慈悲、忍辱、空的思想,來面對人生,
所以經中說:「佛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成佛。」
|
|
270、
世間很苦.縱然得一切榮華富貴.猶如石火電光.轉眼即逝.又有何歡? |
問 |
師父 : 阿彌陀佛!
世間很苦.飲苦食毒.未嘗寧息.縱然得一切榮華富貴.猶如石火電光.轉眼即逝.又有何歡?
( 宜淨 於 2004-01-09 00:01:16 留言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得與不得是一回事,最主要是把世間苦淨化才是重點。
所以印光大師開示錄中有一句:「觀眾生都是菩薩」,換句話說,把世間所遭遇的一切,
都當作菩薩來看,縱然遇到逆境,也當作菩薩在磨練,能如此世間苦就能轉換,
因為心都在善念中;否則,用一般的心態,很難遠離是非、人我,還是在煩惱中不得自在,
因為慈悲喜捨不夠,很難走出來。
|
|
    
回頁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