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頁首

真光禪寺將過去留在PCHOME留言板的學佛答問資料,彙整保留下來供給網友參考,
非常感恩大家的奉獻!


1、學佛困惑 2、為菩薩解答疑惑
3、乞丐讓我哭了 4、 佛指舍利
5、 平等心待人 6、 宗教信仰
7、 為什麼?...... 8、 再接再厲
9、何謂修行? 10、世間路
11、 盡心學習...... 12、請問
13、業 14、 沒有主題
15、 疑問 16、 什麼是根?
17、怎樣是所謂的用功?如何才是"修行"? 18、" 見山是山 " 這是怎樣的修行的心境和層次?
 
                     

學佛釋疑

☆★☆★☆常船法師☆★☆★☆

1、學佛困惑
住持和尚,您好:
弟子有個疑惑,想請您開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的長輩,學了佛,卻反而觀念更執著,
無法和家人融成一片.
專心念佛誦經是好,但是當下的人事物,反而忽略了!
生活與周遭人脫節,一直念佛誦經;然而觀念更執著,
更放不下!就為了要念到往生極樂世界?
不在日常生活中,付出,面對,接受,當下的人事物,家人;
付出對周遭一切的慈悲心,包容心和親和力?反而捨本逐末,
與現實脫節的,一意孤行的,只知道誦經念佛,
為的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卻與周遭的人脫節?
為何不把握當下的一切?學習在日常生活中付出,慈悲,包容?
去學習面對接受貪瞋痴,一直到慈悲包容放下貪瞋痴?
卻反而捨本逐末,愈無法和周遭的一切融合?
佛法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付出,而不是超出現實的生活?是嗎?
極樂世界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求;是觀念,是思想,是這一念慈悲包容付出,凡是替別人著想的心?是嗎?
請師父您為弟子解答這個疑惑,好嗎?
謝謝您!
祝您: 道安!
佛弟子 頂禮
[ 佛弟子 on 2002/02/20 12:08 said ]
很多人都在學佛,但對佛法的認識有差別,所以走的路線,也就不同,
這只能說,從中學習,只要有心學佛,會慢慢對佛法真正的認識,觀念才能提升,
也不能怪對方,因為都在學習中,
所以要有空間讓他成長,
碰到了,就當作修行,磨練自己,學習包容。
彼此間才能和合、得到法益。
祝:法安
真光淨土
2、為菩薩解答疑惑
今日有位男菩薩.向我問為什麼有人自稱為佛教徒,做的行為卻不是佛教徒應有之行為,我向他問?你看到什麼境界讓你感慨呢?
他說有一次去搭火車,進入一節車箱,被人趕出車箱,趕出車箱的人向他說這節車箱是我們慈濟所包下來,請你離開此車箱,
他當時很懊惱,就在思考佛教不是教人要慈悲喜捨嗎?
從此行為我對慈濟就不是很認同,
我認為佛教徒不應該這麼霸道,我當下就告訴他,那不是代表證嚴法師的精神,亦不是菩薩的精神,
那是趕你出去的人還存有凡夫心及魔心,他還在學習狀態,
你不能因個人發生摩搓,就否定所有慈濟之菩薩精神,
因一個團體不能一致,必竟參搓不齊是很正常的,
如一個學校有幾位不良學生並不能代表這個學校不好,純屬個人之修為,
你如有智慧當下亦可教化他,你可反問他什麼叫慈濟,慈濟的精神不是慈悲喜捨嗎?
所以你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這樣你會毀謗菩薩及佛教的精神,
所以以後要把因緣法則搞清礎,因你與那個人結下惡緣,並不代表你與整個團體結惡緣,你知道嗎?
我送你一句我所悟的禪語,
《不要把那個境界帶到另一個境界》
他反問此句如何解答,
我說例如:你在公司與同事發生爭執而不高興就把此心境帶回家、又不高興罵家人大大小小,
應捨去各種煩惱,並活在當下之《如如分別及如如不動之心境》亦就是懂得分割識性晝面。
( az0623tw on 2002/03/02 22:19 said)
我們碰到逆境、挫折,正常都會起煩惱,
但學佛後,盡可能用佛法來引導我們的思想,才能遠離煩惱,感受到學佛的好處,
佛法要我們學習慈悲喜捨,是不分別對象,
碰到因緣就學習做看看,當做一種磨練,
不要怪別人,這樣可遠離人相,
是一種先苦後甘的滋味!
3、乞丐讓我哭了
記得我讀國小之時,有次想去二林鎮上看大拜拜,
那裡最起碼有好幾埸戲在上演,因小時候很喜歡看布袋戲,就一路上高高興興去,不到一小時我就哭著回來,
為甚麼?因到鎮上看到有很多乞丐,有大約五六十個,有斷腳在地上爬的,有斷手的,有失明的,有種種殘障的,
當時我在鄉下從未看到如此悲慘的狀況,
我內心很難過,我溼溼的眼淚掉下了,我當時覺得我沒那個心情在看戲了,而且我想佈施他們我又無能為力,身上沒錢,
其實當時我回想,那些乞丐就尤如我之親人在受苦受難,現在回顧才知什麼叫"同體大悲" 。
記得幾年前有次去大陸從香港座遊覽車去廈門,
當時存著想至大陸鄉下看一究竟,結果在半途碰到一位老先生來向我乞討,我當時拿了參肆拾元人民幣給它,它居然向我跪拜,我急忙把他拉起,就問他,為何要如此,
他說我家鄉作水災,來找兒子,找不到又沒錢可吃飯又沒車錢回去,已乞了一星期才夠混三餐,因這裡的人很小氣,給的多是幾毛錢,
我向他講,人家的誠意給的多或少你應不可去分別,每個人的能力經濟參差不齊。所以給你佈施,你如有存點錢要好好利用,多行善你曰後才不會有苦難來折磨,
尤其財的佈施,眾生聽法亦比較容易接受。
法的佈施如講的人不圓融,或不如法,有的人就聽不進去。
( az0623tw on 2002/03/02 22:20 said)
這位居士,你做得很好。
命運的好壞,固然有因果,但能慈悲眾生而去喜捨,霉運就會轉掉,人生的命才會好,所以在幫助人除了財施之外,有因緣也開示眾生,要去行善,才會實質改變命運,
縱然都沒有能力幫助別人,對自己的內在煩惱,就當做眾生去喜捨,才不會埋怨人生,
如此眾生能增長智慧,遠離煩惱。
我們自己對法的認識,也會更深一層!
4、 佛指舍利
今日2002年2月25日我從民生社區載到一對老夫婦大約七十歲左右,一上車就說至台大體育館,
我問你們去那幹什麼?
他們回答:去拜佛指舍利,
我又問:你們是佛教徒?老先生答說:是。
我又問你有唸過佛經?他說沒有。
我又問:你知佛的精神是什麼?那拜佛的意義又是什麼?
他說不知,司機你知道?
我就從八苦講起及如何去唸佛經之意義及如何解脫生死煩惱,及佛陀的精神、自性解脫亦要眾生解脫,就是自覺圓滿又覺他圓滿。
我從不去搞這些色相的執著,我只知好好把三藏十二部經及論,律,好好的搞懂。
佛法才是舍利子,永遠能教化及淨化眾生。
其實佛陀是希望一切眾生能淨化與其平等。
有的人去拜舍利子,出來依舊不懂佛法,依舊貪瞋痴的習性未改。
那與拜其祂神明又有何差別?
在金剛經云: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心經:諸法空相。
如果你要拜佛之舍利,那倒不如在家把,經,律,論。完全看董,那才是佛的精神。
佛是要眾生完全看清煩惱的本質,而完全淨化解脫。
所以真正的結晶的舍利子是"佛法",
你看經才能自性自渡,你去拜舍利子,舍利子依舊是舍利子,你依舊是煩惱的你。
你依舊是不認識佛之所要之心。
到目的地兩夫婦法喜充滿,老先生又說我會去看經,你講得很貼切又精彩。
回轉回來又載到一位去拜佛指舍利的老先生
大約六十初頭,一上車我又問它你去拜佛指舍利?
他說是,我回說你全家都與佛有緣,他很高興,我又反問?
你去拜佛求什麼?他馬上顯示不高興的樣子。
其實他心在想什麼我都略知。
我心中本來要告示它一句:你知金剛經有一句:若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
但我觀其心不悅,我又吞下不講了,同樣去拜佛一個法喜充滿,一個經不起考驗又馬上瞋恨,才知眾生相就是慾與願不順心,才體會佛經裡所講:眾生心剛強,不易訓伏。
以前我會宛轉告知,但現在我會寂靜隨緣,學習佛陀之無諍。
該因緣果報就去因緣果報吧,
有因緣,有法喜我才說吧,
學習觀世音菩薩隨緣自在。
( az0623tw on 2002/03/02 22:21 said)
有因緣來學佛都是好事,
只要在三寶中能發出恭敬心,乃至一念,都會種下善根,
所以學佛在利益眾生時,
要盡可能恆順眾生,
看眾生根器而說,以達到種善根的目的,
因此,要不斷調整自己,才能利益更多眾生,
因為眾生就是不懂才需要幫忙,
對自己的耐力也會更深一層!
5、 平等心待人
從我開新車當司機就時常碰到乘客在檢新車才要座,至今已舊車老是碰到乘客在檢車,如今有碰到這種情形,我心亦如如不為所瞋,我知眾生習性重不與其煩惱,我才體會佛經所說的"平等心"
從司機與乘客都是不平等的,有的司機開的是新車就亦在選擇客人,看到有行李太多不載,看到酒醉不載,看到殘障有輪椅不載,種種不順眼的就不載,在看乘客在選擇新車才要座,
從司機與乘客兩者之行為,才知眾生沒有平等心就沒有慈悲心,沒慈悲心就唯利是圖,
記得我剛開新車之時,有位女乘客曾檢車,在我前面是部舊車就不座,就來座我車,
一上車我就向它說:小姐你座車不應有如此之習性,
他反問我說甚麼習性,我說;不平等之習性。
不是只有你才有,司機與乘客都會選人選車,這樣選車是不平等的,人如不能平等之心就沒慈悲心,你知道前面那部車的司機需要去養一家幾口人?我說六口人,
小姐又問?你怎麼知,我說要追上去問它求証?
小姐說;不必了我趕時間、你如座它之車給他錢,亦是一種佈施。
在金剛經有句名言
「菩薩佈施不應帶色」就是要我們用平等心去對待人你才會顯露你之慈悲喜捨,不可分別好車或舊車一來你就座,
在現今之社會要找個平等心之人,大約十個人才有兩個人,大部份選擇的習性都很重,好的就喜歡,不好的就排斥,其實喜歡與排斥皆是習性,習性容易使人不平等,不平等容易使人不慈悲,不慈悲容易使自己結惡緣,
其實你不座它之車,使那部車司機起無明煩惱又落入其八識田中將來未來世,它亦一樣如此待你,所以人之一舉一動皆有因緣果報。
要以平等心,慈悲心待人,生生世世就無惡緣,
臨下車那位小姐說:我以後會注意了,謝謝你的指正。
在我當司機聞佛法後就以平等心,慈悲心去對待乘客,從沒有拒絕的乘客,學習佛法眾生平等。
曾經有位女乘客及它生病的父親是中風走不動,從醫院載回它家,它家是四樓,結果那位女乘客背不動其父,
我下車就說:來我幫你背上去,一下來我自己才深深體會"慈悲心" 有所為,有所不為 ,結果累得像條牛,在車上躺了一小時才恢復,
自己就因吃素體力亦太差了,不過我內心並不累,因感覺人生太短暫要幫助別人的機會太少了。
覺得能幫助別人是一種用錢買不到的喜悅,這是我未學佛法之前所無法體會的。
( az0623tw on 2002/03/02 22:21 said)
這位居士實在很難得,
佛法本來就要從實踐中體會,
絕不是口頭禪,如此才能體會佛法的微妙,
對自己應該如此,對別人就要衡量輕重,
如小學要教小學課程,大學要教大學課程,
這樣對眾生才能說平等,因有契機!
6、 宗教信仰
台灣是目前是世界最多的宗教,因為自由與政府的寬宏與包容有關聯。
宗教的層次有分等級的智慧性的高低。
就如佛在看菩薩的智慧等級有十地,九地八地、、至初地。
宗教有的是講世間法的,有的在迷惑眾生的,有的主辦人在為貪圖供養的,有的斂財又斂色的,有的在拿香跟拜的。有的在講出世法的,要吸引眾生的方法各盡所能的去表演與演說,有的宗教要讓人家信它,就以殘害自身為說神護其身,看的真好笑,有的還拿寓言故事的主角為偶像來拜,例如:有拜孫悟空的,有拜豬八戒的,有的在拜政治人物,說來還是啼笑皆非,
宗教只要一接觸要改變一個人之意識形態是很困難的,因一切眾生的固執識性的習慣要改變它就需要"時間" "耐心" "智慧" 才能挽救它之無知之信仰,
大部份的宗教皆是以世間的有為法為教材,很少有大智慧能說有為法兼無為之出世法。
要信宗教的信仰就要去比較與探討,就尤如買東西亦要暸解其性能與比價。
有的宗教是信天神,有的宗教是信魔道而不知,有的宗教是信鬼神,有的宗教是信菩薩的智慧,要信宗教亦要看因緣及智慧。
如你要信仰亦不可崇拜偶像:彫的神像以及任何人物。神相只是方便權巧而設立,人物有習性與智慧之障礙。
要信任何宗教你絕對要去探討它之精神與智慧,亦要去探究它之遺留下來之結晶"經典" 。你才能比較與暸解,你才能不為它所迷惑。
( az0623tw on 2002/03/02 22:23 said)
這位居士,你講的很好。
事實上,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它的價值,才有意思,否則徒設疲勞,
學佛也是如此,
自己能深入瞭解,淨化內心,
也可利益別人,人生才能感覺到淨土!
7、 為什麼?......
師父:
為什麼這個世間上,總是霸道的人,忌妒人的人,陷害人的人,睜眼說瞎話的人,能夠呼風喚雨......?
善良,單純的人,總是受欺負!
如何再包容?如何再慈悲?......
一份熱忱,退到谷底......!
(退道心的人 on 2002/03/16 20:36 said)
在修行過程中,有時是很無奈,
但眼光要放遠,把逆境當做磨練,
時常聽說:「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既然要修行就要有這種心態才能成就,不要在乎眼前的吃虧,
事實上是要去我執的前方便,是好的,不是壞的,能再堅持下去就過了,如同打隧道一樣,雖然辛苦,最後會打通的,如此辛苦會很有價值。
當然在修行中,難免會有挫折,這也是正常過程,
如同小孩學走路會跌倒,也會痛,
但人生的成長也是如此,希望你能繼續保持下去,
因為每一位佛菩薩乃至修行成就者,都是如此。
8、 再接再厲
師父:
謝謝您!
弟子再接再厲,盡量的去學習您的慈悲,包容,忍辱的修行的德行.
您常說順境歡喜的接受,逆境也一樣要去接受,去面對!
白天,黑夜,都必須去面對.
人在漫長的逆境中,這一股道心,很容易隨著痛苦,絕望,矛盾,而漸漸的退失,漸漸的被啃食掉!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是只有單純的真誠和善良,就會有 : 太平的日子過?!
這人的心,帶給我太多的絕望和矛盾!
弟子再接再厲,去學習,去接受......
也謝謝 DOM 的鼓勵!
[ 再接再厲的人 on 2002/03/20 11:49 said ]
人生的過程都要當做學習,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
路都有走盡的一天,再苦的日子也會過去,
所以不要太在意現象的得失,
因為一切都會消失。
能去面對、接受磨練,才有真正好日子可過,如此的人生會很有價值,
裡面很豐富,不會吃虧的。
祝福你: 善根增長 開大智慧
9、 何謂修行?
師父,您好!
我們常聽每個人說:修行,修行......
每個人的嘴裡,也常掛著:修行,修行......
何謂修行?怎樣才是修行?
在我們的四周...... : 每天表面上,讀經,拜佛;忌妒人,陷害人,講是非,排擠人,睜眼說瞎話;自私自利,只有自家人是對的,和自己投緣的人是對的?
怎麼錯怎麼對?怎麼講怎麼對?怎麼做怎麼對?怎麼樣都對?------
這是修行?別人受盡忌妒,排擠,陷害;還要包容,還要有口德;受盡忌妒,排擠,不講是非;沒有解釋的餘地;承受不了!
最後迷惑,矛盾,苦惱,難過,失望,絕望...
一個正在成長中的菩提心------
這不是修行?別人怎麼做怎麼錯?怎麼講怎麼錯?自家人怎樣都可以?和自己投緣的人,怎麼做都對?目無尊長,自己愛怎麼決定都可以?
滿嘴修行?所謂的修行,都是叫別人修?叫別人行?
逆境中成長的菩提種子,是不是修行?
***絕望的菩提種子***
[ 佛弟子 on 2002/04/10 22:55 said ]
你的問題可分為兩種。
一種本身不是修行人,看到修行的人那麼無理,實在不夠資格當修行人,很失望的不想親近三寶;
另一種也是修行人所碰到的問題,這個層面要先認清自己的身份,修行在修什麼,修行是要去掉我執,是很苦,也很無奈,雖然如此,但能吃的下去,決定會有大成就,所以表面上的吃苦,事實上是要去掉分別心,將內心煩惱的毒素排掉,沒有煩惱的因,任何緣來就不會受影響,這樣才能真實的自在、解脫。
所以要把逆境、惡緣,當做修行來歷練,我也知道很不好受,但思想要先轉過來,就不會那麼苦,抗體會增加,真正轉過來之後,你將會發現如同在飲甘露一樣,很清涼,以前所受的苦、付出的辛勞,都不會白受的。
舉個例子:
經典上有記載一則故事;
富樓那發心要去西方輸盧那國教化,佛就問他,那邊的人很惡劣不好教化,你不怕嗎?富樓那回答:「不怕」;
佛又問:「如果你善心教化,又惡言罵你,你會如何?」
富樓那:「罵沒關係,又沒打我,心地還算是善良。」
佛又問:「如果打你,你會如何?」
富樓那:「打又沒殺我,心地還算是善良。」
佛又問:「如果殺你,你會如何?」
富樓那:「我還是要感謝他們,讓我脫離這色身達到涅槃。」
當一個人真正認識自己的立場,想要付出時,就能無怨無悔,乃至犧身生命,這種心態每人都有,只是對待自己的親人才會流露,修行就是要將這個點,延伸到線,再到面。
所以發心修行就要先認識自己的立場,碰到逆境才容易轉的過去,吃苦都會有代價的。
10、 世間路
師父,您好:
今晚又想上網看看法語,看看文章. 看到"何謂修行?"這位絕望的朋友的矛盾,疑惑;
在這社會上工作多年的我,內心感觸良深!不禁潸然淚下...
在這人世間,在我周遭的同事,朋友和我自己,總是有個疑惑和憤恨---
為什麼這個世間,總是善良單純的人,受忌妒,受排擠,受欺負?
善良的人,總是憂鬱而死?活活被氣死?善良的人,不抽煙,得肺癌而死?好丈夫,好爸爸,有責任感;卻得肝癌而死?
善良不與人爭的妻子,得胃癌而死?單純的妻子,待人和善的妻子,得子宮頸癌而死?
善良的人,因為有口德;憂鬱,得癌症而死?
善良的人,因為遵守交通規則,被車撞死?
而瞋恨,忌妒,排擠人,睜眼說瞎話,用盡心機的人,卻都能呼風喚雨,不可一世?活得常常久久?沒人敢招惹?
這世間---真的變天了嗎?
[ 世間人 on 2002/04/11 00:14 said ]
現象的不平等,看起來是如此,
但事實上要從因果去看,
如果你知道過去的因,你就會接受,
好比講,在監獄受刑的人,你看了會如何?
應該會接受,因為你知道它的罪行,雖然看他受苦,也只能說再不久就要出獄,忍耐些,不要想不開。
人在受苦中,不知道過去的因,只有抱怨,會增加困擾,沒有好處,只會增加惡因緣,但凡夫人這是正常的,只能說將煩惱的時間縮短,就已經不錯了,進一步再將他消滅。
所以平時要多看經,親近善知識,改變思想,讓佛法融入生活,我想你對人生會有不同的看法。
11、 盡心學習......
DOM,感謝您的鼓勵!
師父有您這麼一位知音,真好!
我有心,盡心,用心的,時時提醒自己---去掉我執!
希望有一天,能無我;更慈悲包容一切眾生!
師父,您辛苦了!
海外的三寶弟子們,何其有幸!能在國外,
聽到這麼一位,真正用心修行的大修行者的清涼法音
[ 菩提種子 on 2002/04/18 21:21 said ]
弘法是法師的責任,
但要能體會佛陀的慈悲,才是一種知恩、報恩。
不能算辛苦,是一種回饋,也是一種成長歷練,
最重要的是,是否對聽法者有真實受益,增長善根,
否則虛有其表是不行的,
我也是盡量在學習中,希望能達到目標。
12、請問
師父, 你好!
什麼是"淨念相繼"?
日繼夜繼,晚年不繼又怎麼樣呢?
或是臨終不繼呢?
多謝開示!
弟子合十
[ sherabputsok on 2002/04/24 08:19 said ]
〝淨念〞是以心為主,
當六根接觸六塵時,心能住在六念,現象就能淨化,這樣的心最清淨,若能相續不斷,可達到"淨念相繼"。
所以在念佛時,要深入心中,碰到任何事情,才不會受到干擾,能繼續保持在善法中,才有淨念可言。
否則有口無心,雖然念佛很久、很多,碰到問題,心一下子就被轉過去,念佛的功夫就使不上力!
因此,念佛時可修止觀,
止:念佛時
觀:心同時學佛的慈悲,包容現象的一切,將內心的是非、不如意,通通化掉,都沒問題就繼續保持在佛號中。
止觀可以隨時互用,這樣內外才能一如, 達到 "淨念相繼"。
可知念佛是要念到佛心,才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如此在生活中,才拿的出來,
能保持淨念,不受現象困擾。
13、
師父,您好:
弟子在佛學辭典上,看到有關 "業"---
阿毘達磨論師的主張
順現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此三業,皆不可轉.
唯有順不定受業可轉.
順現等三種定業,皆不可轉.
那一個人,如果今生在逆境中,又遇上了定業,
那不就苦不堪言,有口難言?
有時候會覺得,有些人,今生善良,單純,慈悲,
那為什麼要讓一個,今生善良,慈悲的人,
受到逆境,折磨,痛苦?
前世業力,因緣,定業...
今生完全不知情!
而卻要讓,又善良,又單純,又慈悲的人,
今生受這些逆境和苦?
有時候會對三世因緣果報,感到疑惑?
[ 三寶弟子 on 2002/04/28 16:51 said ]
你說的順現業應該是指今生所做,於此生受。
順次業也是今生所做,但於來生受異熟果之業。
順後業也是今生所做,隔二世以上受異熟果之業。
事實上,"業"每個人都有,一般人比較會埋怨"苦",這個沒人喜歡吃,但看來看去人人都離不開,只是有深淺、早晚,都沒有永久好命。
修行就是一種調心的功夫,讓人生遠離煩惱,生活中的不如意就是一種歷練,
沒有這樣的歷練,怎能證明自己調心的功夫可以,所以人要離苦,一定要把自己當修行人的心態來面對一切,那麼人生在苦,也就消化掉,
因為這是修行的必經過程。
好比說要鍛鍊體力,可能去跑步、爬山、……種種運動,這對體力好的來說可能沒什麼,但對體力差的可就很辛苦,但為鍛鍊體力,也就不怕苦,而且還需要毅力、恆心,才能培養好。
所以人在苦命時,就把它當作修行,何嘗不是在改變命運?
《金剛經》有提到佛在行菩薩道時,有做五百世忍辱仙人,既然行菩薩道果報應該是在好的地方,又為何碰到不可理喻之人?
這也是佛示現給後學弟子看的,順境人人都會過,但不永久,所以積極修行,將內心的我執去掉,才可永保太平,不會再受苦。
可知逆境是一種成長過程,要去接受,但要記住佛心、佛行,多親近善知識,改變自己的心態,用佛法來面對現象,
開始雖然不好受,但終究會給你帶來幸福,人生才能徹底改變。
所以受苦時要告訴自己,不要氣餒,它是在幫忙你成長。
14、 沒有主題

師父:阿彌陀佛!
修行真的就必須要勾心鬥角嗎?
修行人可以去取自己所愛,去鄙視自己所厭.善良的人若無所成就,就必須永遠接受蠻橫霸道者欺凌,要如此才能體會出修行的忍辱法味嗎?
或是套上一句是過去的業力與因果,因而需無怨無悔去接受嗎?
若是此人善根少點又想不開,這業又要如何定論?

[ 佛弟子 on 2002/04/28 18:50 said ]

看到人在受苦實在很可憐,
如果不懂佛法,又更可憐,應為怨氣難消,苦的日子不知該到何時才能了。
修行要讓心如地一樣,任何人都能接受,我們的心若能如此,是何等自在,你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別人的問題。
如說是風動還是旛動?
所以修行就是要培養善根,讓善念能有力量,才能對治煩惱。
否則沒善根又想不開,也不尋找治苦方法,會如同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若沒有善知識開導,可說是苦不堪言,這也只能歸咎業力,我們也只能多祝福他,希望三寶加被,早離苦海。
15、 疑問

請問師父 :
生命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 無知 on 2002/04/30 15:12 said ]

生命是有因果、輪迴。
生的開始,就有死的一天,死後會在投胎,這個就要看此生所造的善惡業來決定生處。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知要有好的果報就要行善,去幫助別人、親近三寶,讓心在善法中,自然感招善果。
人生的苦很多,如果想遠離煩惱,就要修行,學習放下、慈悲喜捨,讓心往出世的路走,增長福慧,在生活中才能無惱,如此不斷累積,最後就能出離苦海,生生世世不再受束縛。
人生是短暫的、非堅固的,應該要用此身換成堅固身,此生才不會空過。
如同住宅遭火災,所能搶救除人以外,就是金錢,雖然屋子燒掉,但有金錢還可再蓋房子;人生也是如此,因為人都會死,就像火在燒一樣,終究會燒盡。
所以在有生之年,要不斷種善根、培植福德、智慧,將來就能拿的出來。
用此生來看,人有很多種,貧窮、富貴,智慧有高、有低,才能有深、有淺,……,這都是有因果的。
所以人要相信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你希望得什麼果,就要去種什麼因,這要看自己的願力,希望能讓此生活的充實,也要讓來生,乃至生生世世,都能自在,那這輩子所得的代價就很大了!
16、 什麼是根?

師父好:
什麼是根?
為什麼叫無漏慧根而不用其他的字句,
例如無漏慧命、無漏慧心等?
什麼是方便?
諸根方便是什麼意思?
(Sherab Puntsok 2002-10-04 09:05:13)

(1)根有出生的意思,如此才能進一步產生力量,能把因到果交代清楚,所以用無漏慧根。
無漏慧命、無漏慧心是在講果地,對他的成長過程沒有講到,比較不貼切。
(2)方便可形容‘假’,意思是說對現象的一切不要執著、在意,
因為一切都是一種過程,都會過去的,沒有永久性。
再進一步探討,
因為一切都會過去,所以在還沒消失前就要善運用,可產生更好的,
如明天是今天過去;
在《法華經》中,是用蓮花來譬喻,就是花落蓮成。
所以諸根方便是形容六根都可做佛事,對六根接觸六麈的一切,都能接受,把他當作佛想、菩薩想,因為都會過去,用最好的去想,從因到果。
真光淨土
17、怎樣是所謂的用功?如何才是"修行"?

***第六千位訪客***
哇!師父,我是第6000位訪客耶! 真是幸運的有緣人!
弟子想請教師父:
我們常說"用功"..."用功"...;
怎樣是所謂的用功?
我們說"修行",
如何才是"修行"?
恭喜我們的淨土真光,快速突破6000位,進入寶山的人!
***法喜的第六千位訪客***2002-10-05 19:45:14

用功就是在指修行,意思在講隨時隨地都不離修行,如此才能說是用功,而不光是在大殿,否則用功的時間太少,不容易相續。
修行是以佛道為目標,以調心為主,做任何事情都要學習慈悲、包容開始,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空,所以要讓內心學習接受,如此之人,才能真正懂空而不偏空,達到空有不二。
說都是比較好說,當碰到問題起煩惱時,就要懂得從法上去思維,將煩惱掃除,讓佛法生活化,運用在生活中,修行的成績才看的見,自己對修行會更增加信心,也可潛移默化周遭的人。
真光淨土
18、" 見山是山 " 這是怎樣的修行的心境和層次?

請問師父:
" 見山是山 " ;
" 見山不是山 " ;
" 見山還是山 " .
這是怎樣的修行的心境和層次?
謝謝師父開示!
(小豬  2002-10-06 19:19:52)

(1)心境
見山是山:這是一般人的心境,還沒有修行時都是這樣。
見山不是山:這是在修行中觀空,能真正瞭解現象是空,如夢、影,不是真的,所以說雖見山而不是山。
見山還是山:前面雖然瞭解空,但智慧還不夠,需要行菩薩道,才能再進一步自利、利他,是從空出假,
現象雖然不是真,但可以拿來做佛事,如此的發心可遠離煩惱,因為瞭解空,所以不會受現象影響。
(2)層次
見山是山:凡夫。
見山不是山:二乘。
見山還是山:菩薩。
真光淨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