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
『但五天使者既來,無常殺鬼卒至. 』五天…….是何意?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
請師父慈悲開示:在慈悲三昧水懺,有句:『但五天使者既來,無常殺鬼卒至.』
五天使者與無償殺鬼是何意?親嬰斯事,將不悔哉.如今被罪,行詣公門,已是小苦.是何意?
( 黃超偉 於 2004-04-18 09:32:57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1)五天使:是指閻王以生、老、病、死、王法治罪等五種在每日中都能看的到
、感受的到,來提醒眾生,應該要修行,猶如天使一樣來教化眾生。但眾生不知,
所以依然造罪,死後閻王就藉此來盤問、責備,讓往生者心服、接受果報,
也希望能痛改前非。
(2)無常殺鬼:是指無常到來,人作不了主,由鬼卒帶走。
(3)「親嬰」是指親自遭遇。「斯事」在水懺中的意思是指鬱頭藍雖修到非非想處,
但命中還作畜生道,飛狸之身。「將不悔哉」如何不會後悔、怨恨,因為沒有修到解脫。
「如今被罪,行詣公門,已是小苦」:是指現在犯罪,雖然被帶到官府,雖苦,但比較上者,
算是小苦了,因為人生難得,有機會修行。
|
|
344、
大集經說:四種莊嚴是何意?以何種莊嚴最殊勝?金剛經裡的須彌是指何意?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大集經說:四種莊嚴、戒莊嚴、三昧莊嚴、智莊嚴、陀羅尼莊嚴,
這四種莊嚴是何意?以何種莊嚴最殊勝?金剛經裡的須彌是指何意?
(黃超偉 於 2004-04-18 16:55:21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1)戒莊嚴、三昧莊嚴、智莊嚴、陀羅尼莊嚴:
莊嚴是指修行有成,所以有功德力,
以此能莊嚴自己。 三昧是指定。 陀羅尼是指能使善法不散、惡法不生的道力作用。
(2)每一種莊嚴都有需要,但在修行中以智慧最殊勝。
(3)須彌:是指須彌山,可指世間中最高的山。
|
|
345、
如何做好情緒管理? 如何在情緒處於飽和時能冷靜下來?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
請問您 1.如何做好情緒管理?
2.如何在情緒處於飽和時能冷靜下來?
( 智凱 於 2004-04-19 19:54:19 留言 來自 61.31.7.63
)
|
答 |
(1)情緒管理: 在平時就要培訓寬容、忍辱,修養到一種程度,自然能做好。
(2)如何在情緒處於飽和時能冷靜下來:
1.可多想自己如果不能冷靜下來,受傷害的可能不指自己一個,周遭的朋友可能也會受到波及。
換句話說,多想想別人,「和氣」是最殊勝的。所以說:「心不平則不與」。
2.可以找能傾聽自己心聲的善知識來疏導自己不滿的情緒。
3.可看一些書、經典,或許可發現適合自己的法語,讓內心釋懷。
|
|
346、
為什麼這娑婆世界是個多苦、多煩惱、多障礙的地方? |
|
347、
何謂動法與靜法?該如何學習、用功?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
修學佛法有分動與靜,請問師父何謂動法與靜法?該如何學習、用功,請師父慈悲開示!敬祝,法體健康 利樂眾生 !
( 圓本 於 2004-04-21 13:37:02 留言 來自 61.30.68.68
)
|
答 |
修行每個人的入手處各有不同,要在動態靜態都能受用,如此修行才能相續不斷。
如念佛能在動也能在靜;又如在打坐時數息,起坐時是否能在走路時也運用的上,
這本身對修行的法門要認知清楚,如此在動靜中才能運用自如。
所以本身對自己的修行法門要多思維,清楚之後才能起修。
|
|
348、
請法師開示如何"身輕心安"?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法師開示如何"身輕心安"?
( 圓本 於 2004-04-21 18:29:11 留言 來自 61.31.7.24
)
|
答 |
身輕心安:本身會有法喜,表示有定。所以心要安住在法中,才能將妄想、煩惱掃除。
如站在眾生的立場去發心,一段時間;修行對法清楚,也會很快相應。
|
|
349、
請問您佛教為什麼要誦經,念佛?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
請問您佛教為什麼要誦經,念佛?
( 本如 於 2004-04-21 06:40: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誦經可以瞭解佛意,才知道佛教的意思,進而改變自己錯誤的想法,學習佛的思想,
才能開智慧、遠離煩惱。
念佛是要保持佛心,可遠離凡夫心的是非人我,如是因如是果,將來也會往生淨土。
|
|
350、
學習佛法的人怎麼樣才能印證自己,學的是正知正見?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
請問師父學習佛法的人怎麼樣才能印證自己,學的是正知正見?
怎麼樣才能分辨自己是用佛法在修學,而不是雜染的自我意識?感恩師父慈悲開示!
( 本如 於 2004-04-22 12:43: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1)印證正知正見:
★1.找過來人印證。 ★2.自己深入其境。
如空,在修行確實見到現象如夢、幻、泡、影...。
(2)如果能具足上述兩點就可知道。
|
|
351、
人死後會到什麼地方去?為何人們對"生"歡喜而對死亡恐懼?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您人死後會到什麼地方去?為何人們對"生"歡喜而對死亡恐懼?
( 秋萍於 2004-04-23 14:03: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1)死後往生的地方是因個人所造的善惡業來論定,所以是隨業力在走;
如果修行有成,就可往生淨土。
(2)生代表增加,對增加的定義因人而異,所以都會歡喜,除特殊因緣外。
死代表失去,對失去的定義,也是因人而異,所以都是憂愁、苦惱,乃至恐懼,
除特殊因緣外。
|
|
352、
相有體無,事有理無。這句話之真實義?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
請師父慈悲開示-------------
佛門有句:『相有體無,事有理無。』這句話之真實義?
在慈悲三昧水懺有句話:『稟受七支之具戒』這句話的意義?
( 黃超偉 於 2004-04-23 06:42: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相有體無:★相是指現象,這看的到、感受的到;★體是指空性,所以稱為「無」。
事有理無:也是同樣的意思。「事」在說「相」,「理」在說「體」。
稟受七支之具戒:七支是指身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不妄語、
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
整句是說能受持身口七支的規範。
|
|
353、
為什麼經由助念,就能令往生者的身體由僵硬變柔軟?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您★ 1.為什麼經由助念,就能令往生者的身體由僵硬變柔軟?
★ 2.親人臨終時該怎麼辦?
( 家怡 於 2004-04-23 11:33:16 留言 來自 61.31.15.224
)
|
答 |
(1)對啊。這如果沒有親身經驗很難相信,這也表示佛力不可思議,短時間的念佛,
就能感受到其好處。所以對佛法要深信不疑才對。
(2)要教他萬緣放下,專心念佛。不要去想是非、煩惱、家庭、子孫...罣礙的事情,
想佛、念佛來了脫生死,要有這樣的認知才對。
所以在助念時,家屬不要哭,要念佛才能幫助臨終者保持正念。
|
|
354、
念佛當中,心想東想西,無法安心,如何安住這一個妄念的心 |
問 |
法師阿彌陀佛:
請問法師:念佛當中,心想東想西,無法安心,如何安住這一個妄念的心。
( 淨 於 2004-04-26 17:33:09 留言 來自 218.167.1.183
)
|
答 |
可以制心一處專聽佛號。譬如念佛時,心可以安住在嘴巴,專心聽所念的佛,
當佛號停止時,心也是安住在嘴上,讓心有所依止才不會亂跑。
|
|
355、
茹素的正確觀?我們該如何說服世人改葷轉素呢? |
問 |
請問何謂茹素的正確觀?
因為最近常聽到一些友人批判許多吃素者,動機不夠純正,好比說,吃素雞、素火腿、
素魚、素肉…等,請問我們該如何說服世人改葷轉素呢?
( 平 於 2004-04-26 21:35:44 留言 來自 203.66.231.187
)
|
答 |
(1)吃素是一種慈悲的表現,所以也可說是培養慈悲心。
雖然素食種類很多,乃至與葷食的名目差不多,但只要能吃素總比沒有好,當然啦,
能去掉這些會更好。要了知,眾生的善根不同,所表現自然有差異,但只要有心培養就好!
(2)進步需要從內心發起比較實際,口欲如果不想吃素,可告知脾氣會比較不好,
與人的相處也會受影響...有很多缺點;相對的,如果能吃素,生活與人相處時會比較有親和力,
說話也會比較婉轉...有很多優點。這可善巧方便告知,讓對方內心有所覺知。
|
|
356、
面對眾多法門,不知該如何抉擇?修行這條路該如何用功?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常聽到一句話修學佛法要一門深入,摸索了多年,面對眾多法門,不知該如何抉擇?
所以學習的過程也一直是進進退退,請師父慈悲開示,修行這條路該如何用功?
( 本如 於 2004-04-27 23:13:14 留言 來自 61.31.4.134
)
|
答 |
事實上,法門是有融通的,只是你對自己所修的沒有再深入瞭解,所以會感覺有疑問。
因此建議應該再法上多思維,體會才能更深一層。
修行進進退退是正常的,畢竟善根還沒穩固,所以智慧忽暗、忽明。只要有信心,
多在慈悲、忍辱、空上去體會思維,應該會有改善的。
|
|
357、
涅槃、寂滅和圓寂,它們的含義為何?使用有何限制?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佛教對於往生的用詞有:涅槃、寂滅和圓寂,它們的含義為何?使用有何限制?
晚學弟子最近抄一遍慈悲三昧水懺,覺得內容紮實,文辭很完美的一部懺典,用詞遣字也很對稱。
若是各位菩薩大德有小孩尚在求學,可以此部懺典給他,對他學習中文文學將有很大助益。
且此部懺典可以啟發向善的心,避免作惡的念頭。
( 黃超偉 於 2004-04-27 23:22:12 留言 來自 192.72.67.218
)
|
答 |
事實上涅槃,寂滅和圓寂,這些名相是對修行成就者來說的,不是對一般修行人的用詞;
但活人總是用最好的用詞,讓人看的會比較祥和,所以雖然不對稱,但也是有好無壞,
因此也沒什麼限制。
|
|
358、
一切自造,無造無作,一切有情,亦無所作.之真實義? 何謂寂然觀照?無漏無學之意義?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一切自造,無造無作,一切有情,亦無所作.之真實義?
何謂寂然觀照?無漏無學之意義?
( 黃超偉 於 2004-04-28 11:01:36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1)一切自造,無造無作,一切有情,亦無所作:
瞭解一切都是因緣合和,
沒有真實性,所以能空。因此不管現象(有情、無情)如何,都能看到空,
如同幻、影,所以可說是無所作。
(2)寂然觀照:
要讓心保持在定中,對空要認知,如此當心在動時,
自然能觀照,妄心自然降伏。
(3)無漏無學:
無學是指阿羅漢,因為證悟我空、法空,所以不會再起有漏的煩惱。
|
|
359、
易懂的四念處中之觀心無常和觀法無我是何意?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易懂的四念處中之觀心無常和觀法無我是何意? 感恩!
( 本如 於 2004-04-28 17:52:41 留言 來自 61.30.68.142
)
|
答 |
觀心無常: 能觀察心念是無常,所以不管在想善、想惡,只要能知心念所想都是無常,
對內心的世界不管好壞,就不會在意,因為是無常,沒有真實性,否則容易與煩惱相應,
因為會把想的事情時常罣礙在心。
觀法無我: 法是指一切法。我們時常認為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所以時常隨環境的變化,
煩惱容易現形;如果能觀察是無常,對現象的「我」執才能放下,如此就能遠離執著心,
煩惱才不會產生。
|
|
360、
我們該如何說服雙親讓我們出家修行呢? |
問 |
出家是大孝,蓮池大師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但,
我們該如何說服雙親讓我們出家修行呢?
( 平 於 2004-04-28 下午 10:58:00 留言 來自 61.30.68.142
)
|
答 |
出家修行的因緣,不是每個人都很順利,如果父母不答應,還是要等待因緣成熟比較好。
但對道心還是要保持,所以平時多親近善知識、看經典、拜佛
(求三寶加被,讓因緣早點成熟),雖不能馬上現出家相,在生活中,同樣也不離修行。
能如此,我想這樣兩方面會比較圓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