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道心要如何保持不退轉.擺脫障礙斷除煩惱呢?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道心不易保持,常會退轉,要如何保持不退轉、擺脫障礙斷除煩惱呢?
( 宜 於 2004-01-09 11:21:26留言 來自 61.226.161.65
)
|
答 |
道心退轉是正常的過程,因為善根還沒成熟,表示對法的認同度不夠,
容易受外境影響,雖然知道也做不到。所以平時可多讀誦經典,
靜下來時多思維佛法,讓佛法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有真實領悟,
就能達到認同,如此才能做的好,否則時常是進進退退。
思想淨化後,一切就改變了,如同「千年暗室,一燈即滅」。
|
|
272、 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之七寶,是何物?
代表的什麼意涵?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您,阿彌陀經提到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之七寶,是何物?
代表的什麼意涵?請師父慈悲開示!
( 宇芯 於 2004-01-10 09:10:16 留言 211.72.236.28
)
|
答 |
七寶
☆(1)在娑婆世界人間是在珍貴的,不易取得,但在極樂世界,到處可見,
讓眾生有想往之心,這是以世間財來說;
☆(2)如果以觀心來說,表示佛法隨處可聞,在法的燻習之下,自然容易成就聖道,
且在修行中也不會感覺到苦,雖如此說,但成就的時間比較長;
在娑婆世界要聽正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縱然聽到,因本身心性不夠柔軟,
有時也不易接受,但如果能接受,功德是很大的,表示在娑婆世界的環境修行,
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才能調整過來,雖如此說,但真心修行,成就比較快。
|
|
273、
書信末後的合十頂禮是什麼意思?適用在何處?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師父,書信末後的合十頂禮是什麼意思?適用在何處?
感恩慈悲釋疑.
( 宇芯 於 2004-01-11 14:18:18 留言 來自 61.30.127.21
)
|
答 |
合十(是代表合掌)、頂禮兩者雖不是當著面做,但把內心的恭敬表達出來,
是一種誠懇的表現。
在佛門中合十是對平輩、下輩的稱呼;頂禮是下對上的稱呼。
|
274、 人變得很自私,對一切自己所擁有的,變得很執著,而心也無寧靜的時候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人很在意是否能得心中想得的,人更在意,已得的又失去.所以,人每天都在忙著算計一切,
思索如何得到;也每天終日惶惶,費盡思量,深怕疏忽失去所得到的.
在這種微妙情況下,人變得很自私,對任何人,也不信任,對一切自己所擁有的,變得很執著;
對自己的親人,尤其是配偶和小孩,也會認為是自己所掌管和擁有的財產.當自己覺得,
附屬於自己的一切有失去之虞,起先會用盡一切可行與不可行的方式保護和抗拒.
當自認無法掌控下;就會起一種心,我無法得到的,別人也別想擁有,於是將其摧毀.
故這世上就充滿了奸邪'暴力和永無止盡的糾葛.而人的心狹窄,有如一個國家的國土般疆域,
不容他人侵犯.所以,人生生世世都在六道中,流浪輪迴,而心也無寧靜的時候.
( 黃超偉 於 2004-01-11 14:52:21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娑婆世界的眾生業障比較重,大多數都是私心很重,所以看到種種的是非,
是在所難免的,學佛者能了知,更應該身體力行,如此能說就說,
不能說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畢竟濁水需要加入清流,才能讓濁水減薄,乃至澄清的一天。
|
|
275、
何謂『不作餘食法』,『一坐食』,『節量食』,『不中後飲漿』?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不作餘食法』、『一坐食』、『節量食』、『不中後飲漿』?
( 黃超偉 於 2004-01-13 23:13:17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答 |
(1)不作餘食法是指出家人正常是日中一食,除此之外,還要進食時,要作法,
也就是告知的意思,表示自己不貪心,所以在吃食,不怕別人知道,
也才不會違背戒律。
(2)一坐食是指吃飯時座下去,直到吃飽為止,不再起座去添飯菜,如果吃不飽,
也不可再起來添飯菜,所以出家眾所吃的缽都很大,這大小看個人的食量來定,
沒有一定大小。
(3)節量食是指吃飯不要過量,因為日中一食,怕晚一點會餓,所以就吃很飽,
這樣反而不好,所以要節量食。
(4)不中後飲漿是指過午後只能喝開水,不能喝像豆漿一樣,雖然是流質,
但會飽氣,失去過午不食的意義。
|
|
276、
追尋又追尋,何時才能尋到永恆的真如.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匆匆茫茫,日復一日;匆匆在於時間的消逝,茫茫在於假相的迷戀.庸庸碌碌,年過一年,
何曾永恆的擁有;渾渾噩噩,一世又一世,永遠在追尋飄渺的虛幻.輪迴又輪迴,
永遠再不究竟的三界六道中流浪;追尋又追尋,何時才能尋到永恆的真如.
( 黃超偉於 2003-12-28 上午 01:36:00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修行是需要耐力,對任何事都要去學習接受,才能顯現慈悲、忍辱,進而達到空。能如此,在修行過程中,雖未解脫,內心也很安樂,猶如還沒見到海邊卻已聞到海水的味道,表示很近了,所以在思想的調整很重要,不要因為一些挫折、障礙,讓心走不出來,如此就遠離佛法,比較可惜。因此對佛法的看法不能忘記,如此在生活中才能真實的歷練,達到真實的體悟,人生會很好命的,「因」是如此,將來「果」報決定往生淨土。
|
|
277、
何謂無相懺悔?何謂無相三皈依?何謂三身佛?
禮拜三千佛大法會的意義?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無相懺悔?何謂無相三皈依?何謂三身佛?
欣逢新春期間,佛寺都有作禮拜三千佛大法會.請師父慈悲開示:
禮拜三千佛大法會的意義?在此神聖法會期間,三寶弟子應遵守那些戒規或禮儀?
( 黃超偉於 2004-01-25 18:43:47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1)無相懺悔:無相是能「空」的意思,換個角度來說,從懺悔中達到「空」,
也就是將心結、是非化掉,內心才不會停留在黑點、矛盾中相續,因為一切都是「空」。
如此懺悔才究竟;否則雖有懺悔心,太過或不及,還是不得自在,因為心只要再想起,
煩惱依然現形,除非三寶加被能讓內心釋懷。
(2)無相皈依:前面懺悔對惡來說,皈依則對善來說,也是要達到「空」,
也就是藉皈依三寶的方便,達到「自心是佛,自心做佛」。
(3)三身佛: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
法身是指成就佛道,無明斷盡。
報身是指修行福慧圓滿,也因此證得法身。 應身是指應眾生的機緣而示現,
如佛未出家時的悉達多太子。
(4)拜千佛與念佛是一樣的,為配合習俗用唱念的,讓人有過年的感覺,
也沒有離開修行。
|
|
278、
判斷與決定,需要智慧與經驗的累積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人生的旅程有很多岔路,我們自從三、五歲以來,就不斷在選擇;
有些選擇對我們影響很小,頂多幾天或幾個月的心情。
如:假期若選擇去日本旅遊,結果不如預期的好玩。有些選擇就影響很大,
會影響一輩子;如:結婚、生子會牽絆你一生,好的姻緣,子賢孫孝固然可喜可賀;
若不如你意,可能就讓你心力焦悴。
有些影響則是我們未來數劫,如:學佛修道、行善積福,就有機會往生天界或淨土;
當然若奸淫邪道,就會生生世世在三惡道流浪。
所以,選擇對我們來說,需看它的影響我們的程度而作正確的判斷與決定;
而判斷與決定,需要智慧與經驗的累積;智慧則來自心誠的頌經、禮佛與聽經、聞法,
祈佛菩薩的加被,避免作錯誤的判斷,而懊悔不已。
( 黃超偉於 2004-01-27 21:23:44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學佛就是在培養正確的思想,思想正確,不管在任何角度,都可轉成修行,
所以《金剛經》中說:「一切法都是佛法」。
換個角度來說,每個環境都可修行,但需要有正確的思想,所以人生不管遭遇如何,
只要能用佛法的思想,定能轉煩惱成菩提。
|
|
279、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的含意?
何謂有餘涅槃?何謂無餘涅槃?兩者之間的差異在那裡?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金剛經裡有一段"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的含意?
何謂有餘涅槃?何謂無餘涅槃?兩者之間的差異在那裡?
我在前幾年常看法界衛星的慧律法師(偏向佛學名詞、用語解釋)、如本法師
(偏向淨土法門)和白雲老禪師(偏向禪宗佛法)及華藏衛星電視台的淨空老和尚
(專研淨土法門)的宏法電視佛學講座,在此與諸位師兄、師姐菩薩大德分享;
不過自從在市警局任職後,就比較沒時間恭受佛法教誨,感覺很無奈。
( 黃超偉於 於 2004-01-28 18:29:26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1) ☆1.若有想是指眾生心常處於想的階段,一般指欲界眾生。
☆2.若無想是指色界四禪的無想天,因禪定中,心常在禪悅中,所以無想。
☆3.若非有想非無想是指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雖已無色身,但內心還有微細的我執。
所以這三種是指三界眾生。
(2)有餘涅槃是指未成佛者,雖已成道,但還不圓滿,雖入涅槃還需修行如阿羅漢。
所以無餘涅槃是指成佛。
|
|
280、
不吃肉食是培養慈悲與憐憫心, 而不是因某種動物有致命病毒,才暫時不吃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最近地球的各國分傳出疫情,如美國的狂牛症、歐洲及亞洲部分國家則有口蹄疫
、以及台灣、中國大陸與亞洲各國則有禽流感;
我在某一場合,聽很多人在抱怨沒有肉可以吃,唯有海鮮、魚、蝦、貝類等可吃,
但是它們似乎沒聽到鮭魚某部分會致癌,而且海鮮有海洋弧菌致死率很高,
但是此種細菌不耐熱;但是細菌時時會突變難保突變後它們不怕熱.
到時不是冒很大風險,其實這地球眾生就包含了細菌等,所以不吃肉食是培養慈悲與憐憫心,
而不是因某種動物有致命病毒,才暫時不吃,等疫情一過即予大吃特吃.
記得有一次,我姊問我為什麼不吃雞、鴨、鵝肉,我告訴他,我小時後,尚未真正接觸佛教.
而小時候,記得有一天先慈見其飼養的雞隻長大,於是把其綑綁,一面又燒熱水,
準備宰殺烹食;當先慈將雞隻捆好,尚未宰殺時,我在旁邊見到那隻雞望著我掉眼淚,
我內心一陣難過,悲痛,於是告訴母親是否可以不殺,將其養到死為止.
我媽媽說不行,養它的目的,就是在等其長大,把它殺,全家才有肉吃.
很奇怪從那次雞隻被殺開始,我就儘量不吃雞等禽類之肉,或許可以說我心不殘狠,
不太願意殺生而養足自己色身.
( 黃超偉於 2004-01-31 18:03:57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世俗人一般都認為吃肉是正常,不吃肉反而是怪怪的,學佛之後才知道,
吃肉是不正常,吃素才是應該的。這與傳統的風俗有關,
表示過去所薰習的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也認為很自然。可知當一個人有善根的時候,
慈悲心會不斷的增加,外人看起來雖不習慣,與一般人不易相處(吃肉),
對學佛來說,確是一大幫助,容易開發智慧。
|
|
281、
請問師父目標和目的差別在哪裡,為何一念之差就有不同的人生?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新春愉快!
有句話說:人生要有[目標],但不要抱[目的]
請問師父目標和目的差別在哪裡,為何一念之差就有不同的人生?
感恩慈悲釋疑.
( 慈融 於 2004-02-01 14:39:09 留言 來自 61.30.127.21
)
|
答 |
目標是一個方向,讓人有走下去的希望,不會覺得人生無趣,不知所措。
目的是成果,有時雖然很積極、努力,但不見得就能達成希望,
就像春天播種,正常是秋收,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形,如颱風……,也不能收成;
人生也是如此,只要努力就好,能達成目標是最理想,如果不能,
才不會在得失心中,走不出來,如此只會增加煩惱,對事實沒有幫助。
所以人生只要盡力就好,不要空過,縱然現象沒有達成,
內心也會增加很多的經驗、智慧,也是沒有損失,能如此會遠離得失心。
|
|
282、
日常生活中如何能做到"忍耐而不忍氣"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日常生活中如何能做到"忍耐而不忍氣"
感恩法師慈悲釋疑!
( 慈融 於 2004-02-02 20:24:36 留言 來自 61.30.127.19
)
|
答 |
忍耐本身的感覺就是不舒服,就像打針一樣,打進去的時候有點痛,這個陣痛期要能忍受,所以時常要用善的心態,來面對人生所遭遇的一切,雖然吃點苦,也就不會在意,就像生病打針雖痛,也會接受,因為對身體有幫助。如果思想沒有鞏固,當碰到逆境時,就容易在煩惱心中相續。所以平時要有願力,就是要利益眾生,如四弘誓願,因為有願力,不會在意自己的委屈、受苦,如此對修行會幫助很大。
|
|
283、
該如何學習在生的時候就不顛倒?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學佛的弟子都希望往生時能不顛倒,求生佛國淨土安登極樂。
該如何學習在生的時候就不顛倒?
感恩師父慈悲開示
( 慈融 於 2004-02-05 01:17:48 留言 來自 61.30.127.21
)
|
答 |
要有好果,就要有好因。換句話說,想要臨終不顛倒,生活中就是要能慈悲、忍辱,也就是能把煩惱、是非消化,能如此念佛,一定往生淨土;否則雖很認真念佛,心還是在煩惱中,只能跟煩惱相應,不能與佛相應,也就成為「佛力抵不過業力」。
|
|
284、
出家眾每天晚課放蒙山的意義為何?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1.出家眾每天晚課放蒙山的意義為何? 2.貴寺每天幾點作晚課?
阿彌陀佛… !
( 淨賢 於 2004-02-05 20:40:38 留言 來自 210.58.162.74
)
|
答 |
(1)放蒙山是讓三途眾生能夠離苦,藉著佛法的力量,能夠吃的飽,又能夠瞭解真理,
如此可以脫離三途,求生淨土;對自己而言是在培養慈悲心,因為對三途的眾生能慈悲,
同樣在生活中,也是應該以慈來看待一切眾生,如此能增加包容、耐力。
(2)本寺的晚課19:00∼20:00,這也是配合蒙山施食,
因為鬼神所吃的時段是在19:00∼23:00最佳。
|
|
285、
貴寺的早、晚課有否開放給外地居士隨喜參加?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若能在佛門道場聆聽朝暮課誦,想必其梵唄音聲悠揚最能攝心感人,同時洗淨塵勞,
不知目前真光禪寺的早、晚課有否開放給外地居士隨喜參加?
請問貴寺早課是清晨幾點起香? 請問貴寺課誦有無單雙日之區別呢?
謝謝師父^-^
(淨賢 於 2004-02-06 11:55:13 留言 來自 210.58.162.74
)
|
答 |
早晚課都歡迎四眾弟子參加,沒有分別自己跟外面,只要志同道合,本寺都很歡迎。
早課時間05:00∼6:15,其內容從楞嚴咒開始,沒分單日、雙日。
初一、十五從4:30開始∼6:25左右。
|
|
286、
若人不孝順、不奉養,父母將得何種果報? 若為私利而砍殺父母,將會受到何種果報?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記得某日,人不舒服與同事穿著制服,一起前往某醫院看病,正在等候看診時,
瞥見一名小女孩拉著母親的衣服,低聲問媽媽:『媽媽,警察伯伯在這裡作什麼?』
母親望了我一下,告訴女孩:『警察伯伯在看病!』
小女孩一臉疑惑脫口而出:『什麼?警察伯伯也會生病啊!』
我在一旁聽見後哭笑不得。
最近幾年來,逆倫事件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記得小時後母親常說:當父母打小孩時,
一定是小孩作錯,若小孩被打時而故意;跑給父母追,就是不孝,而我就是全家最不孝。
因當父母要處罰我,我一定會溜掉深,感慚愧。而今更離譜是砍殺父母,讓我感覺人倫如此淪喪,
莫非如基督教所說世界末日到了,這地球將被毀了。
請師父慈悲開示:若人不孝順、不奉養,父母將得何種果報?
若為私利而砍殺父母,將會受到何種果報?
兩者在事後,後悔所作懺悔,兩者的果報是否有差異?
( 黃超偉 於 2004-02-07 18:06:41 留言 來自 61.230.82.215
)
|
答 |
不孝養父母,還有懺悔的機會,有因緣遇到善知識,會有反省的時候,如果沒有,
對自己的父母都如此,對別人也好不到那裡去,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考量,
所以所做的一切是屬於「惡」,當墮三途。
殺父母,沒有懺悔的機會,當墮阿鼻地獄受苦;除非遇到大善知識,修行大乘佛法,
因法力不思議,但本身悔過的心意要很強,才能調伏,依法修行。
|
|
287、
初一、十五的早晚課內容增加了什麼部分? |
問 |
請問法師:
初一、十五的早晚課內容增加了什麼部分?
( 海 於 2004-02-09 10:04:23 留言 來自 220.130.21.76
)
|
答 |
增加——
寶鼎讚、拜願、禮祖。
|
|
288、
對於信、解、行、證體會尚不深刻,懇請法師慈悲開示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妙境長老的開示法語提到...... 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們在娑婆世界學習佛法的時候,
思想也應該是這樣:學習佛法、修學聖道,而後得聖道。
次第就是:信、解、行、證。
對於信、解、行、證體會尚不深刻,懇請法師慈悲開示。
( 慈融 於 2004-02-02 下午 03:37:00留言 來自 61.30.127.21)
|
答 |
佛法所說的思想,只有過來人才能真實認知,所以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陌生的,
猶如走在不熟悉的路上,只能向知道路的人去請益,依他所說去走,這就是「信」的問題。
瞭解經中所說,可稱為「解」。佛經上所說的過程,就像路況一樣,只有照著走下去,
才知道真實情形,所以從「行」中,才能得「證」。
所以最難是「信」,因為信心不夠,說要放下、慈悲、忍辱,都很難做到,因為比較苦,
沒人喜歡去接受,但第一步都做不到,更不用談第二、第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