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光禪寺將過去留在留言板的學佛答問資料,
彙整保留下來供給網友參考,非常感恩大家的奉獻!
235、若欲脫離六道苦,唯有真心唸彌陀 |
236、萬物萬事畢竟是空的 |
237、"蔑戾車"這三個字是何意?彌陀朝山,有何含義? |
238、依佛法來說,人若自殺後的境界是什麼?而來世的果報又如何? |
239、要如何才能"同流而不合污"的和諧相處 |
240、佛菩薩因應不同的眾生而作不同的示現來教化 |
241、釋提桓因和阿諀跋致、無諍三昧的涵義? |
242、小女比其他嬰兒較易受到驚嚇,較愛啼哭是何原因? |
243、有同事說學佛修道限制很多,人生有何樂趣? |
244、奉勸喜歡喝上二杯的人,千萬不要駕駛車輛 |
245、看到老人穿越快車道,應勸導走行人穿越道, 不妨陪他過馬路,當作日行一善吧. |
246、年關將屆,基層員警將會努力表現;景氣不佳,所以還是以荷包為重. |
247、觀音法門和大悲法門的意義和其適用的地方在那裡? |
248、希望大眾能一步一腳印的踏實修行,才能獲得法益. |
249、金剛經裡的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它的涵義? |
250、在年輕的生命裡追逐的是迷幻不實的享樂,
在年邁時才驚覺把生命虛擲在虛幻的世界. |
251、請師父慈悲開示:空性與性空它們之間有何差異? |
252、何謂五淨肉?五淨肉與鍋邊素是否是同一意義? |
學佛釋疑
☆★☆★☆常船法師☆★☆★☆
    
235、
若欲脫離六道苦,唯有真心唸彌陀 |
問 |
虛空寂靜本無物,我執假相難自棄,
假相造就善惡業,漂浮六道生死門,
若欲脫離六道苦,唯有真心唸彌陀.
以此與大家共勉"
( 黃超偉 於 2003/11/10 上午 12:53:00留言 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雖然念佛沒有錯,但內心對假象的看法,一定要與「善」相應,
否則,雖然念佛,心繫煩惱,念佛也不得力,只能說「佛力抵不過業力。」
所以要有願力才能突破,這個願是指四弘誓願,如此才能突破煩惱,
也才能保持在「善」法中,如此念佛才能相應,將來決定往生淨土。
|
|
236、 萬物萬事畢竟是空的
|
問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是從古至今的兩句名言,
但是我自從接觸佛法,深深感覺情與財,雖然是娑婆世界的眾生,每位眾生難避免的事.
但是,當大家若有參加過,他人的出生嬰兒滿月飯局或他人的喪禮,用心體會,
將會發現人是兩手空空來到世上,也是兩手空空而辭世,將不會帶何物來到世上,
亦將不會帶走何物,對這兩件事情不須太執著,因為萬物萬事畢竟是空的.
( 黃超偉 2003/11/17 下午 07:36:00 來自 : 210.69.180.250
)
|
答 |
人在欲界對五欲本來就有執著,這是常態。
所以在這世上,看到有人在爭奪,是難免的事。
學佛者在平時中,要多學喜捨,才能減輕分別、執著,最後才能看破、放下,
如此就像蓮花出於污泥一樣,清淨無染。
所以在思想上時常站在慈悲眾生的立場,心才能調順,
就像水一樣,能順流而下,不會在乎環境的好壞。
|
|
237、
"蔑戾車"這三個字是何意?彌陀朝山,有何含義?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在晚課裡的回向文,有邊地下賤,"蔑戾車"這三個字是何意?
本寺每年接近年末,會有彌陀朝山,有何含義?
需要準備那些東西或注意那些事情?
( 黃超偉 於 2003-11-16 08:27:22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1)蔑戾車被視為素性頑劣、好惡行,並憎賤佛法之種族。
(2)朝山:有祝壽的意思。因為念佛人想求生淨土,
也藉此因緣表達真誠之意,表示心向彌陀,願佛慈悲攝受。
(3)所需東西,因人而異,自行斟酌。
|
|
238、
依佛法來說,人若自殺後的境界是什麼?而來世的果報又如何?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最近自殺事件層出不窮,而自殺的因素有:感情不順,夫妻失和,金錢缺乏,
工作不如意或失業,更誇張的理由是覺得人生無趣...等等,
請師父開示:依佛法來說,人若自殺後的境界是什麼?而來世的果報又如何?
若要脫離此苦果,將要如何做,才能擺脫生生世世的自殺念頭和苦果?
我昨日處理一名女子自殘的事情,該名女子是在觀光解說員協會,擔任解說員工作,
該女子自認與該協會理事長是男女朋友關係,而協會的理事長矢口否認與其關係.
當時我看到該女子滿身鮮血,立即聯絡救護車到場,欲帶其至醫院急救,她卻堅不就醫,
經我苦口婆心勸其就醫,最後勉強強制其就醫,她一直喃喃自語被人拋棄不如死了算了,
我告訴她人為自己而活,而非為他人而存在,且妳若自殺成功,
妳能把握對死後的世界境遇滿意嗎,若不滿意甚至覺得更痛苦,將會後悔不已.
此事件讓我覺得人生有兩難:
一是金錢,另一是感情,除非是修道人且達到一定的境界,否則很難跳脫.
( 黃超偉 於 2003-11-17 19:21:56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自殺對象雖是自己,也算是殺生。
如果陽壽未盡雖已死,每天同一時間,還要再自殺一次,直到該活的壽命盡,
如此所殺生的次數,實在很多,要算果報,實在難以說明。
可知人生雖苦,自殺會更苦,所以人生要多學慈悲、忍辱,對任何事情才看的開,
否則在吃虧中,有誰能接受,但如此只會增加憂愁、煩惱,實在沒有益處,也難改變事實。
所以要多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思想要多從這方面去下手,才能改變命運。
|
|
239、
要如何才能"同流而不合污"的和諧相處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在這人世間我們都是團體中的一份子,要如何才能"同流而不合污"的和諧相處.
感謝法師慈悲開示?
( 含香 於 2003-11-18 22:39:28 留言 來自 61.229.235.241
)
|
答 |
人的缺點是很多的,所以與眾生相處,絕不能遠離慈悲、忍辱,
如此與眾生相處時,看的會比較清楚,也不會受影響,自然能達到。
|
|
240、
佛菩薩因應不同的眾生而作不同的示現來教化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曾經有人問我以前是一名基督徒,為什麼現在反而對佛教比較虔誠?
我告訴她,我因為佛教的經典的道理,你若有心接觸,你會感嘆佛祖真的是智慧如海,
在三千多年前,人類的智慧是無法寫出如此對宇宙、人體奧秘、自然萬物
和心理學、精神學...等等如此深奧,且依現在人的智慧求證皆無誤,
甚至還有很多人類至今皆無法了解.
還有人問我:若自己的子女,若選擇基督教或回教時,你的想法?
我告訴他,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而佛菩薩的示現是千萬化身,
你如何斷定基督教的主耶穌基督與回教的真主阿拉,
不是佛菩薩因應不同的眾生而作不同的示現來教化呢?
佛經也時常教導我們,不要太執著一切名相,
且講求因緣,每位眾生都有不同的佛、菩薩緣,
只要你覺得相應很好,祂就與你有緣;而在佛道上好好修行,
不需要執著那本經好,那位佛菩薩威力無窮,因為佛佛道同.
至於本人是與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與伽藍尊者,曾有相應過
但目前,每尊佛菩薩我一樣信服,只祈求今生能深入能了脫生死,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修行的願望.
( 黃超偉 於 2003-11-19 13:04:56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你回答的很好。
如此與印光大師所開示的觀眾生都是菩薩一樣,這樣的認同,容易與三寶相應,
對法義的認識有真實幫助,要繼續保持,會開大智慧的。
|
|
241、釋提桓因和阿諀跋致、無諍三昧的涵義?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在佛說阿彌陀經裡有釋提桓因和阿諀跋致之其中意義?
金剛經的無諍三昧的涵義?
我們常說念佛要觀想佛菩薩,而金剛經裡有一段,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之間有什麼旨趣?
( 黃超偉 於 2003-11-22 15:48:06 留言 來自 139.175.216.52
)
|
答 |
(1)釋提桓因是指忉利天的天主,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天公」。
阿諀跋致是指不退轉菩薩。
(2)無諍三昧每位阿羅漢都有,因為瞭解空,自然就無諍,
且能不受任何環境保持正定,故稱無諍三昧。
(3)念佛要觀想佛菩薩,是讓心更向佛,遠離煩惱心;
而金剛經中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是指用眼睛看佛,或者以聲塵求佛,這只是表面而已,還沒入心,
雖是眼見佛,但內心與佛是不相應,若以為這樣就見佛,事實上還差很遠,
因心與法不相應,所以說是行邪道。
可知要從內心來學佛,才能正確的從六根散發出來,因為所做不會離開佛心。
|
|
242、
小女比其他嬰兒較易受到驚嚇,較愛啼哭是何原因?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小女出生未滿月,但比其他嬰兒較易受到驚嚇,較愛啼哭.
請師父開示:是何原因?應以何種方式對治?若是念經或佛號咒語以那種較適宜?
弟子想在她滿月以後,找一天請師父加持賜福與佛菩薩結佛緣,不知是否方便?
( 黃超偉 於 2003-11-23 13:17:29 留言 來自 139.175.216.56
)
|
答 |
(1)每個人的敏感度不同,或許對這些比較敏感,
可持觀世音菩薩聖號來對治。
(2)可以阿。不過要我加持可能功力不夠,
帶來佛門結緣種善根到是真的。
|
|
243、
有同事說學佛修道限制很多,人生有何樂趣?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曾有同事說學佛修道限制很多,如不殺生....不飲酒;
甚至受菩薩戒限制更多,那人生有何樂趣?
我向他說:不殺生是培養慈悲,不飲酒是不讓自己整日昏昏沉沉,
雖然學佛較無六道中的樂趣,但是開悟證果後的樂趣筆墨難書;
且人世間的樂趣雖然表相看是樂趣,但其實在累積身體的負擔,
等年老後百病叢生,再回頭看年輕時會笑自己蠢.
以吃肉'海鮮來說累積脂肪和膽固醇,喝酒易造成尿酸過高和傷胃及肝,
當病症出現時還會想年輕的享受嗎?
且佛教非常的理性,並非酒完全不得碰,若以治療病痛以酒當藥引,還是容許的.
我們常常接觸傷亡者,很多往生者遺骸火化後是骨灰,
而我們的靈魂當看到後還會很在意這肉身嗎?
所以接觸佛教可以讓我們了解以前未接觸佛教時的愚蠢想法和作為,
且可以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是更好嗎?
( 黃超偉 於 2003-11-24 06:33:12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這是正常的,就像我們出家人自己剃頭,有人也覺得很恐怖,
怕會剃傷,事實上,走進去就不是所想像的。
所以有學佛的人,才知道學佛的好處,換個角度來說,學佛者要做給別人來認同,
也就能達到教化的作用,這也是學佛者應該共勉的地方。
否則,要叫人來學佛,除非本身有善根,不然很難做到。
|
|
244、
奉勸喜歡喝上二杯的人,千萬不要駕駛車輛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昨日碰到一名酒醉的機車駕駛,因欲騎機車,而某種因素無法騎乘,而摔倒人行道後,
民眾因而報案.當我們過去時,救護車也到場,因救護員勸不動該名駕駛,我好話說盡,
向他說酒駕罰鍰三萬元且依公共危險罪移送法辦;但是該名駕駛卻很固執,
最後只好吼他,強制送到派出所裡面,請他多喝開水,且讓他睡一覺,
等他睡了四、五小時清醒後再讓他離去.這件事我是以菩薩心,
怕他酒醉騎車出車禍而傷亡.奉勸喜歡喝上二杯的人,千萬不要駕駛車輛,
因為不出車禍將被罰緩和依公共危險罪移送法辦;
若不幸出車禍則需負擔巨額民事賠償和過失致人於死的刑責,很划不來.
雖然現今社會喝酒應酬是無法避免,但寧願坐計程車也不要駕駛車輛.
"阿彌陀佛"
( 黃超偉 於 2003-11-24 18:30:47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1)做得很好,希望能受你感化,種下善根。
(2)你的寶貴經驗,也讓上網者收穫很大,增加很多常識、認知。
|
|
245、
看到老人穿越快車道,應勸導走行人穿越道, 不妨陪他過馬路,當作日行一善吧.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近日碰到很多流浪漢和迷失老人或老人過馬路,行單孤影.
對於流浪漢實在心有餘力不足,有的流浪漢不願至遊民收容所,
也有的是社工認定不足構成要件,也有的至收容所未久又出走..等等.
而他們的背後也很多令人驚異的事,有的是家人嫌其精神狀態不好或習性不好,
部分是失業無臉回家,也有是年輕犯案後漸長才出獄,家人不願收容..等等
在此的確可看見芸芸眾生相,對他們的遭遇覺得很淒涼感傷.
昨日在忠孝西路巡邏,看見二名老夫妻年紀應在七十五歲以上,
未走行人天橋和人行地下道,而是直接穿越車道,但忠孝西路車流量大車速也較快,
而兩位老夫妻已經在中央分隔島,不能叫他退回去,怕發生危險.
而他們也過不來,因為車速快,於是下車指揮車輛停止,協助老人們過來此方向,
以免發生危險,造成遺憾.
此事件勾起去年,先慈因為過馬路未走人行道,而發生車禍往生,心中一陣悲痛,
當初前一日若請假,陪伴就不會發生憾事.在此肯切請老者,
因為現在的車輛比四五十年前多且大家都習慣開快,而我們人一旦過五十以上,
反應及動作都較年輕人遲緩,所以還是請走天橋及地下道和行人穿越道,
以免造成家人的遺憾,若家人有年輕者,若有空,老人家欲外出,則多陪他外出,
若有人有看到老人穿越快車道,則應勸導他走行人穿越道,
有空則不妨陪他過馬路,當作日行一善吧.
( 黃超偉 於 2003-11-26 19:43:56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難為你了。
確實有很多觀念需要進一步調整,如果還停留在過去的思想,
有很多是不能適應的,尤其是安全問題,更不容忽視。
希望大家過的平安、快樂!
|
|
246、
年關將屆,基層員警將會努力表現;景氣不佳,所以還是以荷包為重.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最近天氣濕冷,敬請師父多穿一些衣服保暖,避免感冒,
相信十方三寶會保佑加持師父們的身體健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敝人小女於昨日滿月,感謝十方三寶保佑,在此也祝福各位師兄師姐們身體康健,
心靈歡喜."阿彌陀佛"!
因為年關將屆,很多警局的基層員警將會努力表現;所以各位對於使用交通工具,須特別注意.
依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紅線不得停車;不管駕駛座有無人或引擎有無熄火,
罰鍰是九百元.但是法規裡有紅線臨時停車,罰鍰較便宜在三百至六百元間,
端看各位如何與警察溝通了.黃線可以臨時停車;但不得超出三分鐘,引擎不得熄火,
駕駛人須在座,罰鍰與紅線臨停一樣.紅燈標誌若旁邊無左右轉箭頭,
而左右轉則依闖紅燈,機車罰鍰一千八百元,而小行車則是二千七百元.
鑒於近年來民眾常穿越車道線造成意外傷亡,所以目前抓得緊,
民眾穿越馬路須走行人穿越道的枕木紋,行人天橋或行人地下道.
若擅自穿越車道線,依目前法官判決大部分駕駛人責任較輕緩刑,
且民事賠償也較輕;以後法院可能比照國外,駕駛人可能會毫無刑事及民事賠償,
甚至可以要求傷亡者家屬賠償修車費.照法規行人擅自穿越車道線,
將處罰三百六十元或上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課程二小時,二選一自行選擇處罰方式.
近幾年景氣不佳,所以還是以荷包為重.
( 黃超偉 於 2003-11-29 11:41:18 留言 來自 139.175.216.96
)
|
答 |
嗯。
很好的提醒,要多注意才對!
|
|
247、
觀音法門和大悲法門的意義和其適用的地方在那裡?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最近看白雲老和尚的解惑篇,有提到若欲修大悲法或觀音法門者,
須有三皈依,才有實質的效果;若未三皈依而修此二法門,則枉然.
請師父慈悲開示:大悲懺法會和大悲法是否同一意思?
若大悲懺法會和大悲法門是不同的話,那大悲懺法會是否也要三皈依後才有實質的益處?
請師父慈悲開示:觀音法門和大悲法門的意義和其適用的地方在那裡?
( 黃超偉 於 2003-11-30 07:40:08 留言 來自遙遠的 : 210.69.180.250
)
|
答 |
(1)修大悲法,本身當然要依靠三寶,因為發心容易,
但真正碰到問題,容易退心,所以要能繼續下去,需要三寶加被,才能保持正念。
但事實上,能依佛法修行,就是有信三寶,當下就皈依三寶,所以事前沒皈依沒有關係。
(2)觀音法門是修耳根圓通法門。
大悲法門是藉由拜懺依著佛法,讓慈悲心流露,
乃至加深,掃除心中的障礙,才能帶來無惱的生活。
|
|
248、
希望大眾能一步一腳印的踏實修行,才能獲得法益.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禪宗前幾年很流行,禪宗至六祖時分為二祖神秀禪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漸悟法和六祖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頓悟法.目前末法眾生根基甚淺,我執卻重,
以神秀禪師的漸悟法較適宜.目前眾生以科技的稍有成就,就勿以為人類的智慧甚高,
而有西方速食的觀念,很多人就以坐禪的禪修,希能一步登天;殊不之如此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甚為可惜,希望大眾能一步一腳印的踏實修行,才能獲得法益.
( 黃 超偉 於 2003-12-03 16:53:09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答 |
每個人的善根不同,相對的根器也有差別,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好比說,有人被責備沒有關係,但有人卻很在乎,乃至難以嚥下,
所以心中滿腹牢騷、不滿。修行也是如此,有的苦吃不下,有的如飲甘露,
這是由於善根的高低,所以在思想有差別,因此學佛者對法門、宗派,要用平等心來看,
我們修我們的,也希望別法門、宗派的修行人,都能有所成就,不用在好壞、高低去分別,
只要是佛法,學佛者都應該去認同,這也是平等心。
|
|
249、
金剛經裡的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它的涵義? |
|
250、
在年輕的生命裡追逐的是迷幻不實的享樂, 在年邁時才驚覺把生命虛擲在虛幻的世界.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有學習佛祖訓示的道理都知道,修行在點滴之間,修行的功夫在方寸之內;
但是境界的轉換,蠱惑力非常大,難以擺脫的.內心無明的情緒波動,
常常使人無法克制自己.深山清靜地雖然好修,但無始劫以來累積的業識種子,
卻常常浮現波動著人的清靜心.塵囂市集的蠱惑,卻使人沉迷於罪惡的淵藪,
遮蔽原始的自姓而不自知.在年輕的生命裡追逐的是迷幻不實的享樂,
在年邁時才驚覺把生命虛擲在虛幻的世界.雖然對生命的流逝並不害怕,
但卻恐懼在未來不可知的來世;雖然捨不得離開誘惑的紅塵俗世,
但生命總在你不願離開時而結束.
( 黃超偉 於 2003-12-07 08:39:54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修行都是要下功夫,雖然目前感覺力不從心,並不表示沒用功,
只是還未成熟而已。如撥種還沒看到發芽、成長。所以在平時有用心就好,
當善根培養成熟時,自然能感受好處,對念頭的浮起,就有能力去轉換,
讓心安住在善法中,因此對修行的過程中,有起浮是正常的,
要當作是一種歷練去看,如此對別人的成長過程,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只會增加慈悲、耐力,也沒有壞處,所以不要用錯心。
只要有心學佛,任何境界,都是幫助修行的,不要驚慌,三寶都會加被的,
雖然苦一點,但要有信心才對。
|
|
251、
請師父慈悲開示:空性與性空它們之間有何差異?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空性與性空它們之間有何差異?
空性與空相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在哪裡?
若一個人的修為達到空相的境界,是否就具有空性?
( 黃超偉 於 2003-12-08 00:45:31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答 |
(1)空性是指一切眾生都有的自性。
性空是在形容自性是空的,
這個空就像需空一樣,能包容一切。
(2)空性是在講本體。
空相是在講現象是空的,因為是無常,沒有永久性。
一個是講體,一個是講相。
(3)達到空相,還不見得能見到空性。就像有禪定者,
也能見到現象是空,但還沒見性,所以不能出離三界,如在色界與無色界。
|
|
252、
何謂五淨肉?五淨肉與鍋邊素是否是同一意義?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五淨肉?五淨肉與鍋邊素是否是同一意義?
若一個人受五戒和菩薩戒,是否一定要茹素.
若一個人受戒後無意中或一時境界現前,而犯戒,他該如何做,才能達到懺悔?
( 黃超偉 於 2003-12-08 23:19:39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我只聽過三淨肉,沒聽過五淨肉。
(1)三淨肉:1.不見殺 。2.不叫他殺。3.不為我殺。
(2)吃素是培養慈悲心。修行本來就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不是在求自我享受,
所以從口欲下手,是要讓自己的道心能更堅定,如此發心,當碰到逆境,
比較容易調整自己。如果忘記,也表示慈悲心減薄,要說無意,
就像出家人過堂吃飯,所發的不知是葷食,如此雖吃,也不失慈悲心。
所以要懺悔,恢復慈悲心就可以。
|
|
    
回頁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