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頁首

真光禪寺將過去留在PCHOME留言板的學佛答問資料,彙整保留下來供給網友參考,
非常感恩大家的奉獻!


73、為他人付出,而內心不用去為自己回向? 74、 親情與抉擇?
75、素食與家人? 76、吃苦?了苦!
77、如何觀「空」? 78、 學佛與修行?
79、(1)虛空有盡?無盡? (2)「捨家」是捨什麼? (3)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的差別? (4)如何圓滿出家? (5)何謂「放下萬緣」? (6)何謂「不思議解脫」? (7)奉持齋戒,是否也是修慈悲心,轉心念? 80、(1)何謂「攀緣」? (2)「隨緣」與「攀緣」的區別? (3)何謂「解脫」? (4)窮人可以學佛嗎?
81、 「無明」與「無名火」? 82、 「意譯」與「直譯」?
83、「大」的含意? 84、一念之別
85、如何撫平? 86、素食與雞蛋?
87、麵包與餅乾? 88、打佛七?
89、為何稱菩薩?居士? 90、法喜與感恩
 
                     

學佛釋疑

☆★☆★☆常船法師☆★☆★☆

73、為他人付出,而內心不用去為自己回向?

請問師父:
我們若是默默的為他人付出,而內心不用去為自己回向,也不去想往生後的事。
那是不是一樣可以隨著業力,自己不需要去回向,就會往生到該往生的地方去?
人生有著學習不盡的事。
一切的體悟,就如同從山腳下往山頂上走著,
走著走著---途中頂著炎熱的烈日,
忽而陰天了,忽而烏雲密佈了,突然又狂風暴雨了,風息了,雨停了;
走著走著走,到了山頂上,
一片青山翠綠,微風吹著,鳥語花香,霎時心中無比的清涼......!
願 眾生與我等離苦得樂、輕安法喜!

(1) 一般為別人發心,都是存好心,
就只知道付出就好,不求回報,這心態已經不錯了。
但沒回向,與一般的行善沒什麼差別。
所以,這樣的善行,將來果報是在天道。
佛教與其他宗教是有不同的地方。
佛教所說的回向可分為事、理來說:
★ 事:目前所希望的,
如求事業、消災、孩子平安……。
這有通於一般。
★理:心念的轉換。
回向求生淨土,不是等往生,而是要將現象轉成淨土。
換言之,直接把現象當做淨土去看。
這才能說念念不忘淨土,淨念相繼。在淨土中,一切都是美好。
所以當你發出善心時,也是美好,可將心念轉成(回向)淨土看待;
成熟後,看一切處都是淨土(一心不亂)。
如是因,如是果,將來決定往生。
如果不能如此,最起碼碰到任何事情,都能往好的地方去看,讓善根增強。
如果不這樣回向,就只念「回向偈」,
事實上,心念不強,心還是在別處,比求生淨土的心還強。
所以,念「回向偈」是一種提醒。
使生活中不要忘記,如此在生活中,也是修行。
(2) 人生的旅途,有好有壞。
發心修行,一般都碰到壞的,能保持不斷,才能達到吃苦了苦。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要離苦,都要經過磨練。
你比喻的很好,就像爬山一樣。
要爬山,心裡就要有準備,吃苦是免不了的,
但是當你爬到山頂,一切的苦,都化為烏有,內心是歡喜、清涼。
真恭喜你!
修行就是這樣,用修行的心看世間。
當然,在過程中不好受,但都會過去的,不要太在意。
祝你開大智慧。

74、 親情與抉擇?

請問師父:
在這一生中,當遇到了親情(為家人分擔和盡一份責任),
以及自己已經選擇的路。
這兩者之間,難以做抉擇時,應該如何讓兩方面都圓滿?
請師父開示.謝謝師父!

很多事情,在事項上很難圓滿,只能盡力而為,讓每一方都能接受。
但在理上,可以圓滿。
因為發心是善,所以在看法上,能讓內心平衡。
雖然在抉擇中,有一方比較吃虧,但因為是善心,可當做磨練、修行來看;
眼前雖然不好,但最終能得到好處,因為成長是要付出的。
所以在抉擇中,自己去取捨;
好的一方固然好,壞的一方也好,
因為用修行來看,在當中雖有苦,但因發了善心,
就能無怨無悔的去接受,所以也是善。
如此心就能安,就能圓滿。
75、素食與家人?

師父,阿彌陀佛:
弟子和我同修,已經吃素食兩三年了.
這陣子,孩子周休回家.常常唸著,想要吃我以前煮的葷食;而且有些不悅,
要我和他去葷食餐廳吃飯,說我可以吃肉邊菜.也希望我吃一些肉.
我曾說,要買葷食回來給他吃;他說他自己不會去買?
他要我像以前一樣,煮一些肉類給他吃.
和我先生,吃了兩三年的素食;要煮肉類,有些不想.
但是要如何能夠讓兒子,不要不悅,
或是有些不諒解,或是對吃素食,或是對佛教,不要因此誤解,或是有不好的感受.
弟子應該如何做,比較圓滿?
謝謝師父!

在家能吃素最好。
如果全家不能接受,可以買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
這是允許的。
自己可以繼續保持吃素,也可煮給小孩吃肉,
畢竟孩子還在成長過程。
沒有學佛之心,有時強求反而效果不好。
成長是需要時間、空間,
學佛家庭圓滿比較重要,如此自己才能安心學佛,
小孩才有機會再接觸佛教,這樣是沒關係的,
反而使自己的包容度更寬廣,可以利他,也能利己。
76、吃苦?了苦!

師父:
在生活中,確實感受到,常常會隨著成長的環境,
守著一些自認的原則.不曾吃過的苦,不曾見識過的事,有時候會轉不過來,
硬是執著,堅持著自認的原則.
從師父<心經>的開示中聽到,
吃了苦之後,就會把這些自認的原則和我執放下.
您說:"成長之前先吃苦";"吃苦了苦". "...這些苦,都是佛菩薩的示現;
讓我們的原則和我執放掉.
"從成長的體驗中,確實感受到,守著自認的原則不放,
這種慈悲和包容,是有限度的,
是會拿尺來量的;這種慈悲心,是有限的,有分別的.
以前總是覺得---吃苦,好苦!
聽了師父的<心經> 開示.
現在在苦中,會告訴自己---在"了苦"啊.
在我的人生中,若是有"十分"的苦要受;
那我若是已經受了九分---有"苦"就"受"!
"了苦"之後,成長了,苦盡甘來.
是佛菩薩示現,要我們更能夠了解眾生的苦;
更加的包容,慈悲一切!
我是在"學習成長",是在"了苦"啊!
願一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

人生吃苦是難免的。
能去接受,在別人眼裡,或許是苦,
但在自己的心裡,卻是一種成長,是苦盡甘來。
這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說:「了苦」。
能接受現象的變化,是去我執的過程。
當然開始會不適應;但再繼續保持下去,在見解上又會提升,
也可說是智慧的增長。
擇善是對的,但需要再提升,可達到無我。
對現象會更有包容度;否則光談空,
雖可不在乎,但會缺少悲心,對他受用不夠。
這是在入手處上的差別。
77、如何觀「空」?

請問師父:
在平常的生活中,
做任何事情,要怎麼觀空?

觀空,可從很多角度來說。
這裡就用兩種來說明:
(1) 觀現象的無常:
因為一切都會過去,人都會死,東西都會壞,沒有一樣是永恆的。
思想先清楚,再去觀它的變化。
因為人不是馬上死,東西也不是馬上壞;是慢慢變化,從有到無。
所以當你發現在變化時,當下就要認同是無常,可回歸空。
(2) 了解現象都是無常:
趁東西還沒壞時,學習慈悲喜捨。
因為眾生苦很多,能讓眾生受益,自己對現象也可放下(可回歸空)。
但是一般眾生心性不定,所以在發心中,逆境比較多;
對一切現象也能看破(自己與別人),這個難度比較高。
但因為該捨都捨了,對一切現象,就能達到不取不捨(空)。
78、 學佛與修行?

請問師父:
以在家居士而言,是說"學佛"?或是也可以說 "修行"?
說"修行",也可以指在家居士嗎?
聽了師父『心經』的開示:
您說到:「...學佛之後遇到問題,要用方法要去思惟佛 法...」。
「我們常常是用個性去面對問題,而不是用佛法 去面對問題...」。
聽了這段話,讓弟子更加的去提醒,日常生活中的心情反映---
有沒有思惟佛法?有沒有將所學的佛法,運用在生活中?
是不是用個性和情緒在面對問題?
還是真的有心平氣和的,用佛法和智慧去處理問題?
謝謝師父!

修行是依法不依人。
只要依佛法修行,不管在家、出家,都可稱為修行人。
只是以在家身份,一般人比較不這麼看,都是稱為學佛。
其實兩者的稱呼,也沒什麼差別。學佛也是修行,
在佛教裡,修行也是學佛。
事實上,這只是一種提醒。
讓生活中有修行的認知,有修行的看法;生活中會比較柔軟。
因為承認自己是修行(學佛)人,
會往慈悲、忍辱、空的角度去思維,使心調伏;
無形當中,會增加自己的耐力。
對法的認知,會再加深,如此下去,更可拋棄自己的意思型態,與法相應。
如果沒有修行的認同,善根又不強,
碰到事情,就容易情緒化;
佛法就暫時擺一邊,比較容易與煩惱相應。
79、(1)虛空有盡?無盡?
(2)「捨家」是捨什麼?
(3)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的差別?
(4)如何圓滿出家?
(5)何謂「放下萬緣」?
(6)何謂「不思議解脫」?
(7)奉持齋戒,是否也是修慈悲心,轉心念?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您,虛空是否無邊無盡不可稱量?
如果是的話,那為何會有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無量壽經』中,(第24品)
三輩往生,提到捨家棄欲。
「捨家」是否是捨離這個親情的束縛?
而不是捨這個有血緣關係的家?
否則佛又教眾生,孝為第一。是否會造成矛盾?
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其差別在何處?
又如何才能圓滿的出家,
何謂「放下萬緣」? 何謂「不思議解脫」?
奉持齋戒,是否也是修慈悲心,轉每個心念,念念起慈悲心?
請師父開示 感恩您 !

1.虛空是無邊無盡,這是以總體來說。
而虛空有盡,是以我們的能力所看到。
雖然現代科學發達,能感受到虛空的無盡;
但以我們的心量來說,還是有上限,故說虛空有盡。
因為佛菩薩的願力是恆久、不斷,
所以真正發大心,願力是無窮的。
2.捨家,是捨離束縛。
因為一般人最執著的就是家庭;這算是正常的貪欲,所以說捨家離欲。
孝順,是要懂得付出,這就是要學習慈悲喜捨,又要不執著。
所以在這兩方面要清楚,才能達到空有不二。
3.出家與在家修行差別,
這要從兩方面來說:
(1)空:
出家,沒有家庭束縛,容易放下。
在家,因有家庭束縛,掛礙較多。
有:
出家,發心對象較廣,可平等心對待眾生。
在家,因有家庭,發心對象一般都局限自己人。
(2)學習:
出家,時間、對象、環境,都比較殊勝。
在家,時間上,有時比較受到限制。
在周遭、環境、對象,沒有寺院來得殊勝。
但修行中,善知識是很重要。如果沒有,雖然認真修行,有時效果不好,道心不易提起;
有的話,雖然路不好走,也能再接再厲,往前走。
所以修行的得度因緣,在於善知識。
4.出家,要能圓滿,得到真實利益,對法的認識是跑不掉的。
這就要看你親近善知識的教導;
否則,以經典為主,努力修行,能蒙三寶加被,開發智慧,如此的出家就很有代價。
5.真正懂法,就能知道,什麼是萬緣放下?
就能自在、無礙。
6.不思議解脫,是離開分別心,也離開口上的議論。
意思是說,解脫不是嘴巴說說而已,
也不是內心幻想多殊勝的境界;是超越心思、口議的境界。
這樣的境界很多,但對空、有要真實印證才行。
7.奉持齋戒,是修自己為主。
要說修慈悲也有,但嫌不足;可說是修慈悲的基礎。
因為自己做好,要再慈悲別人,會比較殊勝。
因為自己有進步,會做得比較好。
如果懂得慈悲,在戒方面就有包含在內。
可知戒,是要改變自己;與人相處時,不會侵犯他人。
能慈悲就是要幫助他人,所以不會侵犯他人。
在學習過程中,可同時學習,不會有所影響,會有幫助。
要把碰到的苦,當做修行來看待;不要怕,將來能成就。

80、(1)何謂「攀緣」?
(2)「隨緣」與「攀緣」的區別?
(3)何謂「解脫」?
(4)窮人可以學佛嗎?

請問師父:
何謂「攀緣」?其區分界線又為何?如何做到不攀緣?
「隨緣」跟「攀緣」如何拿捏?
何謂「解脫」?打個比方,就簡單的一件事.一句話,當下處理過後,或聽過就心無罣;
當下就這小部份,局部的解脫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出世的解脫,也就是漸次的,而不是一下馬上得到的?
又窮人可以學佛嗎?曾聽人說有錢有閒好學佛修行,是這樣嗎?
請師父開示,謝謝.

(1)人都要生活,不管是自己一個,或在團體,六根都會接觸六塵。
如果不了解佛法,就是攀緣(對現象都有取捨)。
(2)了解佛法,才能隨緣(懂得空、喜捨)不變。
所以應該從法上去認知,才能真正淨化自己。
當然這當中有很多點;可以慢慢累積,可達到面。
因為難度不同,要隨緣就要下功夫,才能將內心淨化。
學佛就是要斷煩惱。
但煩惱的毒素存在內心;所以在排毒時,苦是免不了,這是學佛者應該要了解的。
只能說碰到逆境,不用特別強求,繼續走下去。
(3)俗話說:「吃苦了苦」。
用佛法的心去看,就能隨緣,進而達到解脫。
一般有的能看的開,是一種經驗;一種是心性開朗,不能說是解脫。
因為也只不過是局部而已,不能隨時隨地都能超越。
所以還是要會歸佛法,才能說是真解脫(一切處都能自在)。
(4)學佛人人都可以,不分貴賤。
只要有心,都可以學的很好。因為學佛是淨化思想。
轉念的功夫,不是在金錢上論多少。
而且發心,也可從身、口、意來做。
出力、禮佛、說好話、轉心念向佛法,都可以。
所以貧窮人,也可學的很好。

81、 「無明」與「無名火」?

請問師父:
「無明」和「無名火」,有沒有差別?
謝謝師父開示!

佛門中稱煩惱中的人---起無明。
一般人不知對方如何生氣---發無名火。
事實上,兩者都是針對煩惱的人來說。
但嚴格說,「無明」比較細,可隱藏於內心;
「無名火」比較粗, 顯現於外。
82、 「意譯」與「直譯」?

請問師父:
『心經』的翻譯本之中,
鳩摩羅什法師意譯,和玄奘法師直譯的差別在哪裡?
謝謝師父!

「直譯」是按照梵本一句一句照寫。
「意譯」是取意;將經文的意思表達出來,不一定一層不變。
如『彌陀經』中十方佛,只寫六方,其餘四方,則用亦復如是來取代,
讓看經者能清楚明瞭,而不會感覺到都在重複,如此心情會比較歡喜。
當然直譯也有好處,雖有重複的地方,可幫助修定,所以完全以看經者為主。
83、「大」的含意?

請問師父:
我們一般說---慈悲;智慧.
那「大」慈「大」悲;「大」智慧.有何含意?
有什麼差異?
謝謝師父!

慈悲心一般人都有,但對象都局限,不能廣泛。
所以這「大」,就是來學習佛菩薩的慈悲;能拓展到一切眾生。
就像虛空,能包容一切,所以稱之為「大」。
有大慈悲,定能有大智慧,是如影隨形;
因為慈悲能開發出智慧。
學佛,要發大慈悲心,是一種目標。
讓心朝這個方向來做;剛開始會不適應、很苦,
但有心學,會越學越像,自然能了解佛的含意。

84、一念之別

師父,阿彌陀佛:
弟子看到心靈故事中的"得與失"以及"經驗"中,
有一句話,以及您在故事後面的開示.讓弟子有所感言:
"欲上天堂,先下地獄."--- 體悟到人間地獄之苦,與眾生感同身受;
看盡世間冷暖,將我心比他心!......
以及您在每一則故事後面的開示:
"逆境會讓人墮落、憎恨、煩惱;
但是也可以增長慈悲、忍辱、智慧.這完全在看法上的差別......"
身在娑婆現象之苦的地獄,體悟人間煉獄的八苦.
一念之別是墮落、憎恨、煩惱;或是慈悲、忍辱、智慧?
欲上心靈淨土的極樂世界,就在這一念之別!
但是愚痴者---我也!常常撞得頭破血流,仍在人間地獄!

要開智慧是要付出的,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
何況是出世間法?當苦吃夠了,自然能開智慧。
所謂:「吃苦了苦」。
這樣的智慧會刻骨銘心,不會忘記,隨時拿得出來,生活才能真實自在。
因為佛法懂得運用,所以吃苦中,也可以當做佛法的試驗階段,達到真實受用為止。
所以不要氣餒,繼續走,會有出頭的一天,三寶會加被的!
所以學佛中吃苦,都是有代價的。
剛開始雖然在惡法中,時間到,還是會增長善根的。
因為那是在脫胎換骨的過程,將內心的苦因磨掉,不要以為在退步,這是一種成長過程。
85、如何撫平?

請問師父,
我常常的會誤解知心好友的用心,刺傷了知己,傷知心好友的心.事後心裡好自責!
刺傷的心,如何撫平?
請師父開示.感恩不盡!

刺傷好友,要看你結交的人。
君子不計小人過。如果有度量,是很容易釋懷,因為都是好友,能體諒對方的立場;
如果不是很有度量的,這樣的好友,可以降一級,因為不是可學習的對象,不必太在意。
但有因緣需幫助時,要盡力幫忙,以彌補自己的過失。
刺傷自己,可當做成長過程,畢竟還在學習。
人非聖賢,熟能無過?
有一次的經驗,會更提醒自己;將來的過失會減少。
因為我執有減少,不容易與人衝突,
也知道說話的重要性,輕重分得清楚,也可以提醒別人,有教育性,沒有壞處。
但這建立在好友上。如果好友能接受,你就能釋懷,也才能達到此目的,否則內心會放不下。
所以要多結交良友,對自己才會有明顯的進步。
86、素食與雞蛋?

師父,您好:
請問吃素食,吃雞蛋有沒有關係?
吃素食,主要的用心是什麼?
謝謝師父開示!

吃素是在長養慈悲心. 既然是以慈悲心為出發點,就不吃蛋.
有人認為蛋有無形(無生命);但怎能知道當下要吃的蛋,是無形的?若是有形該怎麼辦?
一般吃蛋,是以營養成分來說.
我覺得是慈悲心的問題.若真發心,這方面是可以調伏的;
因為可從別的攝取.學佛要知道慈悲心的好處,才會努力去做.
當你想去慈悲眾生時,就不會很難,而且會增長很多的智慧.一定有代價的!
87、麵包與餅乾?

請問師父,
如果住家附近都沒有"素食的麵包店",
那含有雞蛋的餅乾,麵包和蛋糕,可以吃嗎?
或是過年過節,朋友送的,含蛋的餅乾和蛋糕,可以吃嗎?
謝謝師父!

(1)附近沒有素食麵包店,就調適一下自己;
因為有很多可以吃,不見得非吃有蛋的麵包不可.
(2)過年過節朋友送的,可以轉送給有吃蛋的朋友.可以結善緣,
因為他本身有吃,可以接受.結緣要適合對方的需要,才能恰到好處.
不要以為自己不吃,在培養慈悲心,卻叫別人不要修慈悲.
譬如小學畢業,其課本、參考書,可留給讀小學的人. 因為自己不用,對他人也有幫助;
有一天他也會畢業的.
同樣的,由於你的善行,也讓朋友種下新的善心,
對他在善根方面會有幫助的.所以都有好處不相妨礙.
88、打佛七?

請問師父,為什麼會叫做"打佛七"?

打:打掉妄想,出生智慧.
有句話說:「打的念頭死,許你法身活」.
佛七:念佛七天的意思.
七天,一般是從《彌陀經》中所說,
若一日乃至七日,能達到一心不亂者,可往生極樂世界.
古德為剋期取證,所以就定七天為一期.
七:還有一種說法,是指第七識(末那識).也就是取捨之心.
所以佛七就是用佛的心,來打掉內心取捨之心,
而能達到一心不亂(不取不捨).
89、為何稱菩薩?居士?

請問師父,
為何稱在家居士為"菩薩"?
何謂"居士"?

居士:指居家修行有德之士的稱呼。
一般對在家居士發心者就稱菩薩。
一者,有真實幫助眾生的行為。
二者,希望在發心中能任勞任怨,以無所得的心來對待眾生;
對自己的道業才會有真實幫助,可達自利利他。
是一種法上的提醒。
90、法喜與感恩

師父,阿彌陀佛!
每次從山上回家,都非常快樂!那種樂很難形容.
有時頭腦在回想師父您所開示的法的時候,那種樂更是久久不失;
且感覺身體都輕飄飄的,好奇怪!
最近兒子出了一點事,也讓我的心如在洗三溫暖.
一下讓我全身發抖幾乎站不穩;一下讓我高興得整個人都快要跳起來.
不過靜下來的時候,就知道這樣子不對.
修行人的心,不可以隨境界起伏.
就像師父您所開示的:
人不可以只過白天,晚上不過.
當逆境來的時後,一切都要去面對,接受,承擔與包容;當下不可隨境界隨波逐流.
再仔細想想,人生的舞台上,每個人戲演完了,終究還是要消失,
只是時間上的差異而已,沒什麼好執著!
不過這次弟子家裡的事情,還是非常感恩三寶加持,以及師父和眾多師姐的幫忙!
有的送一碗熱湯,有的送大悲咒水,有的法語安慰與敷慰心靈的創痛,
有的想好多辦法來供我們參考,真的很感恩!
而師父要我鎮定下來,持誦<普門品>.以七部為一個段落,連續持.
非常感謝師父與各位菩薩,
讓我深深體會到,學佛不寂寞,也讓我的家人深深感動學佛人的精神.
像這麼好的師父,這麼好的道場,我是跟定了!
相信我的家人, 也一樣有此深深的體會.
對各位的幫忙,無法好好的表達,敬請原諒!
最後,但願還沒學佛的人,趕快來加入!

學佛時常聽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就是讓自己去體會.
別人說好、說壞,是另一回事,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最實在.
能從困境中站起來,對三寶的心才能真實保持,信受度才會高;
成長就能看得出來,生活才能感覺到受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