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頁首

真光禪寺將過去留在留言板的學佛答問資料,
彙整保留下來供給網友參考,非常感恩大家的奉獻!


433、何謂諸法一如?何謂一真法界? 異同在何處? 434、何謂離言說相?何謂離心緣相?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
435、何謂身語意三輪弘教?佛門的五忍,是那五忍其義各為何? 436、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是何義? 淨業三福的意識為何?
437、何謂大用無方?何謂佛立三昧? 438、何謂『大空三昧』?何謂『般舟三昧』? 兩者有何異同?
439、轉摘短文一篇雲煙供養大家! 題目:『著墨與留白』 440、未出世的胎兒是否可以皈依?
441、何謂輕安?何謂無沒識? 442、何謂四依法?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要如何分辨之?
443、三有托化蓮池,是那三有? 444、一心不亂與一心繫念在修行上的差異?
445、何謂圓證三不退?學佛人當如何修學才能達到? 446、何謂淨幻?何謂染幻?之間差異在哪裡?
447、權教菩薩,別教菩薩和圓教菩薩,祂們的差別在哪裡? 448、維那是何義?何謂禪那?
449、什麼是盂蘭盆法會?回向的意義? 450、何謂四事供養?何謂六停心? 與五停心差異在哪裡?
 
                     

學佛釋疑

☆★☆★☆常船法師☆★☆★☆

433、 何謂諸法一如?何謂一真法界? 異同在何處?

師父:"阿彌陀佛"
何謂諸法一如?何謂一真法界? 異同在何處?
請師父慈悲開示!

( 黃超偉 於 2004-07-17 21:40:30 留言 來自210.69.180.250)

諸法一如:一是指本體。一切萬法的本體,都是空性,如如不動(表示不生不滅),
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一真法界:一真是講本體。法界是指十法界。所以說一切(不管好壞)都離不開自性。

434、 何謂離言說相?何謂離心緣相?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離言說相?何謂離心緣相?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
敝人有感而發寫了一手詞,請大家不吝指教:
一盞明燈照暗室,一聲佛號喚群迷;
細覽經書求智慧,淨觀佛像悟自性.

( 黃超偉 於 2004-07-19 21:30:18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離言說相:相本不可取(因為無常、假、空),所以在說現象時,
要了知真相,如此才可遠離分別心,讓心平穩。
(2)離心緣相:當心接處六塵時,要了知自性本空,
如此才能不受現象的束縛,也能保持真相。

435、何謂身語意三輪弘教?佛門的五忍,是那五忍其義各為何?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身語意三輪弘教?佛門的五忍,是那五忍其義各為何?

( 黃超偉 於 2004-07-21 15:32:07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何謂身語意三輪弘教: 這是指佛的身語意在弘揚佛法。
三輪:
一.神通輪,又云神變輪。由佛之身業現種種之神變,使眾生起正信者。
二、記心輪,以佛之意業分別他之心行差別者,記心者,識別他之心也。
三、教誡輪,又云正教輪。以佛之口業教誡彼而使修行者。
此三者,如次第為身意口之作用,先以神通導之,次以記心鑑機,次以教誡,使行正道。
(2)佛門的五忍: 五忍是菩薩法,
一.伏忍分上中下, 二.信忍上中下, 三.順忍上中下,
四.無生忍上中下, 五.寂滅忍上下,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
是從地前三賢開始,逐漸修行直到成佛。

436、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是何義?淨業三福的意識為何?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華嚴經有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是何義?
觀無量壽佛經有云:淨業三福的意識為何?

( 黃超偉 於 2004-07-26 22:30:22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是指本體,多是指萬法。
由本體顯現萬法(一即是多),萬法不離開本體(多即是一)。
兩者是同時存在(一多不二)。
(2)淨業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437、何謂大用無方?何謂佛立三昧?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大用無方?何謂佛立三昧?

( 黃超偉 於 2004-07-28 15:06:19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大用可以只本體,如需空包容一切,不分好壞,故稱『無方』。
也可說如來所立教法,遍滿十方,如同空界,群生萬類,普沾其利,
不限一隅,故稱『無方』。
(2)『佛立三昧』就是『般舟三昧』。 『般舟』是梵語,翻成這邊的意思是佛立。

438、何謂『大空三昧』?何謂『般舟三昧』? 兩者有何異同?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大空三昧』?何謂『般舟三昧』?
兩者有何異同?

( 黃超偉 於 2004-07-28 15:28:14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大空三昧:即不執於空,亦不著有,照見空與不空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之三昧;
住此三昧者,即住於佛之無礙智慧。
(2)般舟三昧︰又名常行三昧。
乃依《般舟三昧經》所修之三昧,以九十日為期,身常旋行,不得休息。
口常唱阿彌陀佛,心常想阿彌陀佛。或先想後唱,或先唱後想,想唱相繼,無令休息。
此種三昧,極能斷除宿障,於諸功德為最勝。
又,「般舟」係為梵語,華言「佛立」。『佛立』有三義,謂『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功德力』。
依此三力能於定中見十方佛顯立行者之前。故此三昧又稱『佛立三昧』。

439、轉摘短文一篇雲煙供養大家! 題目:『著墨與留白』

轉摘短文一篇雲煙供養大家!

題目:『著墨與留白』
『著墨與留白』 有一次國畫比賽,題目是:「雪中的白鶴」。
結果,一群畫家頓時舉手無措,不知如何下手才好。
記得小學時,課本中有兩則故事,也很類似。就是有一位大師 ,要考驗一群畫家的機智,
於是出了兩個題目『深山何處鐘』 及『踏花歸去馬蹄香』。
結果,第一道畫題中,有人畫了一口大鐘在深山裡,加上一群人在旁傾聽著;
也有人畫了一座山, 山頂有一口洪鐘,鐘旁站著一位小沙彌,正在敲著鐘;
另有一位畫家,只畫了深山中隱約有一座寺廟,一位出家人,站在深山裡,
正側耳傾聽,畫中並無任何鐘、鼓。結果,他的畫卻獲得 大家的好評。
第二道畫題裡,有人畫了一匹駿馬,正踩著鮮花急馳而過;
也有人畫滿了百花,馬兒穿梭其間,另有一位畫家畫了一匹馬,無花亦無草,
只是蹄旁有蝴蝶飛舞著,真是道盡了『香』的意味。

( 知日直心 於 2004-07-27 04:45:05 留言 來自 220.135.80.23 )

在生活中人、事、地、物的相互對應的方法與態度, 何嘗不是要隨時運用『著墨』與
『留白』來處理, 所謂權宜方便是也!
那麼,有時候就不會庸人自擾,甚至於搞得劍拔弩張

440、未出世的胎兒是否可以皈依?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師父;
1.未出世的胎兒是否可以皈依?
2.還在呀呀學語的幼兒是否就可皈依?
3.有位女眾居士問及自己本身已吃全素, 但是還必須煮葷食照顧家人,
這樣的情形是否可受菩薩戒?懇請師父慈悲開示.

( 家怡 於 2004-08-02 01:26:32 留言 來自 61.31.162.58 )

皈依三寶不是形式上的皈依,因為要瞭解才能照做,如此才能受益。
等於說是有心學佛與無心學佛。所以:
(1)未出世的胎兒是不用皈依,因為完全不知情。
(2)還在呀呀學語的幼兒,可以不用皈依,但可時常帶去佛寺,
讓六根能接觸三寶,種下善根。
(3)菩薩都是為眾生在發心,不顧自己的立場。當然啦,可以不用煮就不煮,
但非煮不可就煮,如此家庭才會圓滿,否則家庭時常會鬧革命,
因此可以買三淨肉來煮。這樣也符合菩薩的精神,所以可以受菩薩戒。

441、何謂輕安?何謂無沒識?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輕安?何謂無沒識?
以下兩首詞是我拙作,請師父與師兄姐們多家指導.
一盞明燈照暗室,聲聲佛號喚群迷;盡覽經書求佛智,靜睹佛像體清淨;
清心淨念佛號續,止觀自性悟佛性。
一聲一聲佛號、一幕一幕回憶;明知不能夾雜、雜念依然縈繞;
迷妄仍然迷妄、修行繼續修行。

( 黃超偉 於 2004-08-02 15:20:25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輕安:是指身內感官有喜的感覺,心具有喜覺支,如此是輕安的狀態。
(2)無沒識:是阿賴耶識(梵語)翻譯過來舊譯稱之無沒識,
新譯是作藏識。也就是第八識。

442、何謂四依法?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要如何分辨之?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四依法?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要如何分辨之?
若一個人得癌症末期,身體承受痛苦,很想念佛;但是身體一直被病痛所牽引,
而無法念佛時,該如何做才能靜心念佛?

( 黃超偉 於 2004-08-03 21:49:05 留言 來自210.69.180.250 )

(1)四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是說修道者當以教法為依,不可以人為依。
若其人雖為凡夫,或外道,而所說之理契合於正法,亦可信受奉行;
反之,若其人雖現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說者不契合於正法,
則自當捨離而不可以之為依止。
(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是說三藏中有了義經、不了義經,
修道者當以明示中道實相義之決定了義經為依,不可以不了義經為依。
(三)依義不依語:是說修道者當以中道第一義為依,不可以文字、
語言之表現為依。
(四)依智不依識:是說修道者當以真智慧為依,
不可以人間情識為依。
(2)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要如何分辨之?
小乘以三法印來分辨;大乘以一實相印來分辨

雖如此說,這是對懂的人可以清楚分辨,但對不懂的人還是不會分辨。
所以一般可從親近的善知識,看他生活的發心如何,是否有為名為利,
還是有關愛眾生,生活作的好,佛法不會太離譜,是可以親近的。
(3)病苦要修行確實不容易,因為心很難專注。但如果不能念,
可以放念佛機用聽的,或是看佛像也可以,或家屬一旁念佛,讓病者來聽,
看他適合的方式,這可能要多方面來嘗試。

443、三有托化蓮池,是那三有?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晚課讚佛偈有句:三有托化蓮池,是那三有?
紺目澄清四大海,中的四大海是指哪裡?若自做,若教他做,見做隨喜.
中的"見做隨喜"是何意?

( 黃超偉 於 2004-08-08 08:38:41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三有 三是指三界;有是指有生死、煩惱。
(2)四大海 是指在須彌山四方之大海,須彌山在四大海之中央。
所以稱四大海者,非指大海之部分,乃指其全部而言。
(3)見做隨喜 自己沒作,看見別人不管作善、作惡,有發出歡喜心,
都是見做隨喜的表現。

444、一心不亂與一心繫念在修行上的差異?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一心不亂與一心繫念在修行上的差異?
以下是我最近的感想予法師與諸位菩薩大德共享,祈請指導:
人生是苦海,千萬人游其中,迷失了方向;人生是一場夢,
又有幾人能在夢中清醒過來;人生是一場笑話,天天都有人製造
令人哭笑不得的愚蠢笑話。有人認為人生是瑰麗的、
也有人認為人生是灰白的,我卻認為人生是五味瓶…….
喜、怒、哀、樂、苦。
有人對人生種種很執著、也有人對人生感厭惡而放棄,我倒認為人生隨緣就好,
如此人生才會逍遙自在。

( 黃超偉 於 2004-08-08 21:40:08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一心不亂:指成就而言。
一心繫念:表示專注在修行中。

445、何謂圓證三不退?學佛人當如何修學才能達到?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圓證三不退?學佛人當如何修學才能達到?
金剛經裡的三心了不可得,學佛人該如何修學呢?

( 黃超偉 於 2004-08-11 19:00:29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三不退
(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
(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
(三)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
這是菩薩的境界,在空、有都要有證悟的境界才能做到。
(2)三心了不可得,三心是指過去、現在、未來。這要見性,知道空性,
對現象的假象,雖還有煩惱產生,但可以保持正確的思想,很快的將煩惱化掉,
不會停留在過去、現在、未來;也因為瞭解空,所以停留也無所謂,
因為不會煩惱,猶如電視要看也好、不看也好,有自主權,不受影響。

446、何謂淨幻?何謂染幻?之間差異在哪裡?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楞嚴經云:從始至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此"念"由何處而生?從何處而滅?
何謂淨幻?何謂染幻?之間差異在哪裡?

( 黃超偉 於 2004-08-12 19:02:52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念由何處而生 對現象有「取」的心。表示有貪求的心。
(2)從何處而滅 對現象有「滅」的心,如現象的改變,
有時會讓自己憂鬱、煩惱..。
(3)淨幻 說清淨也是幻。
(4)染幻 染也是幻。 所以淨、染都是不可得,因為都是幻。
好比世間的善人與惡人,雖有善惡之分,但同樣是無常,因此都不可得。

447、權教菩薩,別教菩薩和圓教菩薩,祂們的差別在哪裡?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佛經上有權教菩薩,別教菩薩和圓教菩薩,祂們的差別在哪裡?
以下是敝人最近的愚作,祈請師父和在家居士菩薩不吝指導:
痛苦總是會過去,快樂不會太長久;哀傷隨時會報到,喜悅隨時會離開。
暗夜的盡頭是黎明,暴風雨後終歸寧靜;激情是後悔的開始,痛苦在錯事後出現;
煩惱是快樂的延伸,愚蠢是聰明的鄰居。

( 黃超偉 於 2004-08-20 17:32:19 留言 來自 139.175.216.110 )

天台宗有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分為權教與圓教,
權教包含藏、通、別。
(1)藏教︰全稱三藏教,即指小乘教。
(2)通教︰為大乘之初門。闡述事物的本質空無自性(體空),
非但見空,兼見不空。所謂「通」者,謂依此教起修,
則鈍根者可與前述之藏教相通,能證小果。利根者能通入下述之別、圓二教。
此教通同前後之藏、別、圓三教,故稱通教。
(3)別教︰說但中之理(即明三諦隔歷,於空假之外別立中道一理)。
依之修次第三觀,斷十二品無明,得至佛果。此教乃獨被菩薩,不涉二乘,
有別於前者之藏、通二教。又,所談法門行相,隔歷次第而不圓滿,
有別於後者之圓教,故稱別教。
(4)圓教︰說不但中之理(即三觀圓融,即空、即假、即中),
依之修圓融三觀,斷盡四十二品無明,得至佛果。此乃圓融、圓滿之教,
故稱圓教。 前三教同為權教而淺,第四之圓教為實教而深。

448、維那是何義?何謂禪那?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維那是何義?何謂禪那?
最近即將展開佛七法事,很多師兄師姐菩薩大德,為佛七忙裡忙外的粉刷佈置,
出錢出力護持佛事,令我非常感動,在此祈求三寶加持使諸位菩薩大德,
身心如意自在、法喜充滿。
在一個少至二、三人多至數千人的團體,不論這團體性質如何,難免都會有爭執,
如古人所說:只要有人就會有紛爭、是非,因為每個人來自不同的生長背景和
不同的社會階層,團體生活是很好的歷練和修行,所以當覺得事事不順心,
就當作是修行;若是被人冤枉就當作是消業障,如此心情就可以平復,
千萬不要有報復心態,這樣才不枉費此生做人的難得福報。

( 黃超偉 於 2004-08-21 13:36:07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維那 又稱為知事,亦曰悅眾,謂知其事悅其眾也。
表示能帶領大眾往修行的方向,令大眾歡喜。
(2)禪那就是禪的意思。禪是梵語又作禪那、馱衍那、持阿那。
意譯作靜慮、思惟修習、棄惡、功德叢林。

449、什麼是盂蘭盆法會?回向的意義?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師父
1.什麼是盂蘭盆法會?
2.回向的意義?謝謝師父開示!

( 家怡於 2004-08-12 12:09:28 留言 來自61.31.162.58 )

(1)盂蘭盆法會 是藉由眾僧修行的力量來超渡三途的眾生。
起因是目腱連尊者,雖已修到阿羅漢果,還是不能救在餓鬼道的母親,
因而求救於佛,佛才開示,需要眾僧的力量才能拔度,
所以就在眾僧在結夏後,用供僧的方式(也可說是齋僧),
藉由眾僧的功德力一起回向, 讓齋主滿願,濟拔三途的親人。
(2)回向的意義 是一種希望、願望,是藉由修行的功德力,來達成自己的目標。
如求生淨土、消災、免難....,這是因人而異,所以可以隨時的改變,
因為階段性的需求不同。但大致都不離開增福、增慧!

450、何謂四事供養?何謂六停心? 與五停心差異在哪裡?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釋:何謂四事供養?何謂六停心?
與五停心差異在哪裡?

( 黃超偉 於 2004-08-23 24:40:43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四事供養 四事,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或指衣服、
飲食、湯藥、房舍等。
(2)我只有看過五停心觀,沒看過六停心。
五停心觀是 (一) 不淨觀對治貪。 (二)慈悲觀對治瞋恚煩惱。
(三) 緣起觀對治愚癡煩惱。 (四)界分別觀,又作界方便觀、析界觀
、分析觀、無我觀。乃觀想十八界之諸法悉由地、水、火、風、 空、識所和合,
以對治我執之障。 (五)數息觀對治散亂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