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頁首

真光禪寺將過去留在PCHOME留言板的學佛答問資料,彙整保留下來供給網友參考,
非常感恩大家的奉獻!


55、不知道該如何突破這顆心? 56、 為什麼有人看的到鬼,有人看不到呢?
57、能否敘述您對佛陀慈悲的體會及感受? 58、引述我與網友的對談如下請師父開示。
59、人生中,體悟到了苦,反而懂「捨」 60、 有可能體悟到這樣的"平常心"嗎?
61、「釋迦牟尼 」翻譯什麼意思呢? 62、如此是有情亦是無情呢?
63、 四果羅漢進出門縫可以通行無礙是什麼原因呢? 64、 為什麼佛教徒見面都說「阿彌陀佛」
65、何謂「佛弟子」? 66、「三寶弟子」和「佛弟子」,是否相同?
67、修行之路坎坷難行....... 68、基督徒死後會下地獄 還是被耶穌接走?
69、「見惑」與「思惑」? 70、「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71、為什麼要說---六"成就"? 72、「方便」和「謊言」的區別在哪裡?
 
                     

學佛釋疑

☆★☆★☆常船法師☆★☆★☆

55、不知道該如何突破這顆心?

弟子做事情,容易畏怯不前,容易有無助感!
容易害怕,容易猶豫不決。
不知道該如何突破這顆心?

這種是性向問題,屬於內向,可以改變思想下手。
儒家講「四海之內街兄弟」,這種心態不錯。
學佛可先從此下手。把別人當作自己人去看,自然不會害怕、畏怯不前。
沒有恐懼,才能自然的把自己表達出來。
所以 :
(1)剛開始要先發慈悲心幫助別人,也當作自己人主動幫忙。
有因緣要多把握。
當自己幫忙自然後,會增加功德力,內心的看法就改變了,不會再畏怯。
因為能與大眾打成一片,就像在自己的家一樣,會很自然、輕鬆。
(2)平時有空就多念佛,多想佛的大慈悲。
也可多讀經典,如《普門品》,內心有安定的作用,也能幫助心念突破瓶頸。 。

56、 為什麼有人看的到鬼,有人看不到呢?

1.為什麼有人看的到鬼,有人看不到呢?
如果看到了,又該怎麼辦?
2.若愛面子是我執的話,那該如何破除?

1.看到鬼是個人的因緣。
一般人的心理,總是畏懼,這跟習俗流傳有關。
而鬼的造型又不是很好看,所以心比較難安。
但事實上,鬼也是眾生之一,也有他的苦處。
所以不要認為看到鬼,鬼就會害你。
可當做看到一般的眾生心態來看待,內心就會安。
如果還不行,就發慈悲心來看待。
因為他們比人還可憐,更需要幫忙。
也可誦經為他超度。
2.若是愛面子是我執,該如何破除?
如果你能發出慈悲心來對待,這一切就解決了。
57、能否敘述您對佛陀慈悲的體會及感受?

師父能否敘述一下您對佛陀慈悲的體會及感受?
那是在什麼樣的因緣之下,而有深入的觸動?
許多人學佛了許久,為什麼都還不能從自身的感覺說出佛陀的慈悲呢?
這樣是不是算沒有真的入心學佛呢?

你能問這個問題,實在很難得,也很實在。
佛經上時常說到佛的大慈大悲,現在去佛遙遠,如何感受?
事實上佛陀對眾生的慈悲,一般人感受不到,
猶如初生的嬰兒,受父母照顧而不自知,只有長大才能體會父母親的恩德。
學佛也是如此,
佛法中時常告訴我們,要以慈悲心待人,以柔和忍辱的心來接受眾生。
所做的一切要用無所得的心去做,如此才能體會真空妙有。
可知佛法就要如實去做。
你如果有心照做,尤其在逆境中,
也能繼續保持不斷,而能突破過去,
如此才能真實體會慈悲是什麼?忍辱是什麼?
也才能真實知道慈悲、忍辱的好處。
在學佛中就會歡喜做,縱然有苦,也會無怨無悔,對佛法的受益才大。
如此的修行,就不會退失。
但事實上,能夠走出來,都是三寶加被。
這個只有修行過的人,才能感受的出來。
如同做孩子長大了,才能明記父母親的恩不忘。
所以學佛,只要依經文,在生活中,
能如法去做,會慢慢體會到的,不要看輕自己。
這也是成長過程,如同小孩會長大的。
58、引述我與網友的對談如下請師父開示。

引述我與網友的對談如下:
因為目前她還不信佛,所以還不便介紹這討論區給她。
又不知要用怎樣的平常言語,來回答她的問題,
因此想把她的問題交給師父,請師父開示。
(一)默默的發言:
【記者李韶明/報導】
『台灣到底怎麼了?天災、人禍接連啃食台灣人民的身體與心靈。
我們該如何面對人心惶惶的世界?
最近將在東風、TVBS─G、TVBS─N、MUCH TV強力曝光的心靈大師伊莉沙貝,
昨天接受本報專訪表示,大自然對台灣相當憤怒,台灣有位千面人未履行他的承諾。
大家必須合力把千面人的面具摘掉,
對大自然及同胞全力付出愛心,才能為後代帶來希望。』
我不知道她說的是真或假。我也不想去確認她說的是真或假?
我只知道~~去年我看她對現場觀眾的心靈交流談話時,我也哭了~
也許是因為她觸動我心底最深,最不願,最難觸碰的那根心弦。
想起她面對死亡的豁達。不管是她自己的,還是她至親之人的。
我都希望我終有一天,也能達到與她那般的豁達境界,而非只是希望而已。
(二)liddy 的回覆:
達賴喇嘛三度蒞臨 New Zealand 。
昨晚在Auckland 的 Edan Park演講。
在寒風凜冽的戶外廣場,擁入了一萬五千多名群眾,
他謙卑和善的態度,以及風趣自然的語調,擄獲了在場觀眾男女老少的心。
"擁有一顆warm heart 和good brain(即慈悲與智慧) ,
你就會有幸福快樂的人生,世界也會趨於和平。
" 簡單明瞭的原則,提醒了心靈淨化的方向。
雖然有許多千面人,利用權勢玩他們的把戲,
但是大多數的人,還是嚮往和平、無私的境界。
多數人善的願力及實質行為,會改善現有的情況的。
我們應該不要氣餒,好好地從自己本身做起。
現象界的情況會跟著改善的。
默默,要達到她那般的豁達境界,
我想先要了解現象的一切,是無常的,終會壞去,並且坦然地接受這個事實。
而在我們擁有現象的當下,能夠去喜捨。
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如此豁達。
當然說的容易,做起來可是處處不易。
"理可頓悟,事則漸銷",乃是至理名言。
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默默的回覆:
to liddy :
我的腦袋裡,其實一直縈繞著一句話,一個想法: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我不信佛,但對哲學一直有些興趣。
我想到這句話的同時,會想到物理學說的:
物質存在的最小分子是質子,那這世間萬物都只是質子的組合而已,肉體也是,物體也是。
其實一切都只是質子的組合存在,
當有天人死亡火化成灰,不過是又回歸質子最初的存在狀態罷了!
我並不是灰色心態,相反的,我只想看透一切,回到心的原點。
認清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
是什麼讓我有活著的動力跟價值?
我認為妳應該懂我想要表達的,喜歡跟妳的心靈交流 。

佛法是講智慧。他是站在眾生邊,如觀世音菩薩的普及就很寬廣。
不光是佛教,一貫道、道教、媽祖廟…,只要有信仰的地方,幾乎都有他的存在。
所以對不信佛的人在談時,就不一定講佛教的名相。
用現代語言把佛義表達出來就好。等對方信受後,就會了解。
據我所知,很多信徒以前是拜媽祖,轉來拜佛。
縱然沒有,也沒關係,也種下善根,將來也有得度因緣。
對於默默的問題,我感覺到他也很慈悲。
當人在看眾生的苦難時,能自然流露出內心的悲愍,是一種善根的流露,應該要讚嘆!
讓慈悲心能進一步普及到周遭,乃至內心,煩惱可遠離。
佛法的認知要從實踐來,如此才能真實體會。
在人生中,才感覺到他的好。也才能真實認識自己,找到自己。
台灣目前雖有天災、人禍,在修行的心態,也要全然接受,不怨天,不尤人。
在業力中也當做磨練的過程,更應該放下,更應該發大慈悲心。
自己能從中站起,才有方法讓眾生也能站起。
因為環境一樣,在說法時才有份量。
如果受苦的環境不同,容易聽到:「我的苦,你也沒有」。
所以一切現象要當做增上緣去看,要善用心,可增長智慧。
我們時常談「空」,要在碰到不如意、煩惱時,才能真實知道空不空?
「慈悲」,要在有利害衝突時,還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才能知道,慈悲心及不及格?
所以不要把眼前的不如意,就認定他是不好。
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要認識自己,一定要從實踐來。
生活就當做修行去看,
這樣的耐力才會深入,對自己才能更進一步認識。
59、人生中,體悟到了苦,反而懂「捨」

師父,聽著您『心經』的開示,
能夠讓弟子的心, 猶如在渾濁的水中,放入一顆明礬---心念頓然清澈, 輕安,寬廣.
我們這顆混混濁濁,相相續續的心念,確實需要善知識不斷的提醒.
因為這一念心,總是沉了又浮,浮 著又沉...
為什麼我們在人生中,體悟到了苦,反而懂「捨」;
沒有,反而捨得?
人生如意,樂;擁有,反而「不捨」?

事實上修行碰到苦,是開智慧的前方便;
一直把我執一層一層的撥掉,所以當苦夠了,智慧就顯現出來,對現象就能捨。
可知發好心在修行中吃到苦,是真修行。
不要以為發心修行,問題怎麼會那麼多?
要知道這就是修行。這要自己從中體會到,才不會再困擾自己。
所以發心修行,吃苦是免不了的,它正在開發您的智慧,不要懷疑!
順境中,沒吃到苦,內心的煩惱還存在,沒有減輕;
當碰到利害衝突時,當然捨不掉。
所以在修行中,要苦盡甘來,才能得到真實的智慧,真正的好命。
因此不要貪小便宜,而失去大利。
這在修行中要互相提攜,才能在污泥中出蓮花。
60、 有可能體悟到這樣的"平常心"嗎?

我們如何能夠讓自己做到,
面臨天災、人禍、無常、生離死別,都能夠無恐懼,
無畏懼,無怨無尤,能夠以平常心面對?
有可能體悟到這樣的"平常心"嗎?
凡事都有辦法以"平常心"看待、面對?
這樣還有感情嗎?還有情有義嗎?
有感情,有情有義不好嗎?

我們時常說平常心,要了解你的平常心是什麼?
好比說,好人平常心是助人為快樂之本,壞人平常心都是損人利己,是不一樣的。
那學佛的平常心就看你以何法來修持?
如(空):
則看一切現象都是空,不管現象如何,都不在乎。
(慈悲):
則看一切現象都能包容、喜捨,不會計較。
世間的平常心,
時常隨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定。
可說是好壞都有,雖能幫助別人,但也時常與煩惱相應。
出世間的平常心,
能隨緣不變,既能利己,又能利他。
61、「釋迦牟尼 」翻譯什麼意思呢?

「阿彌陀」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
那「釋迦牟尼 」翻譯又是什麼意思呢?

「釋迦牟尼」的意譯是指能忍、能寂。
「能忍」是形容能行忍辱。「能寂」是形容內心能坦然接受。
在娑婆世界中,是堪忍的世界。
眾生的苦很多,一般人受到苦、委屈,都會埋怨、懊惱,
只有徒增煩惱,不能將煩惱掃除。
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界,也要從困難中站起來;
表示雖有苦,也可修行。
如『金剛經』中所說,
做五百世忍辱仙人,所受的苦,比一般人還深、還久。
讓修行人碰到逆境,不要氣餒;
把佛當做一面鏡子來看,因為佛已經成就。
所以要繼續走下去, 能真實開發智慧,離開苦海。
要把碰到的苦,當做修行來看待;不要怕,將來能成就。

62、如此是有情亦是無情呢?

請問修行人若把一切現象以觀空去行,
那麼對一切現象就不會去計較和在乎。
對所受之恩,好與壞一切都無四相,
猶如夢幻泡 影,皆生無所住之心,
都以修行的角度去對待,心亦如如不動,也沒甚麼好壞的分別.
如此豈不是無情無義無知無覺嗎?
如此是有情亦是無情呢?

能觀空的人,覺知也很清楚,甚至更透徹,
能清楚事情的本質,不受影響。
要幫助人自己不能情緒化,對事情才能看清處,
否則還是隨波逐流。
事情當下,自己都在煩惱中站不起來,如何幫助別人離苦?
所以修行是面對生活,而且清楚覺知,又能超越不受干擾。
這樣修行才有意思,否則修行有何益?

63、 四果羅漢進出門縫可以通行無礙是什麼原因呢?

四果羅漢有神通,可以從門縫進出;可以通行無礙。而且這是確實的事。
那我們的身體有骨頭,有血肉.若是化學原理,東西溶化了會不見;氣化了會昇華.
以神通進出門縫,那我們這確確實實的血肉之軀,還有這硬硬的骨頭,
是什麼原因,能夠穿入堅硬的牆壁的這一邊,
然後又完好的從牆壁的另外一邊出現?
也沒有溶化,也沒有氣化,卻又能完好的身軀通行無阻,來去自如?
這是什麼原因呢?

成就四果阿羅漢是聖人,能看一切萬物,都是如幻如化;
就像看影子一樣,知道是假,
看自己跟看別人都一樣,沒有差別。
影子不管幾層重疊,都不會被破壞,所以可以來去自如,不受現象影響。
最主要是心已經超越,不像凡夫看現象,認為是實有。
所以凡夫煩惱是正常的;而聖人看現象是假, 所以沒有煩惱。
要了解萬法唯心。
64、 為什麼佛教徒見面都說「阿彌陀佛」

為什麼佛教徒見面都說「阿彌陀佛」,
不說別的佛號呢?
是否就不會被戒律所綁,也就是能釋放我執?

這跟修淨土法門有關。
因為一般都求生西方淨土,
所以見面問候也不離修行,直接稱呼「阿彌陀佛」。
但也不是說不能稱呼別的佛號,
只是在習慣上比較直接而已。
事實上,稱呼別的佛號也可以,因佛佛道同,都是平等的。
65、何謂「佛弟子」?

請問「佛弟子」是只有指出家師父?
還是出家師父和在家居士,都可以稱為「佛弟子」?

「佛弟子」在家、出家都可稱呼。
只要學佛,心向佛,事事以佛為學習對象都可。
將來以成就佛道為目標。
所以,只要依法修行,都是佛弟子。

66、「三寶弟子」和「佛弟子」,是否相同?

請問師父,那「三寶弟子」和「佛弟子」,是否相同?

三寶弟子,是以三寶為學習對象,
其最終目的還是佛道。
而佛弟子,在學佛過程中,雖以佛為學習目標,
但也不離法、僧,所以與三寶是不離開的。
可知,三寶弟子和佛弟子的稱呼,是可以相通的。
67、修行之路坎坷難行.......

修行之路既坎坷又難行,有心去行,卻.......

人生之路,本來就是苦多樂少。
不修行,人生要好命也很難。
有人或許到目前為止,還沒碰到逆境,但不代表就沒有煩惱,
只是因緣還沒成熟,碰到了一樣要苦。
講這個不是希望人苦,只是人生之路就是如此,要先認識清楚。
修行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用現代來說,一個人從小學要栽培到大學,就要十六年,
所得到的還是有限,何況是出世法?
更應該下功夫,調整自己。
同樣都要苦,希望吃的有代價。
時間總是會過去的,不要在乎眼前的逆境,
就把它當做是一種磨練,讓心轉成「空」、「慈悲喜捨」。
當你有一天能把心念轉成時,
你將會發現,前面所吃的苦,實在值得!
當然,在修行中的苦,是能了解,
因為我也曾經走過,也曾氣得要命,也很無奈。
雖然如此,還是保持上面所說的心態,來改變自己;
再走下去,當突破的時候,我發現到智慧又增長了,
只能說是苦盡甘來!
一切的苦,只要吃得下去,都是去我執的前方便,能開智慧。
所以對現象要去善分別,對自己都是有幫助的,
就像良藥苦口一樣。
它是善,不是惡。
68、基督徒死後會下地獄 還是被耶穌接走?

佛教徒有不殺生的概念,
但基督徒並沒有那強烈。
那虔誠的基督徒死後會下地獄
還是被耶穌接走?

佛法是告訴我們真理,照真理去做,將來一定好命;
如果不照做,也只是表面而已,沒有真實利益。
所以對佛教來說,是依法不依人。
事實上,
基督教乃至其他宗教,也是如此。
所以常聽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才是真理。
不因你的信仰而改變,是因你所做的一切來改變。
可知信仰是一種推動力。
讓你有心向佛,會歡喜的去接受真理。
因為想學佛,就會照佛法去做,
自然能遠離自私的心態,而用慈悲的心來對待眾生。
69、「見惑」與「思惑」?

弟子看師父在紐西蘭弘法的『心經』開示 (VCD 第15片)。
您提到「見惑」和「思惑」。
可否請師父再解說一次「見惑」與「思惑」?

「見惑」是指我見。
因有我見故有執著,
所以要見到空性,才能無我,如此才能破見惑,達到初果須陀洹。
「思惑」是指六根接觸六塵。
還有執著;表示在現象裡還有取捨,
所以在思想裡,還有停留,不能達到空。
所以要了解諸行無常,對一切現象要達到不住,才能斷思惑。
這可分二果到四果,要看斷思惑的深淺而定。
如二果:斷欲界前六品思惑。
三果:斷欲界後三品思惑。
四果:斷色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惑。
70、「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普門品』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
也就是佛,已達到福慧圓滿。
所以一般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要發佛心,以佛道為目標。
因有心要學佛,面對一切問題,才會逆來順受,
調伏內心,趨向無我,達成目標。
71、為什麼要說---六"成就"?

師父在『心經』的開示(VCD的第一片),
前言提到: 每一部經的開頭,有「如是我聞...」等---六成 就.
那為什麼要說---六"成就"?
而不說是---說法的 六種"具足因緣"?
這樣一看就知道是"具足這六種因 緣".

(1) 用「六成就」,有肯定的味道,形容經典的正確性。
用「具足因緣」,有形容的味道,形容說法的因緣,
要如此具足,才講的成,也是可以。
但'肯定'與'形容',在「信」的程度上感覺有點不一樣。
(2)用「成就」,是從古,且字少有力。
用「具足因緣」,字多,在簡便上比較不夠。
事實上,說法者是要讓聽法者了解,
如果你認為用具足因緣來說也可以,因為能懂就好!
72、「方便」和「謊言」的區別在哪裡?

「方便」和「謊言」的區別在哪裡?

「方便」是站在眾生的立場。
可令眾生增長善念,將來知道了,還會感謝你。
是以慈悲心為出發點。
「謊言」是站在自己的立場。
當下說的好聽, 別人也以為是真的;
但將來知道,會對人格有損, 甚至看不起,
是以私心為出發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