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不知道該如何突破這顆心? |
問 |
弟子做事情,容易畏怯不前,容易有無助感!
容易害怕,容易猶豫不決。
不知道該如何突破這顆心?
|
答 |
這種是性向問題,屬於內向,可以改變思想下手。
儒家講「四海之內街兄弟」,這種心態不錯。
學佛可先從此下手。把別人當作自己人去看,自然不會害怕、畏怯不前。
沒有恐懼,才能自然的把自己表達出來。
所以 :
(1)剛開始要先發慈悲心幫助別人,也當作自己人主動幫忙。
有因緣要多把握。
當自己幫忙自然後,會增加功德力,內心的看法就改變了,不會再畏怯。
因為能與大眾打成一片,就像在自己的家一樣,會很自然、輕鬆。
(2)平時有空就多念佛,多想佛的大慈悲。
也可多讀經典,如《普門品》,內心有安定的作用,也能幫助心念突破瓶頸。 。
|
|
56、
為什麼有人看的到鬼,有人看不到呢? |
|
57、能否敘述您對佛陀慈悲的體會及感受? |
問 |
師父能否敘述一下您對佛陀慈悲的體會及感受?
那是在什麼樣的因緣之下,而有深入的觸動?
許多人學佛了許久,為什麼都還不能從自身的感覺說出佛陀的慈悲呢?
這樣是不是算沒有真的入心學佛呢?
|
答 |
你能問這個問題,實在很難得,也很實在。
佛經上時常說到佛的大慈大悲,現在去佛遙遠,如何感受?
事實上佛陀對眾生的慈悲,一般人感受不到,
猶如初生的嬰兒,受父母照顧而不自知,只有長大才能體會父母親的恩德。
學佛也是如此,
佛法中時常告訴我們,要以慈悲心待人,以柔和忍辱的心來接受眾生。
所做的一切要用無所得的心去做,如此才能體會真空妙有。
可知佛法就要如實去做。
你如果有心照做,尤其在逆境中,
也能繼續保持不斷,而能突破過去,
如此才能真實體會慈悲是什麼?忍辱是什麼?
也才能真實知道慈悲、忍辱的好處。
在學佛中就會歡喜做,縱然有苦,也會無怨無悔,對佛法的受益才大。
如此的修行,就不會退失。
但事實上,能夠走出來,都是三寶加被。
這個只有修行過的人,才能感受的出來。
如同做孩子長大了,才能明記父母親的恩不忘。
所以學佛,只要依經文,在生活中,
能如法去做,會慢慢體會到的,不要看輕自己。
這也是成長過程,如同小孩會長大的。 |
|
58、引述我與網友的對談如下請師父開示。 |
|
59、人生中,體悟到了苦,反而懂「捨」 |
問 |
師父,聽著您『心經』的開示,
能夠讓弟子的心, 猶如在渾濁的水中,放入一顆明礬---心念頓然清澈, 輕安,寬廣.
我們這顆混混濁濁,相相續續的心念,確實需要善知識不斷的提醒.
因為這一念心,總是沉了又浮,浮 著又沉...
為什麼我們在人生中,體悟到了苦,反而懂「捨」;
沒有,反而捨得?
人生如意,樂;擁有,反而「不捨」?
|
答 |
事實上修行碰到苦,是開智慧的前方便;
一直把我執一層一層的撥掉,所以當苦夠了,智慧就顯現出來,對現象就能捨。
可知發好心在修行中吃到苦,是真修行。
不要以為發心修行,問題怎麼會那麼多?
要知道這就是修行。這要自己從中體會到,才不會再困擾自己。
所以發心修行,吃苦是免不了的,它正在開發您的智慧,不要懷疑!
順境中,沒吃到苦,內心的煩惱還存在,沒有減輕;
當碰到利害衝突時,當然捨不掉。
所以在修行中,要苦盡甘來,才能得到真實的智慧,真正的好命。
因此不要貪小便宜,而失去大利。
這在修行中要互相提攜,才能在污泥中出蓮花。 |
|
60、
有可能體悟到這樣的"平常心"嗎? |
|
61、「釋迦牟尼
」翻譯什麼意思呢? |
問 |
「阿彌陀」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
那「釋迦牟尼 」翻譯又是什麼意思呢?
|
答 |
「釋迦牟尼」的意譯是指能忍、能寂。
「能忍」是形容能行忍辱。「能寂」是形容內心能坦然接受。
在娑婆世界中,是堪忍的世界。
眾生的苦很多,一般人受到苦、委屈,都會埋怨、懊惱,
只有徒增煩惱,不能將煩惱掃除。
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界,也要從困難中站起來;
表示雖有苦,也可修行。
如『金剛經』中所說,
做五百世忍辱仙人,所受的苦,比一般人還深、還久。
讓修行人碰到逆境,不要氣餒;
把佛當做一面鏡子來看,因為佛已經成就。
所以要繼續走下去, 能真實開發智慧,離開苦海。
要把碰到的苦,當做修行來看待;不要怕,將來能成就。
|
|
62、如此是有情亦是無情呢? |
問 |
請問修行人若把一切現象以觀空去行,
那麼對一切現象就不會去計較和在乎。
對所受之恩,好與壞一切都無四相,
猶如夢幻泡 影,皆生無所住之心,
都以修行的角度去對待,心亦如如不動,也沒甚麼好壞的分別.
如此豈不是無情無義無知無覺嗎?
如此是有情亦是無情呢?
|
答 |
能觀空的人,覺知也很清楚,甚至更透徹,
能清楚事情的本質,不受影響。
要幫助人自己不能情緒化,對事情才能看清處,
否則還是隨波逐流。
事情當下,自己都在煩惱中站不起來,如何幫助別人離苦?
所以修行是面對生活,而且清楚覺知,又能超越不受干擾。
這樣修行才有意思,否則修行有何益?
|
|
63、
四果羅漢進出門縫可以通行無礙是什麼原因呢? |
問 |
四果羅漢有神通,可以從門縫進出;可以通行無礙。而且這是確實的事。
那我們的身體有骨頭,有血肉.若是化學原理,東西溶化了會不見;氣化了會昇華.
以神通進出門縫,那我們這確確實實的血肉之軀,還有這硬硬的骨頭,
是什麼原因,能夠穿入堅硬的牆壁的這一邊,
然後又完好的從牆壁的另外一邊出現?
也沒有溶化,也沒有氣化,卻又能完好的身軀通行無阻,來去自如?
這是什麼原因呢?
|
答 |
成就四果阿羅漢是聖人,能看一切萬物,都是如幻如化;
就像看影子一樣,知道是假,
看自己跟看別人都一樣,沒有差別。
影子不管幾層重疊,都不會被破壞,所以可以來去自如,不受現象影響。
最主要是心已經超越,不像凡夫看現象,認為是實有。
所以凡夫煩惱是正常的;而聖人看現象是假, 所以沒有煩惱。
要了解萬法唯心。 |
|
64、
為什麼佛教徒見面都說「阿彌陀佛」 |
問 |
為什麼佛教徒見面都說「阿彌陀佛」,
不說別的佛號呢?
是否就不會被戒律所綁,也就是能釋放我執?
|
答 |
這跟修淨土法門有關。
因為一般都求生西方淨土,
所以見面問候也不離修行,直接稱呼「阿彌陀佛」。
但也不是說不能稱呼別的佛號,
只是在習慣上比較直接而已。
事實上,稱呼別的佛號也可以,因佛佛道同,都是平等的。 |
|
65、何謂「佛弟子」? |
問 |
請問「佛弟子」是只有指出家師父?
還是出家師父和在家居士,都可以稱為「佛弟子」?
|
答 |
「佛弟子」在家、出家都可稱呼。
只要學佛,心向佛,事事以佛為學習對象都可。
將來以成就佛道為目標。
所以,只要依法修行,都是佛弟子。
|
|
66、「三寶弟子」和「佛弟子」,是否相同? |
問 |
請問師父,那「三寶弟子」和「佛弟子」,是否相同?
|
答 |
三寶弟子,是以三寶為學習對象,
其最終目的還是佛道。
而佛弟子,在學佛過程中,雖以佛為學習目標,
但也不離法、僧,所以與三寶是不離開的。
可知,三寶弟子和佛弟子的稱呼,是可以相通的。 |
|
67、修行之路坎坷難行....... |
問 |
修行之路既坎坷又難行,有心去行,卻.......
|
答 |
人生之路,本來就是苦多樂少。
不修行,人生要好命也很難。
有人或許到目前為止,還沒碰到逆境,但不代表就沒有煩惱,
只是因緣還沒成熟,碰到了一樣要苦。
講這個不是希望人苦,只是人生之路就是如此,要先認識清楚。
修行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用現代來說,一個人從小學要栽培到大學,就要十六年,
所得到的還是有限,何況是出世法?
更應該下功夫,調整自己。
同樣都要苦,希望吃的有代價。
時間總是會過去的,不要在乎眼前的逆境,
就把它當做是一種磨練,讓心轉成「空」、「慈悲喜捨」。
當你有一天能把心念轉成時,
你將會發現,前面所吃的苦,實在值得!
當然,在修行中的苦,是能了解,
因為我也曾經走過,也曾氣得要命,也很無奈。
雖然如此,還是保持上面所說的心態,來改變自己;
再走下去,當突破的時候,我發現到智慧又增長了,
只能說是苦盡甘來!
一切的苦,只要吃得下去,都是去我執的前方便,能開智慧。
所以對現象要去善分別,對自己都是有幫助的,
就像良藥苦口一樣。
它是善,不是惡。 |
|
68、基督徒死後會下地獄
還是被耶穌接走? |
問 |
佛教徒有不殺生的概念,
但基督徒並沒有那強烈。
那虔誠的基督徒死後會下地獄
還是被耶穌接走?
|
答 |
佛法是告訴我們真理,照真理去做,將來一定好命;
如果不照做,也只是表面而已,沒有真實利益。
所以對佛教來說,是依法不依人。
事實上,
基督教乃至其他宗教,也是如此。
所以常聽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才是真理。
不因你的信仰而改變,是因你所做的一切來改變。
可知信仰是一種推動力。
讓你有心向佛,會歡喜的去接受真理。
因為想學佛,就會照佛法去做,
自然能遠離自私的心態,而用慈悲的心來對待眾生。 |
|
69、「見惑」與「思惑」?
|
問 |
弟子看師父在紐西蘭弘法的『心經』開示 (VCD 第15片)。
您提到「見惑」和「思惑」。
可否請師父再解說一次「見惑」與「思惑」?
|
答 |
「見惑」是指我見。
因有我見故有執著,
所以要見到空性,才能無我,如此才能破見惑,達到初果須陀洹。
「思惑」是指六根接觸六塵。
還有執著;表示在現象裡還有取捨,
所以在思想裡,還有停留,不能達到空。
所以要了解諸行無常,對一切現象要達到不住,才能斷思惑。
這可分二果到四果,要看斷思惑的深淺而定。
如二果:斷欲界前六品思惑。
三果:斷欲界後三品思惑。
四果:斷色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惑。 |
|
70、「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
問 |
『普門品』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
答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
也就是佛,已達到福慧圓滿。
所以一般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要發佛心,以佛道為目標。
因有心要學佛,面對一切問題,才會逆來順受,
調伏內心,趨向無我,達成目標。 |
|
71、為什麼要說---六"成就"? |
問 |
師父在『心經』的開示(VCD的第一片),
前言提到: 每一部經的開頭,有「如是我聞...」等---六成 就.
那為什麼要說---六"成就"?
而不說是---說法的 六種"具足因緣"?
這樣一看就知道是"具足這六種因 緣".
|
答 |
(1)
用「六成就」,有肯定的味道,形容經典的正確性。
用「具足因緣」,有形容的味道,形容說法的因緣,
要如此具足,才講的成,也是可以。
但'肯定'與'形容',在「信」的程度上感覺有點不一樣。
(2)用「成就」,是從古,且字少有力。
用「具足因緣」,字多,在簡便上比較不夠。
事實上,說法者是要讓聽法者了解,
如果你認為用具足因緣來說也可以,因為能懂就好! |
|
72、「方便」和「謊言」的區別在哪裡?
|
問 |
「方便」和「謊言」的區別在哪裡?
|
答 |
「方便」是站在眾生的立場。
可令眾生增長善念,將來知道了,還會感謝你。
是以慈悲心為出發點。
「謊言」是站在自己的立場。
當下說的好聽, 別人也以為是真的;
但將來知道,會對人格有損, 甚至看不起,
是以私心為出發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