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頁首

真光禪寺將過去留在留言板的學佛答問資料,
彙整保留下來供給網友參考,非常感恩大家的奉獻!


415、所謂卡到"陰"的,這個陰指的是什麼? 416、如何培養正知的思想, 又該如何學習才不會讓未雨綢繆、事先計畫、萬全準備變成為無意義的煩惱、妄想。
417、古德有云: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到起不起時是煩惱魔. 有念與無念似乎相違,究竟意義為何?何謂天魔?陰魔與煩惱魔? 418、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如何解釋才圓滿?念佛合十與不合十有何區別?
419、何謂塵沙惑?何謂無明惑?應當如何修行,才能避免? 420、如何修學才能證得無生法忍? 其方法與次第又是如何?
421、何謂具參學眼?福德與功德的差異點在哪裡? 422、慾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與慾無失,念無失, 慧無失之間的差異在哪裡?
423、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何謂四土三輩九品? 424、以文字起觀照證實相是何義?
425、小乘的四念處,大乘的禪和密宗的大手印,它們之間有何不同? 426、一切惟心,萬法惟識之義為何? 學佛之人,將要如何熏修,才能如如不動?
427、何謂淨念相繼? 428、無憶、無念、莫妄三句佛法門徑的涵義為何?
429、法是教,理、行、果是何義?而與淨土宗的信、解、行、証關係如何? 430、西方淨土有句名言:"去則實不去"是何義?
431、"性體空寂"與"湛然空寂"有何不同? 432、能否請師父解釋一下大殿右側的蓮華世界裡的四句法語的內涵為何?
 
                     

學佛釋疑

☆★☆★☆常船法師☆★☆★☆

415、 所謂卡到"陰"的,這個陰指的是什麼?

師父:阿彌陀佛
所謂卡到"陰"的,這個陰指的是什麼?
感謝師父釋疑!

( 慈融 於 2004-06-22 16:25:10 留言 來自 61.31.7.243 )

卡到陰:陰指鬼神。

416、 如何培養正知的思想, 又該如何學習才不會讓未雨綢繆、事先計畫、萬全準備變成為無意義的煩惱、妄想。

師父:阿彌陀佛
老長輩曾教育我們:未雨綢繆,師長也說:做事情要事先計畫、萬全準備;
學佛後知道妄想會使人煩惱,懇請師父慈悲開示如何培養正知的思想,
又該如何學習才不會讓未雨綢繆、事先計畫、萬全準備變成為無意義的煩惱、妄想。

( 慈融 於 2004-06-27 04:45:05 留言 來自 61.31.6.83 )

修行要多注重「法」的思維才對,這是真理,其他的事情當作是一種常識去認知就可,
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去想,因為現象是無常的變化,很難掌握,
想太多容易讓心在塵勞中跑不出來,煩惱自然會生起。
所以只要對法的認知清楚,很多事情碰到,自然能迎刃而解,
我想這比較適合出家人的立場;至於對師長所說的未雨綢繆、
做事情要事先計畫是針對要做一件事情先想清楚,如執事安排、法器,
這樣在法會中才不會出狀況、開車也是一樣,把他想成生活中所應該要注意的就好,
如果想成未來發展,這等有到那能力時在想就好,如此會比較單純、實在。

417、 古德有云: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到起不起時是煩惱魔. 有念與無念似乎相違,究竟意義為何?何謂天魔?陰魔與煩惱魔?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古德有云: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到起不起時是煩惱魔.
有念與無念似乎相違,究竟意義為何?何謂天魔?陰魔與煩惱魔?

( 黃超偉 於 2004-06-27 21:32:10 留言 來自210.69.180.250 )

(1)天魔是指魔王。魔希望眾生不要出離三界,所以古德把起心動念當作是天魔來看,
因為凡夫心容易起心動念,如此就有分別,心不易定,談不上出離三界。
(2)煩惱魔是指貪瞋癡。因有三毒眾生才會與煩惱相應。
所以遇境內心所產生的變化過程(對我所的反應),也就是古德說:
「到起不起時」歸為煩惱魔。
(3)陰魔是指五蘊魔。當接觸外境時(對我的反應)。
所以古德把「不起心動念」歸為陰魔。
(4)有念與無念似乎相違:如前所說不起心動念我們都知道是最好。
但在對治、轉念修行中,還是屬於有念,與無念還有距離,因為畢竟還是有念,
所以形容似乎相違。因此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到起不起時是煩惱魔,
都是未達到無念,是要從「有念」達到「無念」的一種提醒。

418、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如何解釋才圓滿?念佛合十與不合十有何區別?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無量壽經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如何解釋才圓滿?念佛合十與不合十有何區別?

( 黃超偉 於 2004-06-28 21:15:54 留言 來自210.69.180.250 )

(1)過去的人做不好,沒有瞭解道德觀念,又沒有人來告知,做不好,
這是正常的,沒什麼好責怪。
(2)念佛合十與不合十沒什麼關係。只要念的安心、專注、恭敬就好。

419、 何謂塵沙惑?何謂無明惑?應當如何修行,才能避免?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塵沙惑?何謂無明惑?應當如何修行,才能避免?

( 黃超偉 於 2004-07-03 21:44:04 留言 來自210.69.180.250 )

(1)塵沙惑:指現象的情形多如塵沙,不能用佛法去看,
所以有很多不能去運用;換個角度來說,每個地方都能用佛法,
所以走道哪都能弘揚佛法。
(2)無明惑:雖然菩薩很自在,但還沒充分運用佛性,猶如還沒滿月,
表示還有一些執著未斷除。
(3)這都是指菩薩的境界,凡夫修行先從慈悲、忍辱、空,
下手就好,會慢慢體會的。

420、 如何修學才能證得無生法忍? 其方法與次第又是如何?

法師:阿彌陀佛
請問如何修學才能證得無生法忍? 其方法與次第又是如何?

( 妙慧 於 2004-06-27 18:43:00 留言 來自 611.31.17.243 )

要先學生忍再學法忍在進入無生法忍。
生忍:對現象都要接受,所以要生忍的心,因此可把現象好壞都當成佛想、
菩薩想,讓心能接受。
法忍:要有觀空的智慧,因為觀空,所以對一切法就能忍受、無惱。
無生法忍:已見空,所以不用再生觀空之心,自然能接受。

421、 何謂具參學眼?福德與功德的差異點在哪裡?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具參學眼?福德與功德的差異點在哪裡?

( 黃超偉 於 2004-06-27 19:36: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具參學眼:是指在參學時,對於所看的不要呆滯,也就是對現象要清楚,
如此才能吸收,這方面在參學時是要具足的。
(2)福德與功德: 發心付出都屬於福德,但還有煩惱;如果能把分別的心再去掉,
就能成就功德,因為能遠離是非、我執,可遠離煩惱。

422、 慾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與慾無失,念無失, 慧無失之間的差異在哪裡?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慾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與慾無失,念無失,
慧無失之間的差異在哪裡?

( 黃超偉 於 2004-07-03 09:52: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慾無減,念無減,慧無減:可以指在發心中。
慾無失,念無失,慧無失:可以指在發心中碰到逆境、瓶頸。

423、 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何謂四土三輩九品?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何謂四土三輩九品?

( 黃超偉 於 2004-07-05 23:23: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四土
凡聖同居土:凡夫和二乘人共同居住的地方。
方便有餘土:只阿羅漢、僻支佛、地前菩薩共同居住的地方。
實報莊嚴土:指斷無明初地菩薩以上所居住的地方。
常寂光淨土:指妙覺佛果所居住的地方。
(2)三輩九品
上輩: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
中輩: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
下輩: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424、 以文字起觀照證實相是何義?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以文字起觀照證實相是何義?

( 黃超偉 於 2004-07-05 24:37:4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文字:是讓學佛者瞭解佛法的真實義。
觀照:是依照佛法如實作觀,否則只是口頭禪,沒有實際的意義。
實相:從觀照中了知諸法真實義,才能證入實相。
所以這三者是修學的次第。

425、 小乘的四念處,大乘的禪和密宗的大手印,它們之間有何不同?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小乘的四念處,大乘的禪和密宗的大手印,它們之間有何不同?

( 黃超偉 於 2004-07-05 23:19:31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小乘的四念處:是成就阿羅漢為主。 大乘的禪和密宗的大手印:是印一實相印,以成佛為主。

426、 一切惟心,萬法惟識之義為何? 學佛之人,將要如何熏修,才能如如不動?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一切惟心,萬法惟識之義為何?
學佛之人,將要如何熏修,才能如如不動?

( 黃超偉 於 2004-07-03 18:41:52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一切惟心:指一切不離開心(這指自性)
萬法惟識:指一切現象好壞都是自己的意識去判斷。
(2)如果以唯識的看法來說,一切都是自己意識分別出來的,所以不是真實,
因此,只要能了知是假,自然能如如不動。

427、 何謂淨念相繼?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要"淨念相繼",何謂淨念相繼?

( 黃超偉 於 2004-07-12 10:54: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要淨念相繼先都攝六根,也就是說,將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
都當成佛想,才能保持淨念,如此相續不斷,稱為淨念相繼。

428、 無憶、無念、莫妄三句佛法門徑的涵義為何?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金和尚宣講無憶、無念、莫妄三句佛法門徑的涵義為何?

( 黃超偉 於 2004-07-10 08:53:05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其教法是針對念佛,要盡一氣念。 達到︰無憶、無念、莫妄。
無憶(不想,能專心念佛)是戒,
無念(佛號能相續不斷,故沒有雜念)是定,
莫妄(當有妄想產生時,不會受妄想牽引)是慧。

429、 法是教,理、行、果是何義?而與淨土宗的信、解、行、証關係如何?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法是教,理、行、果是何義?
而與淨土宗的信、解、行、証關係如何?

( 黃超偉 於 2004-07-10 20:08:18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 教為佛陀之言教,理為教中所說法之道理,行為順其道理而修行,
果為由其修行之因而得之證果。 此指修學佛法的次第。
(2) 信:對學佛者來說,要有信心才可能進一步深入,
否則只是研究而已,當作一種常識在看。
解:有信會進一步去瞭解佛法是什麼道理。
行:有信心來學佛,當瞭解佛法,才會進一步去實踐,
否則只是口頭說說而已,談不上「証」。
証:行之後所証悟的境界。

此指學佛者應有的心態,才能真實得到佛法的利益。

430、 西方淨土有句名言:"去則實不去"是何義?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西方淨土有句名言:"去則實不去"是何義?

( 黃超偉 於 2004-07-12 22:51:07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去則實不去: 去是指去極樂世界。 不去是指本體不動。
猶如鏡子本身不變,但所顯現的影像是隨緣改變。

431、 "性體空寂"與"湛然空寂"有何不同?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性體空寂"與"湛然空寂"有何不同?

( 黃超偉 於 2004-07-17 08:26:34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性體空寂:是形容本性之體空寂。
湛然空寂:湛然是安靜的意思。也就是把本體空寂形容出來,
意思是說,不生不滅,因為不管現象如何變化,本體還是如如不動。

432、能否請師父解釋一下大殿右側的蓮華世界裡的四句法語的內涵為何?

師父: 阿彌佗佛!
能否請師父解釋一下大殿右側的蓮華世界裡的四句法語的內涵為何?

( 知日直心 於 2004-07-20 13:26:00 留言 來自 220.135.80.23)

以慈修身:修行要以慈悲心為根本,有此理念,才能不斷調整自己去包容一切,
如此內心才能保持在善法中,排除一切惡念。
善入佛慧:諸佛菩薩都以大慈悲心來看待一切眾生,所以行者要從「以慈修身」
下手,如此才能從中增長佛慧。
通達大智:能如上所說去做,內心會「定」,如濁水,放著不動,自然能澄淨下來,
容易觀照真理,智慧容易成就。
到於彼岸:智慧成就,自然沒有我執,達到解脫。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