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頁首

真光禪寺將過去留在留言板的學佛答問資料,
彙整保留下來供給網友參考,非常感恩大家的奉獻!


325、九品蓮臺的世界生活是如何?何謂授記灌頂? 326、『……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意義為何?
327、【若四方僧物】、【二締融通三昧印】, 其意義為何? 328、【止觀】、【反觀】和【不淨觀】的意義各為何?
329、何謂【讀經】?何謂【拜經】?兩者差異在哪裡? 【緣起性空】與【性空緣起】有什麼不同? 330、【意念】與【自我意識】有何差別?
331、佛門有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眾僧難值】、信心難生、 【六根難具】….這兩句是何意?何謂非一非異?本體本質、一與異如何分別? 332、修學佛法可以治療精神疾病嗎? 請師父開示
333、有長輩想要到寺廟修行一週,不知貴寺是否有香房可供民眾使用 334、修學佛法可以治療精神疾病,請問師父該從何入手學習
335、佛經是道路的指引,可是發覺它很難懂,不知如何運用? 336、何謂立論破相?何謂空空?何謂有空?其關係如何?
337、"般若"是何意? 在持誦心經前是否要稱念佛菩薩名號? 338、金剛經裡有句:【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之意義?
339、請問法師怎樣趕走睡魔?如何對治懈怠? 340、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此為何義?
341、冤親債主和怨親債主在回向時何者為正確? 342、【捨於八正,受行五法】…., ….【另有二種白法】,能使眾生消除重障,….之經文意義?
 
                     

學佛釋疑

☆★☆★☆常船法師☆★☆★☆

325、 九品蓮臺的世界生活是如何?何謂授記灌頂?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有一首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其中的九品蓮花,有人指說是九品蓮臺,且在其臺內生活是
【暗無天日】和【苦不堪言】,那九品蓮臺的世界生活是如何?何謂授記灌頂?
一般漢傳佛教是否有此授記,它的名相是什麼?

( 黃超偉 於 2004-03-25 19:03:26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九品蓮花:是根據觀無量壽經所說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
中品、下品也都各三生,故稱九品。往生者都以蓮花化生,故稱九品蓮花為父母。
在蓮花中是受樂,其樂如三禪樂,很殊勝,也很光明,怎麼會暗無天日、苦不堪言?
(2)授記灌頂:是授記成佛的意思。
(3)授記名稱都是一樣的,只要能瞭解佛意,行大乘法,因緣成熟,自然蒙佛授記。

326、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意義為何?

師父:"阿彌陀佛"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意義為何?

(黃超偉 於 2004-03-15 07:10: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世間的一切都是假有(因緣合和),沒有真實性,不管小如微塵,或者大如世界,
都是一樣。只是用個名字來讓大家認同這樣的事物而已。
所以對一切不要太執著,才能認識真理。

327、 【若四方僧物】、【二締融通三昧印】, 其意義為何?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經文有二句:【若四方僧物】、【二締融通三昧印】,
其意義為何?

(黃超偉 於 2004-03-19 06:39: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若四方僧物是指常住物。四方是指除本寺之外還有菜園、果園…,
可以供給僧眾生活的資具,因地理位置在東、西、南、北,都有可能,故稱之四方。
(2)二締融通三昧印:二締是指真諦與俗締都要融通,才能成就三昧;換個角度來說,
也就是要來證明(印心)二締融通的真實性,需要成就三昧才能說是。

328、 【止觀】、【反觀】和【不淨觀】的意義各為何?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止觀】、【反觀】和【不淨觀】的意義各為何?
而楞嚴經中的【火觀】是何義?與前行所提的止觀、反觀和不淨觀有無關聯性?

( 黃超偉 於 2004-03-27 15:17:34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止觀:是指修止、修觀互用,讓心能不動,保持清淨。
反觀:是指反觀心性。如耳根圓通要反聞聞自性。
不淨觀:是指觀不淨能捨離貪。
火大:非外火。乃就自心慾火而觀,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修行方法雖下手處不同,但目標是一樣的。

329、 何謂【讀經】?何謂【拜經】?兩者差異在哪裡? 【緣起性空】與【性空緣起】有什麼不同?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讀經】?何謂【拜經】?兩者差異在哪裡?
【緣起性空】與【性空緣起】有什麼不同?

( 黃超偉 於 2004-03-29 15:06:58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1)讀經:看經文讀。 拜經:將經文以拜佛的方式,一字一拜。
兩者都是從經文下手,有的讀經容易定,有的拜經容易定,兩者都不錯,這是因人而異。
當定心持續到某種程度時,蒙三寶加被,會開發出智慧,能真實瞭解經義,得到真實受用。
(2)緣起性空:是指現象都是因緣合和所生,其自性本空,讓人了知現象是假有、
暫時性,因真實的是不變,也就是空性。
性空緣起: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因為空性是不生不滅,怎能說是緣起?

330、 【意念】與【自我意識】有何差別?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意念】與【自我意識】有何差別?
於意念生滅中抓住一念,讓時間拉長,【抓住這一念】是不是將此意念,
暫時控制住,如相機的快門的控制一樣?

( 黃超偉 於 2004-04-01 09:52:27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意念:可說是心念
自我意識:是指自己的看法,比較趨向我執。
抓住這一念:是指讓心在法中相續不斷,如念佛能念念相續。
念頭是有生有滅,所以要清楚每一念,才能說抓住。

331、 佛門有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眾僧難值】、信心難生、 【六根難具】….這兩句是何意?何謂非一非異?本體本質、一與異如何分別?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佛門有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眾僧難值】、信心難生、
【六根難具】….這兩句是何意?何謂非一非異?本體本質、一與異如何分別?

( 黃超偉 於 2004-04-04 18:29:55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眾僧難值:要有僧團可以親近學習佛法是不容易的。
六根難具:雖生為人,六根完整無缺也是難得,如此在學佛時,才容易接觸,不受身心障礙。
非一非異:非一是指本體與現象兩者是不同的。
非異是指本體與現象雖不同,但彼此又不相離,是同時存在,所以說非異。

332、修學佛法可以治療精神疾病嗎? 請師父開示

師父:阿彌陀佛
有個問題請教您修學佛法可以治療精神疾病嗎? 請師父開示.感謝您!

( 秋萍 於 2004-04-05 23:34:53 留言 來自61.30.71.125 )

當然可以。一般的精神疾病是心理因素產生,佛法是要學佛者放下、慈悲、忍辱,
所以能真正學佛者是不會有精神疾病產生,如果有了之後,也會慢慢消失。

333、 有長輩想要到寺廟修行一週,不知貴寺是否有香房可供民眾使用

師父:阿彌陀佛
是這樣的最近有長輩想要到寺廟修行一週,不知貴寺是否有香房可供民眾使用。
叨擾之處,望請見諒!

( 曾聰憶 於 2004-04-07 11:25:03 留言 來自203.204.78.225 )

有香房可供民眾使用,不會打擾,但本寺目前對新來信眾規定只有三天,
不能滿足您一週的需求,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334、 修學佛法可以治療精神疾病,請問師父該從何入手學習

師父:阿彌陀佛
修學佛法可以治療精神疾病,請問師父該從何入手學習,
因為心理的陰影已讓自己無法正常過團體生活,看過精神科醫生,
也只是吃藥並不能將自己釋放。請師父開示指導修學的方法,謝謝您!

( 秋萍 於 2004-04-07 23:36:48 留言 來自61.30.127.21 )

人生碰到苦,以修行的立場,要時常去轉念,當作是一種磨練的過程,
如此雖是惡因緣,也可釋懷。一般的壓力都往壞的地方去看,不但不能平息,
反而越積越多的不平與怨氣,所以要將源頭找到「善」的點,才能將不平消化。
例如可想是培養慈悲、忍辱、將無理的人當作病人想,是更值得去關愛的眾生,
多想眾生的苦,對自我的委屈就不算什麼,........。

335、 佛經是道路的指引,可是發覺它很難懂,不知如何運用?

師父:阿彌陀佛
記得有一句話是這樣的: 至於事件本身,則學到了它只是一個事情的發生,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面對和接受,並好好地處理,那就可以放下了。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是最近末學的新座右銘,他確實讓自己平靜不少,
但另一方面又自責自己的許多選擇,就這樣反反覆覆的不安。
佛經是道路的指引,可是發覺它很難懂,不知如何運用?請師父開示!

( 秋萍 於 2004-04-09 16:19:12 留言 來自61.30.127.21 )

修行的路本來就不好走,因為有我執的因素,雖然也知道要放下,但很多就是氣不過,
因此很難去接受,所以就作不到。佛經的意思要看懂,跟善根有關係,
善根也表示心時常在「善」中發展,懂得去喜捨,遇到問題、煩惱,
就能用寬容的心態來看待。所以生活中的發心,對看佛經的認識是有幫助的;
至於空的思想,需要瞭解空的善知識來指導,才容易認識,或者多思惟佛法,
如果求法心強且不間斷,容易蒙三寶加被,也可領悟。

336、 何謂立論破相?何謂空空?何謂有空?其關係如何?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佛門有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若執行公務與其衝突該如何行之?
何謂立論破相?何謂空空?何謂有空?其關係如何?

( 黃超偉 於 2004-04-09 17:35:05 留言 來自210.69.180.250 )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父母親教育子女有時雖打罵,但也不離開慈悲,因為是為他好。
所以佛門講的慈悲,只要是為眾生好的就可以。
立論破相:要駁斥對方的言論(破相),需要有明確的道理闡述,才能讓人心服口服(立論)。
空空:我空+法空成就空空。
有空:指現象的有,乃至神通變化,都是假有。可歸於法空來說。

337、 "般若"是何意?在持誦心經前是否要稱念佛菩薩名號?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開示
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般若"是何意?
2.在持誦心經前是否要稱念佛菩薩名號? 感謝師父!

( 秋萍 於 2004-04-10 02:08:19 留言 來自61.30.127.19 )

(1)般若:是指妙智慧。有智慧才能掃除煩惱,而達到解脫。
從文字般若的瞭解,進而去觀照(前面的佛學釋疑有提到觀空的方法,請自行參閱),
如此可接近法味,因此可說是觀照般若,最後成就實相般若,真實了知空有不二,
達到第一義地。
(2)可稱念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如果不稱念也可以,看團體、個人的習慣,沒有硬性規定。

338、 金剛經裡有句:【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之意義?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金剛經裡有句:【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之意義?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之經文意義?

( 黃超偉 於 2004-04-11 00:55:45 留言 來自210.69.180.250 )

(1)無法相:無法相是對一切法不執著、不分別。
亦無非法相:對不好、惡的同樣也要不分別。
(2)「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只要有分別取相,煩惱是跑不掉的,
所以不管現象是善、是惡,都要去包容、接受,達到不在乎,否則有不滿、取捨,
自然有四相產生。

339、 請問法師怎樣趕走睡魔?如何對治懈怠?

尊敬的法師阿彌陀佛:
請問法師怎樣趕走睡魔?如何對治懈怠?

( 淨 於 2004-04-11 16:06:30 留言 來自218.167.19.14 )

(1)真正想睡還是要睡覺。但平時可讀頌經典,讓心動起來,若打坐要注意坐姿,
心可思惟佛法,不要太沈。
(2)對治懈怠:本身對法要清楚,自然就不會懈怠,因為對法的認知,
平時就有推動力;否則當遇到挫折,不能突破,心就振作不起來,
雖想發心也作不出來,因為沒有向上的推動力,只有煩惱的阻礙力。

340、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此為何義?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此為何義?
佛門有云:「生命需三寶,陽光、空氣、水;慧命需三寶,佛陀、達摩、僧伽。」
這句話的意義何在?

( 黃超偉 於 2004-04-16 09:40:38 留言 來自遙210.69.180.250 )

(1)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菩薩利益眾生來成就淨土功德,
雖然很莊嚴,也是如幻、如化,所以也不會執著,雖然如此,但卻能攝引眾生,
因此也需要去發心,才能有教化眾生的作用,「幻」好壞都是一樣,
所以稱「是名莊嚴」。
(2)「生命需三寶,陽光、空氣、水;慧命需三寶,佛陀、達摩、僧伽。」:
生命每個人都感受的到,也認同陽光、空氣、水的重要性。
同樣的慧命也很重要,但一般人感受不到,所以用陽光、空氣、水來形容佛、
法、僧三寶的重要性。

341、 冤親債主和怨親債主在回向時何者為正確?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師父冤親債主和怨親債主在回向時何者為正確?

( 智凱於 2004-04-10 12:27: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冤親債主才正確。因為有包含怨親債主與平時不順的事情,範圍比較寬廣。
也就是包含一切困擾的事。

342、 【捨於八正,受行五法】…., ….【另有二種白法】,能使眾生消除重障,….之經文意義?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在慈悲三昧水懺經文有句:….【捨於八正,受行五法】….,
….【另有二種白法】,能使眾生消除重障,….之經文意義?

( 黃超偉 於 2004-04-11 12:51:00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捨於八正:是指捨八正道。 受行五法:五法是指五蘊。
兩者合起來說是捨於正法(因世俗感受不到樂趣),而走向五法(可簡單說為五欲),
等於是背覺合塵。
另一種說法是捨於八正,捨於受行五法: 其中的五法是——
(1)欲者,謂離世間妄想顛倒,志願好樂諸深法門;
(2)精進者,謂堅持禁戒,棄捨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
(3)念者,謂常念世間之欺誑可厭,禪定之可尊可貴;
(4)巧慧者,謂等量世間樂與禪定智慧樂之得失輕重;
(5)一心者,謂分明徹見世間諸患之可厭,定慧功德之可尊可貴。
所以一心決定,修行止觀。 兩者合起來說就是捨棄正法的修行。
另有二種白法:在慈悲三昧水懺經文中有說一者慚,自不作惡。二者愧,不令他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