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
要如何才能體悟緣生性空的道理。該怎麼做功夫呢?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師父,一切現象的幻現幻有,都是由於眾生的業力之所感化。生在娑婆世界的我們,
要如何才能體悟緣生性空的道理,不受一切幻境的誘逼;不做一切幻境的奴才,
而得自由自在。該怎麼做功夫呢? 請師父開示!
( 志涵 於 2004-09-29 19:26:56 留言61.31.173.143
)
|
答 |
緣生性空:性空要從六根下手,那一根都行。最白話的解釋,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說:
「不思善,不思惡」入手,可進入意根空性。 緣生需要自己多去體會,
才能融入自己的心,達到認同、見空。
平時可以把所歡喜的法語,多去思維。生活中要學慈悲、忍辱,因為是空,
所以要學習接受,才能把我執去掉,如果光談空,缺乏實際的發心、歷練,
所說的空會很淺,因為是自己的空間,沒有透過磨練,所以要邊解、邊行,
自然能夠深入、體會。但這需要毅力,因為有陣痛期,需要多提醒自己。
|
|
470、
自知殺業,弟子需持何部經或何種佛號?回向它們,才能使它們脫離三途。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如果被眾生如:蚊子、紅火蟻侵犯,受傷或親人有可能受到危害,
而出於不得已殺害它們;雖明知它們會起瞋恨心,但也很無奈,且傷害它們更感到難過哀傷;
自知殺業,弟子需持何部經或何種佛號?回向它們,才能使它們脫離三途。
( 黃超偉 於 2004-10-02 00:32:02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回向給眾生,念任何佛經、佛號都可以,因為每部經,每尊佛、菩薩,
都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但最好選擇跟自己有契機的,因為容易融入其中,
心定的快,效果會比較好。
|
|
471、流浪犬和鴿子越來越多,往往是環境的一大問題,如何做才圓滿呢?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在台北的街上,流浪犬和遭棄癢的鴿子與麻雀越來越多,
而它們製造的糞屎,也往往是環境的一大髒亂和易傳染疾病。
身為三寶弟子應繼續飼養它門,而讓它們族群繁殖越多;
或者請環保局撲殺有時是很兩難的問題,但該如何做才圓滿呢?
( 黃超偉 於 2004-10-03 17:35:04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原則上先念佛回向,希望他們能趕快脫離畜生道,往生善處; 可以幫他們結紮,
避免在繁殖; 如果有威脅到人類,再請環保局,這是避免他們造業的心態;
這都是出於慈悲心,比較符合學佛的立場。
|
|
472、佛門五堂功課
: 其中午殿指的是什麼意思?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師父佛門五堂功課 : 早課、 早齌過堂、午齌過堂、午殿、晚課。
其中午殿指的是什麼意思?
( 志涵 於 2004-10-05 21:25:12 留言 來自 61.31.175.153
)
|
答 |
午殿:是指上堂說法。如戒場作午供前,先請和尚上堂說法,為齋主開示。 Re : 抱歉: 午殿是指午供的意思。在此更正。
|
|
473、何謂淨財?若偏財運的錢算不算淨財?
是否可以供養三寶?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我們人,生在此世間,依老一輩講,會帶自己一生的糧草來投胎.有的福報大,帶的多,
也就是不但會賺錢,甚至偏財運很旺;有的差,只夠溫飽而已.而偏財運一般來講,
就是偏們生意如:股票投機或機會中獎如:樂透等.依佛法來說,供養三寶需淨財.
請師父慈悲開釋:何謂淨財?若偏財運,如股票投機或簽注樂透中獎的錢算不算淨財?
是否可以供養三寶?還是只能用作慈善事業,不得供養三寶.
( 黃超偉 於 2004-10-06 16:52:15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淨財: 淨財不是在指財物的淨與不淨,而是在指使用者能遠離貪欲,
如此擁有者的心是清淨的,所以稱為淨財。因此供養三寶的來源,
需要信徒的歡喜布施,不能用欺騙的手段。
|
|
474、鼓吹人自殺將背負何種因果?有輕生念頭,將如何做,
才能避免輕生?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近來新聞有報導:在網路上所謂組成完全自殺會留言版,相約自殺還播放有魔鬼
的邀請書之稱的歌曲,裡面的歌曲歌詞是哀傷與灰色,近年來自殺率不斷攀升,
占全國死亡因素排行版第三名.雖然生命的旅程,每人際遇不同,或許不是很美好,
但當看到流浪犬貓,似乎我們比它們好太多.其實富貴與貧賤,是看個人心態,
全家生活費一百也有人家過活;日花十幾萬元生活費也一樣二十四小時過活,
心中充滿平靜安貧樂道,一百元是很富足的.至於其他種種的不順利,
但是回頭想想再怎麼困境,畢竟也熬一段時間,不要因為一些小挫折,
而浪費此生為人身的大好機緣.至於在網路上鼓吹自殺,雖然人不是你殺,
刑法也沒有處罰規定;但是因果必定要背.請師父慈悲開示:
若鼓吹人自殺將背負何種因果?人若在困境而有輕生念頭,將需如何做,
才能避免輕生?
( 黃超偉 於 2004-10-20 12:07:57 留言 來自 61.230.78.61
)
|
答 |
(1)若鼓吹人自殺是屬於教他殺,先犯口業,若自殺成,也算是殺生,屬於重罪。
(2)人若在困境而有輕生念頭,將需如何做,才能避免輕生?
要多薰息正面的思想、
多輔導,才能改變錯誤的觀念。
|
|
475、如何讓自己心靈能脫離痛苦的鎖鏈?如何做才能讓自己時時覺得歡喜,對人生充滿更樂觀?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思佛、念佛、憶佛,佛佛道同,淨心、靜心、心心相印。很多人學佛,
在尋求哪一尊佛法力高深,才肯去學習那尊佛的法門;也有人在拜菩薩,
則把祂分門別類,如:親人往生,則猛求地藏王菩薩保佑往生的人。
若有痛苦無法解決,猛求觀世音菩薩加持....等等。其實佛佛道同,
一生覺得與那尊佛菩薩有緣,則一心侍奉一樣可成就;即淨空老和尚所說的一門深入。
今日多元文化工商社會,使現在人心,處處以金錢衡量,對自己是否有利,更講求速食。
殊不知金錢與權貴,並不能讓你長壽與脫離心靈上的苦惱。目前社會上很多自殺者,
並非完全家境困苦。有些甚至家境非常富裕,其父親還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官員。
請師父慈悲開釋:如何讓自己心靈能脫離痛苦的鎖鏈?如何做才能讓自己時時覺得歡喜,
對人生充滿更樂觀?
( 黃超偉 於 2004-10-21 18:01:08 留言 來自 61.230.94.169
)
|
答 |
(1)人生要時常往好的地方去看,因為心想好的,自然沒有痛苦。
(2)所以人生要多薰習正面性的思想,如此在逆境中,才有力量轉念、不受影響,
善念強,人生自然活的樂觀、歡喜。 因此生活中要多培養善根,可多讀頌經典,
讓自己能多長善心、智慧。在生活中,有機會可以多發心,讓自己的慈悲心能多流露,
心在善法中,猶如陽光出現,黑暗自然消失。
|
|
476、我們要如何做,才能避免因法生,
而入煩惱魔?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釋:"一切法心所想生,一切法心處滅."我們要如何做,才能避免因法生,
而入煩惱魔?而法滅,又不墜入空的障礙呢?空,有皆不住,那心將安放在哪裡?
該如何修持呢?
( 黃超偉 於 2004-10-22 17:47:17 留言 來自 61.230.94.30
)
|
答 |
凡夫心看世間,因為都有取捨的心態,所以都很難做的好。也因為是如此,
所以要在真理上用功、學習,瞭解空的思想,因為一切都是無常,所以都能善用,
也能放下,猶如對蠟燭的觀念,能照亮,燃燒後,也能接受他的消失,
因為這是正常的現象。可知當瞭解真理之後,自然也能做的好。
|
|
477、為什麼十法界的佛菩薩境界與一真法界的佛菩薩的境界不同?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為什麼十法界的佛菩薩境界與一真法界的佛菩薩的境界不同?
( 黃超偉 於 2004-10-28 22:37:59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這是差別於佛菩薩的願力不同,所以在現象上會有差異。
好比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現象上,一個是穢土,
一個是淨土;在壽命上,釋迦牟尼佛80歲入滅,阿彌陀佛則無量壽......。
實際上佛佛道同,因為眾生的關係,所以在示現上會有差異,但在一真法界裡,
都是一樣,沒有差別。
|
|
478、何謂心緣境相?一個學佛的人當如何學習,才能不被相所繫縛?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示:何謂心緣境相?一個學佛的人當如何學習,才能不被相所繫縛?
( 黃超偉 於 2004-11-10 19:45:52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1)心緣境相:表示六根接觸六塵(境)的現象,這每個眾生都是如此,
只是用心不同,所看到的世界就有差異。
(2)但如果要遠離是非、煩惱,需要瞭解空,或者以慈悲、寬容的心態,
來對待一切,如此自然能遠離煩惱,安住在歡喜中。
|
|
479、我末世眾生,
在學習佛法,該如何修學,才不會無所適從?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師父慈悲開釋:佛法除了淨土宗的"阿彌陀經",其餘"金剛經"、"華嚴經"......等各經典,
幾乎勸人不要執著世間的一切,甚至包括空在內。而淨土三經則要眾生一心執著
"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且在臨命終時,更要執持,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其中原因如何?如此執著,是否對其他經典的法理會產生混淆?我末世眾生,
在學習佛法,該如何修學,才不會無所適從?
( 黃超偉 於 2004-11-13 19:18:18 留言 來自 210.69.180.250
)
|
答 |
學佛不離定慧。 定能讓心專注,雖還不能與空相應,但因為專注,煩惱也不會現形。
慧能不執著,因為瞭解空相,才能心無罣礙。 念佛也是如此,心專注佛號,也學習佛心,
如此能消化煩惱、是非,這樣能趨向空,是從定到慧的修持法,所以能與阿彌陀佛相應,
這也是阿彌陀佛的願力。 其他大乘經典,都是從發大心開始,也可說是從慧到定,
因為發大心,就是要包容一切,所以對一切都會調適自己去接受、達到無惱。
但這種說法對一般人來說,容易流於形式,變成口在說空,行在有中,但也不是作不到,
這因人而異。 所以對修行而言,都可以,這需要依照自己的認同度去下手、修行,
兩者沒有矛盾。
|
|
480、倘若一位路人經過一戶人家(無心),而引屋內的狗吠,請問路人有過錯嗎?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倘若一位路人經過一戶人家(無心),而引屋內的狗吠,而一昧指責路人,
請問路人有過錯嗎?
( 無知 於 2004-11-14 22:04:39 留言 來自 218.160.32.70
)
|
答 |
狗本身鬥爭心較強,看到不熟悉的人,這樣的現象容易生出,但有時也不會,
或許與宿業有關,可以當作是消業來看就好。 因緣會合的事情,是自然發生,
所以沒有誰有過失。
|
|
481、如何學習做一個"人間菩薩"?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有句話說:未成佛前,先結人緣;人成即佛成。
請問師父如何學習做一個"人間菩薩"? 可以給人歡喜、信心、希望,
怎麼持之以恆,不會半途而廢。 感謝師父慈悲開示。
妙善頂禮
( 妙善 於 2004-11-22 09:08:49 留言 來自220.135.80.23
)
|
答 |
要做人間菩薩,要有不怕吃虧、委屈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恆。
菩薩都是以眾生的立場為自己的立場,換個角度來說,都是站在眾生邊,
時常給眾生好處的人,自然能讓眾生歡喜、信心。 開始雖然辛苦,
但可以去除我執,對智慧的開發,有很大的幫助,要有如此的認同,
自然歡喜做、甘願受,持之以恆。
|
|
482、若是吃虧、委屈對人事並無益處,那又該如何做呢?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您說要做人間菩薩,要有不怕吃虧、委屈的精神, 師父說的我知道了。
還有一個問題請師父釋疑,若是吃虧、委屈對人事並無益處,那又該如何做呢?
感謝師父開示。
妙善頂禮
( 妙善 於 2004-11-22 19:31:04 留言 來自 61.31.169.44
)
|
答 |
雖然做了,沒有得到益處,這是對外而言;對自己還是有幫助,
就像佛對提婆達多一樣,雖然慈悲對待,還是沒有改善,雖然如此,
對佛本身是有益的,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所說,因提婆達多的磨練,
而成就六波羅蜜、32相.... 。
所以要當修行看,最後都能圓滿,達到自利、利他。
|
|
483、所謂的淨符焚燒後,是否違犯戒律? |
問 |
法師:阿彌陀佛
請問法師參加葬禮回來後,喪家會準備艾草和印有六字大明咒的所謂淨符,
讓參加的眷屬、親朋好友淨身。
弟子有個疑惑,曾聽其他法師提過,印有經文、咒語的文物不可 焚燒,
那所謂的淨符焚燒後,是否違犯戒律?請法師開示!
( 志涵 於 2004-11-23 00:33:57 留言 來自 61.31.174.82
)
|
答 |
任何動作好壞的判定在於發心、動機,其用意是想藉淨符來淨身,
是讓參與者能蒙三寶加被,得到平安,是可以的。
一般所說的焚燒,是想破壞的意思,其動機差別很大,所以兩者是不同的。
當然啦,能夠不用就不用,這是最好的,因為可以避免困擾。
|
|
484、在開發智慧與心性相應的過程,該如何跨出第一步?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您曾在舊留言版開示提到:不管在如何的處境,都要將心往善處去看待,
才能包容一切,消化煩惱,這樣才能與心性相應,進而開發智慧。
也可知學佛是從付出、忍辱中走出來,這是必經過程,如此才能空,
應該要在這方面多體會才是。 因為要把所遭遇不好的、委屈的,都能淨化確實不好作,
但要讓自己瞭解,這是開發智慧與心性相應的過程。
弟子尚有疑惑懇請師父開示:在開發智慧與心性相應的過程,該如何跨出第一步?
若時間充裕,可以如何安排用功內容與作息?
( 志涵 於 2004-11-30 12:49:01 留言 來自 61.31.165.151
)
|
答 |
智慧能斷煩惱,表示瞭解空。 所以生活要做的好,不能離開慈悲、忍辱,
如此可以去要我執,慢慢與空相應。 學習中碰到逆境,凡夫起心動念是正常的,
換個角度來說,要接受不容易。所以可以的話,多讀誦大乘經典,
靜坐時可思惟經義,如此對法才會更進一步深入,會增加善根,等於對生活的慈悲、
忍辱有加分的作用。
|
|
485、什麼是智慧和心性?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請問師父,什麼是智慧和心性?
( 志涵 於 2004-11-30 16:22:25 留言 來自61.31.169.119
)
|
答 |
智慧能斷煩惱,表示瞭解空。
所以生活要做的好,不能離開慈悲、忍辱,
如此可以去要我執,慢慢與空相應。 學習中碰到逆境,凡夫起心動念是正常的,
換個角度來說,要接受不容易。所以可以的話,多讀誦大乘經典,
靜坐時可思惟經義,如此對法才會更進一步深入,會增加善根,
等於對生活的慈悲、忍辱有加分的作用。
心性是指心的本性(空性)
凡夫心千差萬別,如果不能瞭解空性,
生活的寬容度又不夠,很容易與煩惱相應。所以要知道雖是凡夫心,
但本性還是空,因此不管在任何環境、苦難,本性還是不變。
意思是說,雖在煩惱中,只要能調整自己,煩惱也能消化,因為本來就具有的,
就像在陰天,烏雲多,但衝過烏雲也能看到藍天,事實上,藍天本來就是如如不動,
本性也是一樣,如如不動。 從上可說,能夠化解煩惱的,就稱為智慧,
也就是能衝過烏雲,見到藍天。
ps: 抱歉,上一篇的回答,可能電腦出現問題,重複下一篇的回答。
還有下一篇的去要我執,應該是去掉我執,在此更正。
|
|
486、弟子讀誦經典時,對於經義常不能明瞭,甚至看不懂,在靜坐時如何思惟呢? |
問 |
師父:阿彌陀佛
感謝您的開示! 您說多讀誦大乘經典,靜坐時可思惟經義,如此對法才會更進一步深入,
會增加善根,等於對生活的慈悲、忍辱有加分的作用。
但是弟子讀誦經典時,對於經義常不能明瞭,甚至看不懂,在靜坐時如何思惟呢?
( 志涵 於 2004-12-01 17:25:10 留言 來自: 61.31.173.243
)
|
答 |
領悟確實需要時間,把經文中所寫的,自己覺得想去瞭解的地方,當作念佛的心態,
時常想他,會慢慢體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