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頁首

真光禪寺將過去留在PCHOME留言板的學佛答問資料,彙整保留下來供給網友參考,
非常感恩大家的奉獻!


37、誦『普門品』能改變個性的原因是什麼? 38、 「現在」和「當下」有差異嗎
39、命不好的人,以佛法的角度,要如何破除 40、學了佛,卻反而觀念更執著
41、請師父開示,『體性』比較日常生活化的解釋? 42、 學歷很重要嗎?
43、心住在利他,對方還是不滿該如何? 44、希望有一種莊嚴寧靜的誦經或助念方式
45、 何謂回向? 46、 是否社會經驗豐富學佛會快點?
47、做錯許多事內心一直無法獲得平靜,我該怎麼做? 48、何謂修行?怎樣才是修行?
49、為什麼要讓善良,慈悲的人,受盡逆境的折磨痛苦? 50、為亡者誦經,又是唸給誰聽?
51、為什麼佛號都要唸3遍或7遍或108遍? 52、如何再包容?如何再慈悲?
53、修行真的就必須要勾心鬥角嗎? 54、請師父來誦經給亡者聽而念很快這有意義嗎?
 
                     

學佛釋疑

☆★☆★☆常船法師☆★☆★☆

37、誦『普門品』能改變個性的原因是什麼?

個人的個性,誦『普門品』能改變的原因是什麼?
動物要怎麼自殺?請舉例開示 。

1.個人的個性,誦『普門品』能改變的原因是什麼?
佛法中時常講慈悲心,一般人也時常講,但事實上表現出來的與說的差很多。
這表示善根的薰習不夠,體會不深,做的當然有限。
《普門品》有清楚交代觀世音菩薩利益眾生的情形,也容易感受。
所以多誦《普門品》
,能培養善根,進而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能如此,個性就能改變,不會再封鎖自己。因為懂得關懷別人,自然走得出去。
如果你說其他經典也行,都能培養出善根。只是《普門品》字比較少容易受持,也容易了解經文的含意,好體會。
2.動物要怎麼自殺?請舉例開示。
自殺例如絕食。
在經典中有記載,如:「羅漢托空缽,大象掛瓔珞」。
羅漢雖有修行,但注重修慧,不注重修福。所以托缽時,時常空缽而回。
有一次看到國王的大象,時常受人照顧,吃好,且身上掛滿瓔珞,福報很大,
內心很清楚原因,於是就走到大象旁跟牠說:
「過去兩人是師兄弟,我只修慧沒修福,所以時常托不到食物,
而你常修福不修慧,現今雖有福報,但墮入畜生道。」說完就走了。
大象本來是無憂無慮,很享受,但知道宿命後,內心就很懺悔,於是絕食,七天後就死掉,往生天道。

38、 「現在」和「當下」有差異嗎?

人要活在「當下」,說來簡單,其實不易!是嗎?
妄念相續,不曾間斷. . . 。
若是分分秒秒能夠活在當下,不回憶過去,不妄想未來,自在的活在每個當下,那就不會自尋苦惱。
這樣的人生,就能夠很自在,很輕安.是嗎?
那「當下」是否有正念的當下?也有妄念的當下?
或是「當下」指的是正念?
那「現在」和「當下」有差異嗎?

我們都時常聽到當下,但當下是什麼?一定要清楚。
如果你說當下是正念,那正念又是什麼?也要清楚。
六根接觸六塵,就是當下。但你用何法看它?讓自己保持在正念,心才能安,否則當下就是妄念。
當你懂法,想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在正念,不會受影響,這樣的人生才快樂、自在。
平常可從二門下手:
(1)空門:
學習三法印,可了解空。
當六根接觸六塵時,直接當做空,因此當下可以不分別。
(2)有門:
學習慈悲喜捨,多讀大乘經典,增長善根,讓內心能真正了解,
會歡喜去實踐,可把心念淨化,住在三寶中,等於一切處不離三寶。
當六根接觸六塵時,直接當做三寶來看,當下就是淨土,沒有得失心。
因不斷的慈悲喜捨,不會受現象的干擾。
所以不懂空、不懂有,現在、當下是妄念(苦多樂少),將來沒保障。
懂空、懂有,現在、當下是正念(快樂人生),將來往生淨土。
39、命不好的人,以佛法的角度,要如何破除

1.算命師的話可信有多少?
如果不值得,有的又說的很準。
2.命不好的人,以佛法的角度,要如何破除?

1.命的好壞,是一種果報。
所以真懂算命的人,會說的很準,但有的是靠外力,不是他本身具足的。
既然是一種果報現前,也不用太去算,
因為不能改變事實,反而讓自己在好與壞中,心情起伏更大,徒增困擾。
2.命的好壞,既然是果報現前,要想使命變好,就要種善因,自然能得善果,
能將惡運淨化,能重罪輕受,所以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只要有信心,努力行善、淨化內心,命運就能轉好,將來也會往生善處。
40、學了佛,卻反而觀念更執著

在日常生活中,我的長輩,學了佛,卻反而觀念更執著,無法和家人融成一片。
專心念佛誦經是好,但是當下的人事物,反而忽略了!
生活與周遭人脫節,一直念佛誦經,然而觀念更執著,更放不下!
就為了要念到往生極樂世界?
不在日常生活中付出,面對,接受當下的人事物和家人。
付出對周遭一切的慈悲心,包容心和親和力;反而捨本逐末,與現實脫節的,一意孤行的,
只知道誦經念佛,為的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卻與周遭的人脫節?
為何不把握當下的一切?學習在日常生活中付出、慈悲、包容?
去學習面對接受貪瞋痴,一直到慈悲包容放下貪瞋痴?
卻反而捨本逐末,愈無法和周遭的一切融合?
佛法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付出,而不是超出現實的生活?是嗎?
極樂世界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求,是觀念,是思想,
是這一念慈悲包容付出,凡是替別人著想的心?是嗎?

很多人都在學佛,但對佛法的認識有差別,所以走的路線,也就不同。
這只能說,從中學習。
只要有心學佛,會慢慢對佛法真正的認識,觀念才能提升。
也不能怪對方,因為都在學習中,所以要有空間讓他成長。
碰到了,就當作修行,磨練自己,學習包容。
彼此間才能和合、得到法益。
41、請師父開示,『體性』比較日常生活化的解釋?

「人身難得 今已得」。
人生的路起起落落,善知識確實很重要!
當我們的想法消極,避世和悲觀的時候,,隨時有善知識的提醒和鼓勵,
心境確實又會往光明面,往積極面去面對和思維!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話寫著:
「人的一生中,就是有這些酸甜苦辣,這些逆境考驗;
這些是平淡的人生中,最精彩,最充實的精華部分。」
師父曾在『心經』的開示中提到:
「對現象的歷練愈深,對現象才能夠徹底放下。」
「隨時思惟著佛菩薩過去行菩薩道的行為,耐力,慈悲,包容,就會增加。」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一切現象都是這個"體",了解"體","體性",就能夠"同體大悲",
慈悲心就能夠發得出來。」
『佛學辭典』中: 體性: 體--事物的實體。性--體不變異。
是否能請師父開示,比較日常生活化的解釋?

(1)體--事物的實體。
體是一切法的本體、實體,
意思是講心、佛、眾生的來源都是同一個實體,這實體是指空性。
(2)性--體不變異。
性是在形容這實體的情況是如何?
因為是空性,就像虛空一樣,
所以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是不會有所改'變',也不會有差'異'。
42、 學歷很重要嗎?

學歷很重要嗎?

學歷是人外在的一種敘述,表示有這樣的經歷,但不代表內外一如。
經歷是很重要的,人都是要成長,這成長不光是年齡、身體,而是注重心智的啟發,
自己可以受用,也可幫助別人,這樣的成長會很踏實。
但在這社會上,能兩者都具足是最圓滿,
因為外在也很重要,如果你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也沒關係,直接把生活當做人生的歷練,
用慈悲心對待別人,自己家人也好,外人也如是,一定能開智慧。
所以說都可以,看你的目標來決定。
43、心住在利他,對方還是不滿該如何?

師父您常開示要發心,發慈悲心,要捨,歡喜捨,要去我執,
也把眾生當作自己的親人,甚致當作自己,如此去愛身邊的人,進而擴大去愛一切眾生,
那麼逆境來了,也就不會被烤倒,
反而要感恩,要視同吃補藥,雖苦,但終究會苦盡甘來。
但有一點一直想不通,
當你的心是住在利益他的角度時,對方還是不滿,還會批評、毀謗,這時該如何?
是一方面可憐對方,一方面反省自己做的不夠?
或以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是自己內心深處的悲心不夠?
而對方的反射,也就是自己內心的毛病?
由此角度,對自己再做深思與調整,處事的方式?
就如同『金剛經』裡所說: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佛具五眼,而我只有肉眼,想來真悲哀。

學佛就是要開智慧,但要建立在慈悲上,才能真正得到智慧。
凡夫的慈悲時常進進退退,因為不容易。
最主要是不能無我,所以苦很多。這是正常的。
雖有慈悲,但深度不夠,智慧是有限的,
所以我常說要慈悲、忍辱、喜捨,就是要去掉我執。
心就像大地一樣,一切眾生都能接受。
可知修行要成就,是要付出多少代價?這也是去我執的過程。
果能如此,煩惱從何而起?
自然無惱!而且是永恆的。更能感受到佛菩薩的偉大。
所以要修行,眼光要看遠。現在雖然吃苦,都是有代價的。
因為我執一層一層的脫落,智慧之光會一直顯露出來的!
這種代價,只有如說修行的人能體會的到。
佛菩薩已成就,要相信,不要懷疑。

44、希望有一種莊嚴寧靜的誦經或助念方式

一直希望,能有一種莊嚴寧靜的誦經或助念方式。
尤其助念時,有些人不曾讀誦過經書,誦經聲和法器聲,唱誦得那麼快,又加上麥克風...。
往生者,還有往生者的家人,甚至沒有學佛的親朋好友,聽不懂,也跟不上,那實在很可惜!
好希望能有一種,寧靜莊嚴,又能讓每個人聽得懂誦經內容,
又能從中受益,又能種下菩提種子的誦經方式。
助念時,只有念佛號的時候,打引磬---提起亡者的正念。
當帶領大眾誦經,或是作佛事時,或誦經給亡者,讓亡者提起正念,
或希望亡者從經文中能夠受益、放下,解脫時,
只要每個人,專心投入的看著課誦本,一起讀誦經文。
寧靜、莊嚴、專注、投入、安祥,字字清楚。
這樣不但亡者聽得清楚,提起正念,心更安祥,
而往者的親朋好友,尤其沒有學佛的朋友,也能從白話的經文中,大約了解經文其中的含意。
也許經文中,有幾句經文的感觸特別深。
在日常生活中,能從經文中受益,或是種下學佛的種子。
誦經或是作佛事時,不要開大麥克風,敲敲打打,妨礙鄰居和路人的安寧。
不但沒有給人家好印象,也缺少親和力和安詳的氣氛。
不要讓親朋好友站了老半天,參加了大半天的佛事,不知道在唱誦什麼?那太可惜了!

你的看法很好。
事實上助念也是如此,很單純,不複雜,
在助念時可請法師簡短開示,讓家屬寬心,使家屬與蓮友,都能提起正念,讓助念的效果更好。
助念時主事者要顧到周遭,讓眾生安心,起善念,
這對亡者都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所做的善行,都是因為亡者而來,無形當中都是替亡者做功德。

45、 何謂回向?

1.何謂回向?
2.要使工作業績順利,要如何用功?

1.何謂回向?
回向是一種目標,希望能達成,
因此,要不斷累積功德,才能完成。
這可分為內心與外在。
★內心:
成熟善根,改變思想。如同參禪者,剛開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再來達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剛開始的見山、見水,與最後的見山、見水,字是一樣,但心境是不一樣。
前者是凡夫心態;
後者如蓮花,能出淤泥而不染。
這是思想超越,也是善根成熟,故能自在。
★外在:
指自己的希望,如事業順利、平安、學業…,這因人而異。
2.要使工作業績順利,要如何用功?
平時要多念佛,在家中可讀『普門品』,感受佛菩薩的慈悲。
生活中,也學習佛菩薩的慈悲,來與人相處,心態會寬廣。
累積善因緣,善因自然會感招善果;善果未至時,也能遠離煩惱。
因慈悲心可增長智慧。
46、 是否社會經驗豐富學佛會快點?

師父您常說要發心,
從師父開示佛法中薰習法意,從付出中修正自己的習氣,
進而體悟人生的真理,也從付出中得到自信。
好羨慕別人,總是能力很強,處理事情好能幹。
是否社會經驗豐富,人生閱歷多,那學佛會快點?
又當真正懂得隨緣時,
是否就不會被戒律所綁,也就是能釋放我執?

(1)人生的歷練,不管在社會中或者在佛門中都是,
但用心不同,所啟發的就不一樣。
能力要培養不難,內心的修養比較難。
所以在佛門中先學慈悲、忍辱,為優先;在發心中,能力就會自然好起來。
在社會中,如果用修行的心來對待,當下也是修行,也是歷練,
人的能力、修養,都是從歷練中來。
有用心都會進步的,不要急。
(2)佛門中所說的隨緣,是把心念轉成善,
不管好、壞,都是善,這樣隨緣內心會很安,
不會在乎現象的變化,也不離開佛法,我執也會一直減少,最後達到「空」。
47、做錯許多事內心一直無法獲得平靜,我該怎麼做?

我今年23歲,可是覺得自己在過去幾年,不懂事而做錯許多事,
內心一直無法獲得平靜,心裡很煩惱!
我曾到教會去,那兒的傳道師告訴我,如何禱告將罪過赦免。
可是我生長在信奉佛教的家庭,基督教的某些教義,我比較不能接受,
我該怎麼做,才能將過去的罪過除去,才能使內心得到平靜呢?

人非聖賢,犯錯是一種人生過程。
這每個人都會碰到,只是大小不同。
過去也已經過去了,就當做一種經驗來看待。
有空可讀《金剛經》,剛開始不懂沒關係,多讀,慢慢來體會。
可以的話,背下來體會更好,可改變心境。
有一句話:「失敗為成功之母」。
一個成功者,都是不斷再接再厲而成就的。
同樣的,雖然過去有錯,能覺知到,會使人生對善、惡,更能分別,不會重蹈覆轍。
對過去的惡,要用彌補的心態來面對,不要逃避。
在生活中,就用慈悲心來對待別人,希望眾生也能善分別,不要再走冤枉路。
因自己曾經走過,有歷練,在表達上會很攝受,容易讓人理解、接受,也有好的一面。
能如此,這「惡」反而讓你成長。
它是一種增上緣,能自利、利他。要善用之!

48、何謂修行?怎樣才是修行?

我們常聽每個人說:
修行,修行...,每個人的嘴裡,也常掛著:修行,修行...。
何謂修行?怎樣才是修行?
在我們的四周,每天表面上,讀經,拜佛;
卻無時無刻的,忌妒人,陷害人,講是非,排擠人,睜眼說瞎話…。這是修行?
別人受盡忌妒,排擠,陷害;還要包容,還要有口德。
受盡忌妒,排擠,不講是非,沒有解釋的餘地,承受不了!
最後迷惑,矛盾,苦惱,難過,失望,絕望...。
一個正在學習成長的菩提心------這不是修行?滿嘴修行?
所謂的修行,都是叫別人修?叫別人行?
逆境中成長的菩提種子,是不是修行?

你的問題可分為兩種。
一種本身不是修行人,看到修行的人那麼無理,實在不夠資格當修行人,很失望的不想親近三寶。
另一種也是修行人所碰到的問題。
這個層面要先認清自己的身份,修行在修什麼?
修行是要去掉我執,是很苦,也很無奈。
雖然如此,但能吃得下去,決定會有大成就。
所以表面上的吃苦,事實上是要去掉分別心,將內心煩惱的毒素排掉。
沒有煩惱的因,任何緣來就不會受影響,這樣才能真實的自在、解脫。
所以要把逆境、惡緣,當做修行來歷練。
我也知道很不好受,但思想要先轉過來,就不會那麼苦,抗體會增加。
真正轉過來之後,你將會發現如同在飲甘露一樣,很清涼!
以前所受的苦、付出的辛勞,都不會白受的。
舉個例子:
經典上有記載一則故事。
富樓那發心要去西方輸盧那國教化,
佛就問他,那邊的人很惡劣不好教化,你不怕嗎?
富樓那回答:「不怕」;
佛又問:「如果你善心教化,又惡言罵你,你會如何?」
富樓那:「罵沒關係,又沒打我,心地還算是善良。」
佛又問:「如果打你,你會如何?」
富樓那:「打又沒殺我,心地還算是善良。」
佛又問:「如果殺你,你會如何?」
富樓那:「我還是要感謝他們,讓我脫離這色身達到涅槃。」
當一個人真正認識自己的立場,想要付出時,就能無怨無悔,乃至犧身生命。
這種心態每人都有,只是對待自己的親人才會流露。
修行就是要將這個點,延伸到線,再到面。
所以發心修行,就要先認識自己的立場,碰到逆境才容易轉的過去,吃苦都會有代價的。
49、為什麼要讓善良,慈悲的人,受盡逆境的折磨痛苦?

弟子在佛學辭典上,看到有關「業」:
阿毘達磨論師的主張:
順現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此三業,皆不可轉。
唯有順不定受業可轉。
順現等三種定業,皆不可轉。
那一個人,如果今生在逆境中,又遇上了定業,那不就苦不堪言,有口難言?
有時候會覺得,有些人今生善良,單純,慈悲,
那為什麼要讓一個,今生善良,慈悲的人,受盡逆境的折磨痛苦?
前世業力,因緣,定業... ?今生完全不知情!
而卻要讓又善良,又單純,又慈悲的人,今生受這些逆境和苦?
有時候會對三世因緣果報,感到疑惑?

你說的順現業,應該是指今生所做,於此生受。
順次業,也是今生所做,但於來生受異熟果之業。
順後業,也是今生所做,隔二世以上受異熟果之業。
事實上,
「業」每個人都有,一般人比較會埋怨「苦」,這個沒人喜歡吃,
但看來看去人人都離不開,只是有深淺、早晚,都沒有永久好命。
修行就是一種調心的功夫,讓人生遠離煩惱。
生活中的不如意,就是一種歷練,沒有這樣的歷練,怎能證明自己調心的功夫可以?
所以人要離苦,一定要把自己當修行人的心態,來面對一切。
那麼人生再苦,也就消化掉,因為這是修行的必經過程。
好比說要鍛鍊體力,
可能去跑步、爬山…種種運動,這對體力好的來說可能沒什麼,但對體力差的可就很辛苦!
但為鍛鍊體力,也就不怕苦,而且還需要毅力、恆心,才能培養好。
所以人在苦命時,就把它當作修行。何嘗不是在改變命運?
《金剛經》有提到佛在行菩薩道時,有做五百世忍辱仙人,
既然行菩薩道,果報應該是在好的地方,又為何碰到不可理喻之人?
這也是佛示現給後學弟子看的。
順境人人都會過,但不永久,所以積極修行,將內心的我執去掉,才可永保太平,不會再受苦。
可知逆境是一種成長過程,要去接受。
但要記住佛心、佛行,多親近善知識,改變自己的心態。
用佛法來面對現象,開始雖然不好受,但終究會給你帶來幸福,人生才能徹底改變。
所以受苦時,要告訴自己,不要氣餒,它是在幫忙你成長。
50、為亡者誦經,又是唸給誰聽?

既然誦經是唸給自己聽,那為什麼有人遇到困難時,
都會說為他誦一本經,或拜一部什麼懺?
超度的時候,為亡者誦經,又是唸給誰聽?

一般為人誦經,是一種回向。
將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給某人,所以不同人誦經,功德也不一樣,
因為領悟有高低,心境有差別。
心的境界是因為某人而誦經、拜懺所產生的,所以為人誦經,對他人是有幫助的。
超度為亡者也是一樣,將修行功德,回向亡者。
在《地藏經》中有說,亡者只得七分之一的功德。
亡者命中未得受生者,在49天內不知罪福的,是如癡如聾,
或在等候審判,是千萬愁苦!
所以只能靠骨肉眷屬做福德救拔,是沒辦法聽的;
當可以聽到誦經聲、佛號時,就可以超度了,因為三寶的威神力故。
所以誦經、拜懺,都是從自利,達到利他。
一般剛開始學佛誦經、拜懺,以虔誠為主,
不管懂不懂,只要虔誠心發的出來,效果都會很好。
因為心誠則靈,容易感招三寶加被。
51、為什麼佛號都要唸3遍或7遍或108遍?

為什麼佛號都要唸3遍或7遍或108遍?
而不唸1遍或2遍呢?

事實上念佛沒有算遍,
只有算聲,在念咒時才有算。
也不是說一定要念幾遍才可以。
但以淨心為要,只要心能淨化就好,不管幾遍。
不過念一、二遍的效果可能還沒出來,所以一般最少都以三遍為主。
這要看個人的修持而定,沒有絕對的。
52、如何再包容?如何再慈悲?

為什麼這個世間上,總是霸道的人,忌妒人的人,
陷害人的人,睜眼說瞎話的人,能夠呼風喚雨...?
善良,單純的人,總是受欺負。
如何再包容?如何再慈悲?
一份熱忱,退到谷底…!

在修行過程中,有時是很無奈,但眼光要放遠,把逆境當做磨練。
時常聽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既然要修行就要有這種心態才能成就。
不要在乎眼前的吃虧,事實上是要去我執的前方便。
是好的,不是壞的,能再堅持下去就過了。
如同打隧道一樣,雖然辛苦,最後會打通的,如此辛苦會很有價值。
當然在修行中,難免會有挫折,這也是正常過程。
如同小孩學走路會跌倒,也會痛,但人生的成長也是如此。
希望你能繼續保持下去,
因為每一位佛菩薩乃至修行成就者,都是如此。
53、修行真的就必須要勾心鬥角嗎?

修行真的就必須要勾心鬥角嗎?
修行人可以去取自己所愛,去鄙視自己所厭。
善良的人,若無所成就,就必須永遠接受蠻橫霸道者欺凌?
要如此才能體會出修行的忍辱法味嗎?
或是套上一句,是過去的業力與因果,因而需無怨無悔去接受嗎?
若是此人善根少點又想不開,這業又要如何定論?

看到人在受苦實在很可憐,
如果不懂佛法,又更可憐,
因為怨氣難消,苦的日子不知該到何時才能了。
修行要讓心如地一樣,任何人都能接受。
我們的心若能如此,是何等自在?
你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別人的問題?如說是風動?還是旛動?
所以修行就是要培養善根,讓善念能有力量,才能對治煩惱。
否則沒善根又想不開,也不尋找治苦方法,會如同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若沒有善知識開導,可說是苦不堪言,這也只能歸咎業力。
我們也只能多祝福他,希望三寶加被,早離苦海。
54、請師父來誦經給亡者聽而念很快這有意義嗎?

師父您說誦經是唸給自己聽的,
但很多人都是請師父來,誦給亡者聽,
又念很快根本聽不懂,這有意義嗎?

前面我有提到,修行是自利、利他,
這要看誦經的人,只要誦經者能聽清楚,多多少少都有幫助。
一般為亡者誦經,自己家人也可以,不一定要請師父。
因為自己為親人誦經,會更虔誠,
自己也因此而接觸佛法,進而深入,可說是冥陽兩利。
可以在剛往生時,請師父來開導,對往生的處理,
讓家人節哀,安住在佛法中,來念佛、誦經,
讓家人都來培養善根,功德是很殊勝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