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頁首

真光禪寺將過去留在PCHOME留言板的學佛答問資料,彙整保留下來供給網友參考,
非常感恩大家的奉獻!


19、大藏經中的注解 20、 真的有極樂世界嗎?
21、 讓一些作惡之人知因果 22、對舍利子及舍利花的看法
23、 這樣真的很難得,該隨喜讚歎嗎? 24、 為什麼要朝山?
25、法號加「上」、「下」的意義? 26、如何去除貪瞋痴?如何度家人學佛 ?
27、 何以『金易化』、『水難消』,那是何指? 28、如何降伏內心中慢心的起浮
29、誦經和拜懺有什麼意義? 30、做人很苦,蝴蝶反而沒有痛苦
31、死刑犯,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就沒事了嗎? 32、生命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33、為什麼舌根及意根,與耳根同樣有一千二百功德 34、承上面問題,意根和耳根,差別在哪裡?
35、有關舌根的作用,弟子仍不明瞭 36、人有六根,那動物也是嗎?
 
                     

學佛釋疑

☆★☆★☆常船法師☆★☆★☆

19、大藏經中的注解

師父好!
請問大藏經中的注解﹝在每一頁的下方﹞是怎麼樣使用的?
例如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卷般若部四 第257頁
注解 1 (諸) + 世 (後有一圓圈,圈內有三畫。
這三畫是什麼意思?)
那個加號是什麼意思?
注解 6 ﹝順涅槃心﹞- (後有三圓圈,第一個圈內有一個宋字,第二個圈內有一個明字。
那個宋字跟明字是什麼意思?)
那個減號是什麼意思?
( 第三個圓圈內是什麼字看不清楚 )
注解 23 ﹝出家﹞- (後有一圓圈,圈內有一元字)。
那個元字跟減號是什麼意思?
另外有一個 = 符號的是不是等於的意思?
例如注解 22 雜 = 離那樣?
多謝,多謝。
弟子合什。
( sherab puntsok  2002-10-07 08:23:49 )

大藏經每一頁的下方有文字,它是一種註解,是後人寫的,當作一種參考,因為原文不能改變,但又覺得不夠詳細,所以是一種補充,讓人對經文的認識能夠更清楚。
(1)裡面有寫元(元朝)、明(明朝),是在當時補充上去,也表示元朝時,是這種看法,在明朝時也認同,所以有寫元、明。
(2)=是等於的意思。
(3)有一圓圈,圈內有三畫,這是日本自己看的懂得代號,因大正藏原版權是日本的,所以在處理過程中做一些記號,以便認識經文,這是聽慧岳老和尚說的,所以在註解中有不懂的符號,沒有關係,因為不影響經文,不光是註解如此,你可細看經文中,也有-、=的符號。
真光淨土
20、 真的有極樂世界嗎?

師父:
阿彌陀佛 好久不見,您近來好嗎?
想請教師父一個問題,真的有極樂世界嗎?
敬頌 法體安康 福慧圓滿
後學 雪白行 頂禮
(雪白行  2002-10-16 11:23:38)

極樂世界是真有的,可分為事理來說。
理:指內心的世界,
能把一切都當成好的來看,
如印光大師所說, 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則內心世界就可遠離煩惱,因為你不管怎麼看、聽,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都是在善念中,那當下就像在極樂世界一樣,任你如何都不會煩惱。
事:真的有極樂世界,
這方面需要靠自己的修行才能真正見到佛菩薩,
因為修行中能蒙三寶加被,若與法相應,自然能感應佛菩薩現身,那麼有沒有,自己就很清楚,所以在這方面,如果未見到,應該相信佛經所說,絕不虛言。
修行是注重當下,意思是講能活的自在,不受現象所困擾,
所以若能保持上述‘理’上所說,人生會活的安樂,
將來在‘事’上,會如同水到渠成,因為如是因,如是果。
真光淨土
21、讓一些作惡之人知因果

師父:阿彌陀佛 感恩您慈悲開示!
有人說佛菩薩這麼的慈悲,
為什麼不示現不可思議之境界,
讓一些作惡之人知因果而學佛修行呢?
佛菩薩既然是來救度眾生,
為什麼全宇宙的人口及畜生越來越多而沒減少。
師父為什麼我對佛經上寫的不能完全相信?
請師父您再一次的慈悲開示。
敬頌 輕安法喜
雪白行 頂禮
(雪白行 2002-10-18 09:12:32)

(1)佛菩薩利益眾生,是站在眾生邊來開導,如海水中的魚,不能在淡水中生存。
一個生活好命習慣的人,如果過的不好,一定很不習慣,因為享受慣了,惰性強,要吃點虧很不容易,
佛菩薩如果都示現給一般人看,人可能不會很積極修行,有任何事情可找佛菩薩處理,
因為佛菩薩是大慈大悲,有靠山,反而不會上進,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所以都用佛法來點醒眾生,有時利用周遭的人說出,讓你感受,這都是經過佛菩薩加被的,
所以佛在經典中說,所有好話佛說盡,因此佛說要依法不依人。
如果說要示現給惡人看,那麼善人要不要示現,如果不要,反而虧待善人,如果要,則每位眾生都要示現才能平等,否則有失慈悲心,
所以佛度有緣人,點的醒最好,點不醒也沒關係,表示因緣未成熟,再等待得度因緣,
因為眾生苦吃的不夠,不能點醒。
(2)佛教講六道輪迴,
死此生彼,死彼生此,這不是凡夫人所能見到的,所以數量是增增減減。
佛經中說,六道中能修行只有人道,
因為苦多樂少,知苦就想離苦,道心比較容易發出來,
可知人多也不是壞事,可看做有因緣得到解脫才是,這也表示三途受苦眾生,脫離苦難,投胎為人,有機會從新開始;
至於畜生可看做輪迴是有其事,因為沒有修好,雖然有修福,但內心慳貪、嫉妒,沒智慧所感招。
(3)佛經所說不能完全相信,表示‘行’不夠,
所以體會不到,要講相信就比較難,
因為做不到,所以信有深淺,這是正常的,不要氣餒。
要相信佛經,自己在行門就要下功夫,才能體會他的真假,
好比路你曾走過,就清楚路況,但你可能會想要走到目的地才知道怎麼可能,
佛法只要你照做,當下多少會有體會,如同要去海邊,雖然還沒看到海,當你聞到海水的味道時,你會相信,快到了;
修行也是一樣,自然會深信不疑。
22、對舍利子及舍利花的看法

師父:阿彌陀佛 !
請問師父您對舍利子及舍利花的看法,
真的是有修行的人才會有嗎?
敬頌 吉祥如意
雪白行 頂禮
( 雪白行  2002-10-18 09:18:43)

舍利子,是修行成就的遺物,讓後人懷念;
如見佛舍利,有如見佛一樣,能使內心產生善念,心存三寶,安住在善法中,可以增長善根.
因為眾生對佛的敬仰,是非常的深.所以見到舍利,很快就能相應,能使善根很快流露出來。
現代人以舍利子當作修行的證明,其用心與實質是違背的.
因為是在標榜自己的人很有修行,有慢心的作用,而不是在增長善根.所以看到舍利子也沒什麼,
因為沒有懷念師德,不能啟發善根,失去舍利子的善意.
事實上只要是聖人留下的遺物,都可稱為舍利.
如 "髮"、"衣"也是.有沒有修行,在眾生的眼裡很清楚,
因為在生活中的點滴,已經留下痕跡,仰慕之心早已在心.
所以看到舍利,是讓此善心能相續不斷,縱然沒有也沒關係,因為認定在心,會時常存念三寶。
舍利花,我沒有找到資料.我想是後人說的.因為燒起來所結的形狀比較特別,故稱為之.
這認定是看個人,但用心一定要正確才有代價.
23、這樣真的很難得,該隨喜讚歎嗎?

師父,您好!
請問師父,
我們學佛,若是一直用功的研究佛學.
除了上班,將所有的精力,都鑽研在佛學上,
卻忽略了家人和家事,
只鑽研在佛學中, 卻撥不出時間去探望父母親,傷父親的心,讓父親不諒解;
家事也懶得動手做(只有時間看佛學,沒有其他時間做所有的事). 讓家人起煩惱和不悅!
卻非常用功的鑽研在佛學上.
這樣是很用功,很難得,該隨喜讚歎嗎?
勸說的人,真的想太多,障礙人家用功嗎?
學佛法,只知鑽研藏經;卻忽略了將佛法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這樣真的很難得,該隨喜讚歎嗎?
請師父開示. 感恩!
(小松鼠  2002-10-29 19:37:59)

學佛研究經典,就是要認識佛法,認識之後,就要融入生活,如此佛法才有受用,否則只是紙上作業,失去學佛的意義,所學的就是要從生活中去體會,如此對法的認識才能清楚,否則學再多也只是口頭說說而已,沒有實際的得到受用。
所以越學佛要越慈悲、體諒,對家人的關心,要比以前進步,如此學佛家庭會更和諧,無形當中可潛移默化親人,因為自己做的好,家人才有信心學佛,否則說學佛多好,事實上拿不出來,要家人相信比較難,
因此,在家庭中如果沒什麼事,當然鑽研佛法,如果有事情需要幫忙,就當作歷練,看看自己學佛後進步多少,在發心中,會不會起煩惱,
從行門中來體會,如此學佛不礙生活,生活也不影響學佛,人生會過得很充實。
24、 為什麼要朝山?

請問師父:
為什麼要朝山?
謝謝師父開示!
(小螃蟹  2002-11-02 16:01:35)

朝山是表現虔誠心的一種,象徵著人生碰到任何逆境,都能勇往直前,
因為在拜佛時,大殿是比較舒適的,且隨時可以休息,而朝山是整體,要達到目的才能休息,所以也比較辛苦,
因此本寺一年辦一次,對道心的一種鼓舞,希望藉著朝山,能將內心不愉快的事情,通通放掉,
因為平常照顧很好的身體,現在卻在道路上拜,身能放下,也讓心放下,
學習佛的大慈大悲,雖然不容易,但一步一步走,一定可以放掉的,讓人生能走出煩惱的陰影,使心對佛能相續不斷,不受外界干擾。
25、法號加「上」、「下」的意義?

為什麼法師的法號都要加「上」、「下」?有何涵義?

上:是指上求佛道。
下:是指下化眾生。
修行人還在學習過程,還有很多要學習的,所以還沒達到佛道之前,是不能終止;
讓修行人有謙卑的心,不斷向前學習。
來修行就是要度眾生,不管自己也好,別人也好,希望都能離苦,永得安樂。
所以在教化眾生時,要有願力保持慈悲、忍辱,才能堅持到底,不受眾生影響。
所以「上」、「下」,是來提醒修行人,不要忘記初發心。

26、如何去除貪瞋痴 ?如何度家人學佛 ?

如何去除貪瞋痴 ?如何度家人學佛 ?

(1)如何去除貪瞋痴 ?
這可分大小乘來說:
★小乘:成就阿羅漢為主。可從「空」下手。
觀現象的無常,因一切都在剎那剎那的變化,沒有永久性,對現象就可放下,不在乎,可成就「法空」。
「我空」要從根性下手,六根任何一根都行,可見到空性,這空性就像虛空一樣。
見到空性,也能覺知一切法的無常,貪瞋痴就不會生起。適合靜修。
★ 大乘:以佛道為主。可從「慈悲喜捨」下手。
因有慈悲眾生的心,對眾生的缺點才能包容。
所以要時常以佛的心當做自己的心,來對待眾生,煩惱自然可以遠離,將來也可成就聖道。
如《法華經》:「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
大乘是從「有」做徹底,再回歸「空」。這種修行比較適合現代人。
因為人都有不同層面要接觸,要發心,所以從慈悲心下手,才能圓滿。
別人得到歡喜,自己也可遠離貪瞋痴的煩惱。
(2)如何度家人學佛 ?
自己學佛要先學好,讓家人有信心,覺得學佛很好,家人就容易度化。
因為有好的樣本給他看,有那種代價,才能歡喜心接受;
另一種可介紹修行好的人來開示,讓家人很清楚的認識佛法,瞭解後才會去實踐,
進而得到歡喜,達到真實度化。

27、 何以『金易化』、『水難消』,那是何指?

在齋堂用齋飯時,常看到一幅對子寫著: 『五觀若明金易化 , 三心未了水難消』。 何以『金易化』、『水難消』,那是何指?

在佛門,出家眾吃飯都要食存五觀,因為所吃的都是信徒布施,所以要有感恩的心,因為來之不易。
有感恩才懂得報恩,自然會努力修行,所以吃再好也沒關係,將來能回饋施主,所以說「金易化」。
但如果習慣了,認為出家接受供養是應該,沒有食存五觀,容易生出惰性,感恩的心就發不出來,
如此就沒有報恩的心,也可能會在飲食方面計較,在負面性容易產生,造成空納信施,
因為權利跟義務是不離的,只享受而不盡義務,乃至少許也不行,所以說「水難消」。
在家眾來佛門,師父說吃就吃,不要客氣,可培養善根,
因為在社會上,要見三寶不易,容易珍惜,不易忘記,在內心裡對善念是有幫助的。
當善根慢慢成熟時,會懂得發心,親近三寶,利益別人,增長福慧。
所以佛門也是教育的地方。
28、 如何降伏內心中慢心的起

雖然在團體中或與友人相處都很和諧,也從不愛凸顯自己,表現自我。
安於自己的工作,也從事義工的工作,但是發現自己會有慢心浮起。
雖然知道自己所知所能,僅是滄海一粟,實在算不了什麼!
也常警惕自己,要去除這種心念。可是發覺內心深處,還是不自覺的會浮出此念。
雖然不會表現在行為上,可是自己深覺慚愧心,行不能如一。
要怎麼樣才能徹底去除這種潛藏的心念呢?

在一般人的心中,五鈍使(貪、嗔、癡、慢、疑),都是很重的,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
所以能察覺到,是一件好事,是善不是惡。
表示心中是走在善法中,是要開智慧的前方便,要發大心。
(1)告訴自己,希望眾生成就,把自己所知道的佛法,有因緣就告訴別人,
不怕別人瞭解比自己多,乃至超越自己都沒關係。
(2)多想佛菩薩的精神,如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純粹都是利益眾生的立場。
能如此去發心,慢心可去除。
29、誦經和拜懺有什麼意義?

誦經和拜懺有什麼意義?
誦經是唸給誰聽?

1.誦經和拜懺有什麼意義?
「誦經」是用背的;有翻開經典,稱為「讀經」。
不管是讀經或是誦經,都不離開經文,讓心在經文的薰習下,對佛意瞭解,能開發智慧,生活中才能拿的出來,煩惱就能對治。
「拜懺」是一種懺悔,且出於內心。
因為佛法講,都好像知道,但碰到事情都會忘記,做錯事情。所以拜懺,就是要讓自己記住,不要再犯錯。
讓自己不要活在錯誤的陰影下,產生困擾。
對於過去有做不好的,雖以成事實,能重罪輕受,也用彌補的心態,來面對人生,走向光明,減少障礙、遠離煩惱;有做不夠的,能增慈悲心,再去發心,讓善根增長。
達到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2.誦經是唸給誰聽?
誦經是念給自己聽,讓心瞭解佛法在講什麼?才能學習更高的智慧,讓人生,更歡喜、自在。
所以當誦經後,可靜下來思維佛法,讓心對法的認識能加深,
如果沒有思維,對法的認識會比較慢,還是有培養善根。
所以,在誦經時不要急,讓經文都能入心,慢慢品嘗,可開發智慧,
而每一次當領悟到時,都會提升,可知有因緣時,要多誦。
另一種是修定。當心比較亂時,可以不要解意,直接隨經文跑,心可以定下來。
這要看自己,隨時去調整。

30、做人很苦,蝴蝶反而沒有痛苦

曾經靠近的看著山中飛舞的蝴蝶,突然心有所思:
蝴蝶有神經系統嗎?知道痛嗎?有意識嗎?
如果沒有,那牠應該不會感覺到痛,也不會有苦惱。
那蝴蝶應該比人還自在,沒有痛苦,是嗎?(做人很苦,蝴蝶反而沒有痛苦。)
只要沒有神經,沒有意識,就沒有痛苦。(一隻蝴蝶,反而比人好過日子。)
那--是蝴蝶,或是人,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對嗎?

在這娑婆世界,是一個堪忍的世界。
人都差不多,苦是難免,這也是人要成長與墮落的關鍵。
會用心的人,一切處都在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增上緣。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人都要好命,如果沒有經過歷練,好命只是短暫,還是要苦。
所以不要讓挫折、逆境,就輕易讓自己倒下去。
當然在當下是很苦,但哪個成就者,不都是從中站起來?可知,失敗為成功之母。
如果你羨慕沒神經就沒有苦,那你看植物人好命嗎?
能得人身是很難得,要懂得珍惜,
多想光明面,多看佛菩薩修行過程,你將會發現「曙光」!
31、死刑犯,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就沒事了嗎?

8. 普門品裡有一段: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那死刑犯,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就沒事了嗎?

《普門品》中所說,有的人是被冤枉。過去君王時代,有生殺大權,祈求觀世音菩薩可以化解。
有的人雖有惡,但碰到善因緣,有善知識開導,會虔誠懺悔;
念觀世音菩薩,菩薩還是會幫忙,但在受益上有差別,
如小學只能教小學的課程,大學教大學的課程。
或許你會認為,惡人為何還要幫助?
佛菩薩看眾生就像自己的獨生子。浪子能回頭,怎能不幫助?
就好比我們自己很親的人,過去不好,但現在改變過來,一定會很歡喜!
這種感受,世間父母是最深的,因為父母有付出愛心,再怎麼壞,也是自己的孩子,能回頭一定歡喜接受。
自己的果報還是要償還,但可重罪輕受,也會懂得歡喜心去面對。
藉這個因緣,會增長善根、開發智慧,改變人生,將來往生淨土。
所以什麼時候來親近三寶,都會得到它的利益。
猶如虛空,一直在包容一切萬物。
32、生命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生命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生命是有因果、輪迴。
生的開始,就有死的一天;死後會再投胎。
這個就要看此生,所造的善惡業,來決定生處。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知要有好的果報,就要行善,去幫助別人、親近三寶,
讓心在善法中,自然感招善果。
人生的苦很多,如果想遠離煩惱,就要修行。
學習放下、慈悲喜捨。讓心往出世的路走,增長福慧,在生活中才能無惱。
如此不斷累積,最後就能出離苦海,生生世世不再受束縛。
人生是短暫的、非堅固的,應該要用此身,換成堅固身,此生才不會空過。
如同住宅遭火災,所能搶救,除人以外,就是金錢。
雖然屋子燒掉,但有金錢,還可再蓋房子。
人生也是如此,因為人都會死,就像火在燒一樣,終究會燒盡。
所以在有生之年,要不斷種善根,培植福德、智慧,將來就能拿得出來。
用此生來看,人有很多種,貧窮、富貴,智慧有高、有低,才能有深、有淺…,這都是有因果的。
所以我們要相信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你希望得什麼果,就要去種什麼因?這要看自己的願力。
希望能讓此生活的充實,也要讓來生,乃至生生世世,都能自在。
那這輩子,所得的代價就很大了!
33、為什麼舌根及意根,與耳根同樣有一千二百功德

師父您在『心經』講解中提到:
「…在此娑婆世界,依六根修行,其餘五根,皆不能於二十四小時相續,
唯有依耳根,能日夜相續,。故說耳根圓通…。」
若依此說,那麼為什麼舌根及意根,與耳根同樣有一千二百功德呢?

這一千二百功德,是指在作用當下,是全方位而言。
如味覺,當下的感受,也都具足,直到沒有感覺,故味覺不能相續不斷,不能說圓通。
意根也是全方位,雖然想很多,最後能歸空,但想念不能脫離,不能當下即是,所以不能說圓通。
其他三根,不能全方位,為八百功德。
如眼,能看前左右各一些,後面就看不到。
鼻聞香,要吸氣才有,所以有中斷,是一陣一陣。
身是觸覺,有接觸才有。如經行,腳要抬起在放下,才有觸覺,所以中間有空檔。
而耳根,隨時是全方位,聽前聽後都沒問題,且可相續不斷,故稱圓通。
34、承上面問題,意根和耳根,差別在哪裡?

師父,您在上一個問題提到:
1.耳根--隨時是「全方位」,可相續不斷,故稱圓通。
(請師父開示,比較白話的說明「全方位」?)
2.耳根--是相續不斷。 眼根--能看前,左,右各一些,後面看不到。
鼻根--吸氣才聞到,有中斷。
舌根--味覺當下的感受都具足,直到沒有感覺,故味覺不能相續不斷。
身,觸覺--有接觸才有觸覺。
意根--雖然想很多,但想念不能脫離,不能當下即是,所以不能說圓通。
不解之處:
耳根:隨時是全方位,可相續不斷?睡覺時呢?無聲音時呢? 也是相續?
「當下即是」嗎 ?若當「幻聽」時呢?
那「意根」,即使是妄想,也是念念相續,它是「全方位」嗎?
為何不能說圓通?「不能當下即是」?
那睡覺時呢? 意根和耳根,差別在哪裡?

全方位是指在作用時不受限制。
耳根,不管到哪裡都可聽到,有時沒聽到聲音,是自己的心太粗,沒靜下來所至,而不是有空檔;
縱然在睡覺時間,也可以繼續修行,不受影響。
若是睡著,表示還在學習過程,否則觀世音菩薩如何隨時都能聞聲救苦?
意根是全方位,在作用時也不受限制。
雖修行可成就,但在想時,還有想念不可脫離,等於還有空檔,因此不能說圓通。
可知: 圓通:是隨時隨地沒有空檔。
不圓通:修行也可成,但在圓融度還不夠。
35、有關舌根的作用,弟子仍不明瞭

師父,您在回答中說:
這一千二百功德,是指在作用當下是全方位而言。
如味覺當下的感受也都具足,直到沒有感覺,故味覺不能相續不斷,不能說圓通。
意根也是全方位,雖然想很多,最後能歸空,但想念不能脫離,不能當下即是,所以不能說圓通。
其他三根不能全方位,為八百功德…。
又於回答中再解說:
「全方位」是指在作用時不受限制…。
師父解釋有關舌根的作用,為全方位的部份,弟子仍不明瞭。
若只以味覺,來解釋舌根的作用,那應該與鼻之聞香,身之觸覺,一樣都需接觸才行。
鼻、舌、身三者,所需的緣,是一樣的條件。
鼻與身既然不是全方位,為何只說舌的作用是全方位呢?

舌根在《楞嚴經》中,是以說法來講。
因可宣揚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理無窮盡,來說一千二百功德。
上一次用味覺來形容,事實上,在吃東西時,味覺一接觸到,沒有馬上消失,
在嘴裡,還是保留住它的味道;
跟鼻、身的觸覺,是有差異的。
所以一口接一口,直到吃完為止,味覺是沒有間斷。
36、人有六根,那動物也是嗎?

師父您說人有六根,那動物也是嗎?
那如果是,動物會有自殺的念頭嗎?

六根,人、動物都有,只是利鈍的差別,這個跟果報有關係。
以人來說,是利根,但也有遲鈍、六根不健全的。
動物本身果報就比較不好,是屬於鈍根。
除特殊因緣外,在某些方面會比較遲鈍。
所以雖然正常生活,但其實空間不大,猶如被關在監獄中,活動只有一些範圍,也就是六根的運用不大。
所以感受不是很好,但也能接受,因業力故。
但是如果讓牠有更苦的感受時,也會自殺。
這在經典中,也有動物自殺的典故。
 
                     

回頁首